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冥想、正念、禪修分別是什麼東西?和宗教有關係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靜觀、冥想、正念、禪修好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又不太一樣,究竟分別是什麼?就讓本文為你一一解釋。
文:Peter(澍洞創辦人,希望讓香港大眾重新發現心理學)
靜觀、冥想、正念、禪修好像是近年社會的大熱名詞,關心心靈健康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聽過它們。它們之間好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又不太一樣,而且說起它們總是有種神秘色彩。究竟靜觀、冥想、正念、禪修分別是什麼?必定和宗教、靈修有關係嗎?就讓本文為你一一解釋。
靜觀(Mindfulness)
靜觀和正念,英文都是 Mindfulness。在現代心理學的情景下,基本上兩字是通用的。根據 Google Trends 的數據,靜觀一詞很大機會在香港誕生。直至現今,Mindfulness 一詞在香港通常譯作「靜觀」,在其他華文的國家,如台灣、中國等,則較多譯作「正念」。但實質上都是同一個概念。
那靜觀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基本上就是全然活在當下,不嘗試壓抑任何思緒、念頭,並對腦海內的現象保持覺察的心理狀態[1]。對於任何感覺,不能開心、傷心都做個自在的觀察者。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靜觀是有效的減壓途徑[2]、亦有助培養快樂[3]專注[4]等心理狀態。故此,有不少心理治療都以靜觀為主軸(MBCT,MBSR 等)或以靜觀作為輔助(DBT 等),統稱第三波心理治療(Third Wave Psychotherapy)。
冥想(Meditation)
冥想所指什廣,基本上任何宗教或非宗教,以默靜、靜坐等手法作精神上的訓練以可稱之為冥想。比如說,基督徒也有自己的冥想訓練(Christian Meditation),不一定和靜觀或佛學有關係。但受心理學界認可,而澍洞在推廣是靜觀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意指在靜觀爲旨的冥想手法。
上文提到靜觀是一種心理狀態,而靜觀冥想就是以培養該心理狀態爲目標的練習。一般以靜觀爲基的課程,會有靜觀冥想的環節。靜觀冥想有很多種類,最常見的是注意自己的呼吸。在過程中會發現自己不時分心,注意到自己分心,而將注意力帶回呼吸之上,就是靜觀冥想的訓練。靜觀冥想可以有很多種類、型式,但共通點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某東西上,可以是聲音、身體的感覺、甚至是步行,故此登山都可以是冥想訓練的一種。經常修練靜觀冥想,自然能在生活中培養靜觀的特質,並享受上述靜觀帶來的好處。
正念(心理學界英譯:Mindfulness ; 傳統佛學英譯:Right Mindfulness)
上文提到,「靜觀」和「正念」兩詞通常可以互用,那又為何分開獨立一段寫正念呢?這便要從正念的歷史開始談起了,「正念」一詞, 源於佛學中的「八正道」[5],意指八種修行以達致「涅槃」,即脫世間一切苦的境界,分別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正念是其中一種,「正念」一詞在佛學下的應用和心理學界的着眼點有所不同:它不是一套獨立的減壓方法,而必須配合其他七正道以致悟道。現代心理學界中的「靜觀」或「正念」雖然受佛學中的「正念」所啟發,但因為旨趣不同所以修行手法上也大相逕庭。
上文說過,台灣等國多運用「正念」一詞,但「正念」不一定有佛學意涵,至於是指那一種「正念」便要視乎情況而言了。
禪修(Bhavana)
禪修泛指在佛學下對心靈的修練和培養[6],冥想、靜坐是其中一部份,但絕不是全部。和現代靜觀不同,修禪的主要目的不是爲快樂、減壓,而是爲直悟無我、因緣和合等佛教教義,和修八正道一樣,修禪以達致涅槃爲目的。修禪的內容除了打坐,一般還有禮佛、念誦、學佛[7]等內容,所以一般由有佛教背景的機構指導。

「禪修」一詞基本上有佛教意涵。誠然,靜觀冥想和佛教禪修中的某些部份極爲相似,比如說專注呼吸的感覺。當然不免有些爭議,但說靜觀冥想是禪修的一部份也不無道理。但這是否代表靜觀冥想必然有佛教成份?又不一定,畢竟靜觀冥想單純指對當下覺察力的訓練,這點相信並不屬於任何宗教。
注釋:
-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7/oct/22/mindfulness-jon-kabat-zinn-depression-trump-grenfell
- 請參考Hofmann, Stefan G; Sawyer, Alice T; Witt, Ashley A; Oh, Diana (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8 (2): 169–83. 。
- 不同研究可以參看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term=mindfulness。關於冥想對健康的幫助,可以參考Tomlinson ER; et al. (2018).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indfulness. 9 (1): 23–43和Keng, Shian-Ling; Smoski, Moria J; Robins, Clive J (2011). "Effects of mindfuln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 (6): 1041–56. 兩篇文章。
- Valentine, E. R., & Sweet, P. L. (1999). Meditation and atten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ve and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sustained attention.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 2(1), 59-70.
- http://www.zen.org.tw/web/buddha01.php
- http://bemindful.weebly.com/203152594531146204623177720171.html
-
https://www.subong.org.hk/zh-hant/content/定期禪修
本文獲澍洞- TreeholeHK授權轉載,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歐嘉俊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