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服用中藥需注意「陰陽調和」,否則病癒也會元氣大傷

服用中藥需注意「陰陽調和」,否則病癒也會元氣大傷
醫聖張仲景/Photo Credit: Wikipedi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醫聖張仲景/Photo Credit: Wikipedia

醫聖張仲景/Photo Credit: Wikipedia

相信大家常在歷史課本上見到一位著名的中醫醫家:醫聖張仲景。在傳統中醫學中,張仲景與其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傷寒論》,可說是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靈樞〉與〈素問〉之後,最重要的論著。

許多後代醫家對其《傷寒論》與其「六經辯證論治」下了不少工夫研究與註解。如成無己之《成註》,則是以經註論(以黃帝內經之內文註解傷寒論)聞名。當代醫家張步桃醫師,以《傷寒論》為基礎,其著作頗豐,如《張步桃治大病:看中醫如何辨症論治,妙手回春》,即是一部優良的醫學教材,值得多多研究與分享。

然而,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北方醫學。在台灣,或是中國南方的氣候,由於較為濕熱,其溫病(也就是流感)居多,可針對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多下工夫,當有所獲!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基本上,《傷寒論》是以六經辨證為主,而《溫病條辨》則是以三焦辨證為主。六經辨證是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種病狀傳變和症期,而三焦辨證則是以「上焦、中焦、下焦」為傳變之立論基礎。

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之為病,脈浮、頸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這種「由淺入深」、「由深而復」的反覆病況變化是《傷寒論》的立論基礎。

在《溫病條辨》中,區分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論治:上焦論呼吸病變、中焦論消化系統病變、下焦論一些虛弱等病變,而「桑菊飲」、「銀翹散」則是著名溫病方劑。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即是著名的溫病醫家(著名之京都念慈庵複方川貝枇杷膏,即是葉天士方),其著作頗豐,值得多參考!

兩岸中醫的發展,由於所注重的有所不同,因此各具特色。在台灣,大部分以清朝之後的醫家(也就是所謂的醫宗金鑑派)為主,而大陸,則以所謂的金元四大家為主!

金元四大家有:

劉完素,主張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倡「六氣皆從火化」之說,治療多用寒涼藥,世稱為「寒涼派」。

張從正,本為軍醫,見過多種感染症,認為「治病應著重在驅邪,邪去則正安,不可畏攻而養病」,因此,治病善於應用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

李杲(也就是李東垣),他認為「人以胃氣為本」,善於溫補脾胃之法,世稱「補土派」。他的開方多為複方藥,藥味頗多,也有許多後代醫家喜歡模仿他開藥,最著名的藥方為「補中益氣湯」和「清暑益氣湯」。

朱震亨(也就是朱丹溪),他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陰降火」的辦法,世稱「養陰派」或是「補腎派」,當然,之後有許多人常會提到有腎虧的問題,也是從此來立論為多。

於現今科技發達,電腦普及的時代裡,電腦輔助分析各種單方,與協助醫師開立中藥的設備越來越普遍了。藉由電腦套裝軟體的強大功能與類神經計算,也可以適當的提供可行的藥方供醫師作參考,十分方便。

老子云:「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用藥固然可以治病療疾,然而藥物的毒性與副作用仍然不可忽視。不然,長期使用容易造成體質的不良變化,值得大家多深思。一般來說,開藥還是需要注意「陰陽補瀉」的問題,否則長期吃藥之下,病雖然治癒,但元氣大傷(依現代醫學即是說「免疫功能下降」),亦非良策。

基本上,中醫講求的是一個平衡:也就是「陰陽調和」。平衡則體內臟腑不互相衝突,可以互相產生一個「相生」的格局。在內運相輔相成的情況之下,可使病變不致惡化,而朝向正向方向進行。這也對之後的用藥與體質的調理,產生更進一步的作用與益處。

在下一篇文章中,將會繼續以中醫內科中「理法方藥」的角度,來詮釋醫方集解中的方劑學分類,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張步桃,《張步桃治大病:看中醫如何辨症論治,妙手回春》,台灣: 遠流,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