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奇妙旅程》:岩石木琴音調美妙,比優質的古鋼琴更加成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岩層包含粗粒玄武岩巨礫,用花崗石敲擊會產生響亮的聲音。古代人可曾彈奏過這些岩石?最有力的證據是敲打痕跡旁邊的新石器時代岩石藝術,證明這個遺址已經用了好幾千年。
文:崔弗・考克斯(Trevor Cox)
聲音的生命很短暫,在誕生的當下隨即消失,因此很難確實掌握我們古代的祖先聽到什麼。史前音響學的證據非常簡略。關於人類祖先的聲學世界,音樂文物提供了一些最扎實的證據。
史上最早的管樂器是用鳥骨和象牙製成的笛子,出自舊石器時代,距今約三萬六千年,在德國蓋森克羅斯特勒(Geissenklösterle)一處洞穴出土。保存最完整的笛子是以禿鷹的空心翼骨製成,長約二十公分,其中一端有V 字形的切口,還有五個按指孔。
考古學家如何確信這些骨頭是樂器?孔洞的產生可能是意外;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土狼的吞嚥和反芻可能在骨骼上造成圓孔。但蓋森克羅斯特勒的骨骼有刻意小心製作的跡象,顯示圓孔位置的排列是精準而有目的的。於是製作了複製品吹奏。把禿鷹的翼骨當作笛子,在其中一端吹氣,吹出一個音符。把這根骨頭當作小喇叭,從管身吹出呸聲也很有效。
除了笛子,也有證據顯示三萬年前就有打擊和刮擦樂器,而且史前人類就會使用響石和洞穴音響效果。石塊製成的木琴,或許怎麼看也不像樂器,但有些石頭能產生音符。這種例子出現在世界各地,從印度亨比(Hampi)的維塔拉神廟(Vittala Temple)一排排高聳細長、響聲如鐘的音樂柱,到坦尚尼亞的瑟倫蓋提(Serengeti)如金屬鏗鏘的大石鑼,以圓石打造,鑼身覆滿打擊符號。
牛津大學的妮可・波伊文(Nicole Boivon)研究印度南方庫帕果山(Kupgal Hill)的岩石露頭。這些岩層包含粗粒玄武岩巨礫,用花崗石敲擊會產生響亮的聲音。古代人可曾彈奏過這些岩石?最有力的證據是敲打痕跡旁邊的新石器時代岩石藝術,證明這個遺址已經用了好幾千年。在法國南部,從弗約(Fieux)到米耶爾(Miers)的一處洞穴,有一支兩公尺高的大石筍會發出銅鑼般的聲音。石筍被敲打後留下的裂痕,經測定是兩萬年前。測定石鑼敲打痕跡的年代並非易事,但石鑼的裂痕後來被好幾層方解石覆蓋,隱約透露石鑼的年代。除此之外,這個洞穴剛挖開不久,從洞裡發現的其他史前文物,看得出人類在何時居住此地。
年輕一點的時候,我也曾開採洞穴,而且受到嚴格警告,務必小心翼翼地處理鐘乳石和石筍。更早之前,在二十世紀中葉,相關單位的態度沒那麼嚴格,可以大肆「破壞古蹟」,製作出最動人的石樂器。維吉尼亞州盧瑞鐘乳石洞(Luray Caverns)裡的大鐘乳石管風琴(Great Stalacpipe Organ)為參觀者提供餘興節目,偶爾也為踏上地底紅毯的新娘奏樂。
盧瑞鎮的錫匠安德魯・坎貝爾(Andrew Campbell)在十九世紀末發現這個洞穴。史密森尼學會在一八八○年出版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世上恐怕沒有其他洞穴的鐘乳石和石筍裝飾得比這裡更完整及更豐富。」造訪威蘭鐵匠鋪一年之後,我來到此地,石柱和石筍的數量多到令我不敢置信,似乎覆蓋了每一個表面。管理人員把洞穴照得燈火通明,讓訪客感覺自己彷彿是在參觀一個電影場景。
管風琴是鐘乳石洞窟之旅的壓軸好戲。位於宛如大教堂的洞窟中央,夾在一叢叢石柱和石筍之間,表面看來就像一般教堂的風琴。可是一按下琴鍵,不是壓縮空氣從一根風琴管吹出來,而是有一個橡膠小柱塞拍打一支鐘乳石,響起一個音符。
這個樂器用的是占據洞穴面積三・五英畝的鐘乳石。「這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樂器。」導遊驕傲地宣布,他帶著急促的維吉尼亞州鼻腔,說話又急又快,聽到上一句就聽不見下一句。
每個琴鍵各自連結到不同的鐘乳石或石筍,這台風琴能彈出三十七個不同的音符。一九五七年一本雜誌的文章報導:「當旋律與和絃在洞穴的上下四方奏起,在場的觀眾個個都聽得出了神。」當然演奏的顯然是「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堡壘」(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寫下的聖歌,但我卻怎麼也聽不出像哪一首曲子。是我自己不好,我站的位置非常靠近演奏降B音符的鐘乳石,因此沒辦法看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但這表示不同音符之間的音量失衡。彈出音符的石筍和鐘乳石分布的範圍太大,使得很多音符距離太遠、太小聲。從我的位置聽起來,這段音樂好像只有五個音符,聽起來不像一首聖歌,反而更像一首前衛實驗音樂。
在洞穴正中央,音符聽起來比較平衡,洞穴的殘響效果使這台大型樂器目前由坎布里亞(Cumbria)的凱西克博物館與藝廊(Keswick Museum and Art Gallery)收藏,並主動鼓勵參觀者親自彈奏。
這台「岩石木琴」的琴鍵石共有兩排,長四公尺,鋼棒和鋼鈴在上面兩層。低音音符調音品質很差,整座琴的音調都不一樣。有的石琴鍵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和木製的木琴差不多,有的聽起來活像是拿一根棍子敲啤酒瓶。比較好的打擊樂手或許能耐心敲出比我更動聽的音樂。一份歷史記載說:「產生的音調品質相當,有時在技術好的演奏者手下,敲出的音樂比優質的古鋼琴更加成熟及完整。」優秀打擊樂手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能夠使琴棒快速反彈,以免阻礙樂器的振動。博物館館長表示,這整台樂器的聲音尖銳;也就是說,音符的頻率高過標準音階。為了調整這台樂器的音準,約瑟夫・理查遜將兩支板岩琴棒削薄,慢慢提升音符的頻率。如果他削得太薄,板岩彈出來的聲音會很尖銳,就很難再把音符的音調降低。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