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婦女節反思性別平權:以「性暴力」比喻兩岸關係有什麼後遺症?

婦女節反思性別平權:以「性暴力」比喻兩岸關係有什麼後遺症?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運動而設立。本文藉著婦女節與讀者談談兩個性別相關的主題。

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這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運動而設立。世界上第一個婦女節是在1909年的紐約,其後幾年在許多國家都出現女權相關的遊行與抗爭;後來在1917年俄國紡織女工的罷工和遊行,點燃俄羅斯革命的引線。接下來幾年日期經過一些變動,但主要是在社會主義或共產國家來慶祝,西方國家是到196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後才恢復。1975年聯合國確認這一天為婦女節。本文要來談兩個性別相關的主題。

1.性別角色分工

「我國」從1924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日。1991年內政部取消放假規定,跟兒童節合併,理由是這樣子婦女就可以在家照顧放假的兒童。現在,這樣古老的性別分工觀念已經慢慢在改變,但普遍來說婦女對家庭的責任和重擔還是比男性多很多。例如,台灣自2002年開始有勞工的育嬰留職停薪假,但申請育嬰假的勞工當中,女性佔八成,男性只佔兩成(2018年)。

又如,以2011年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家庭組的資料來看,男女在洗衣服和打掃家裡這兩件事情的頻率差異超級大。近四成(38%)女性幾乎每天都會做跟打掃家裡相關的事,男性只有8%;有87.8%女性每週至少會做一次打掃工作,男性只有不到一半(47%);五分之一(21.4%)的男性一年一次或數次(相對女性只有3.2%),15%從沒做過(女性4.4%)。若看洗衣服的話差距更誇張,有43.6%的男性從來沒洗過,一年一次或數次的也有11.6%,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男性幾乎不洗衣服的。女性洗衣服的頻率是:幾乎每天(62%)、一週數次(23.8%)、一週一次(6%),加起來就超過九成。

社會變遷_打掃
社會變遷_洗衣服

這裡有一張非常生動的圖描述這種狀況。

前陣子在一個朋友的臉書上聊天,談到「職業婦女」這個詞代表生小孩後又回到職場的媽媽。但想來想去好像沒有一個詞是形容男性的。這個社會預設就是由女性帶小孩,男性一定會回到職場,所以不需要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觀念不斷被重覆與強化:我們常看到一大堆政治人物出來罵說誰誰誰沒結婚生小孩,代表他們沒愛心;媒體們又會幫忙美化這種行為,例如前陣子柯文哲受訪說自己不帶小孩,甚至還會假裝很忙,稱讚太太很「認命」,記者則形容這些說法叫做「柔情」。

先前的討論:性別平等與男性的「假裝忙」

認命並不是一種美德,女性的角色並不是預設在家裡,在各行各業,女性都可以做到跟男性一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然後,不帶小孩以及家事全都交給太太,這個一點都不應該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

事實上,性別平權對許多男性來說也是一種救贖,因為男性的身上同樣背負著不必要的刻版印象,讓許多人必須要築起自我防衛的、名為沙文的牆。「假裝忙」就是這樣子的產物。許多男人們從小到大就被教導成不需要做家事或對家庭事務負責任,他們不會有什麼誘因去做這些事,做了還有可能被傳統觀念的人念一頓。而這也就是「性別平等教育」最重要的意義之一。(注意:護家盟的人們一邊打同性戀,一邊全面「進攻」各級學校的性平教育)

這樣的古早沙文觀念該隨時代進步了。

2.厭女,仇女,以及性暴力的比喻

除了社會上對於男女角色仍然不平等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厭女和仇女風氣。

這樣的厭女或仇女風氣往往在無意之間傳播,例如,前陣子我在臉書上po了很多中國影響力如何龐大的文章,其中我提到說「台灣媒體已經是中國的形狀」。這句話原本是出自PTT鄉民的文章,談到說因為媒體整天照抄中國的新聞、還有一大堆中國的觀點;國際上也已有國際組織和智庫研究證實這件事並發出警告。結果,有位網友來訊說,這樣的比喻很可怕!原出處其實是形容女性在「性」方面被男性所操控與支配。

我一看到這個出處也是嚇了一跳。PTT上面充滿許多厭女的言論,有時候那些概念會轉化成不同的比喻,讓人難以察覺。普遍來說,男人多情會被說風流,女人則會被羞辱,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這個社會給女人的各種限制、包袱,遠遠多過於給男人。我們要提醒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要小心不要用到這種出處是厭女的詞,還有,不要跟著厭女。

另外,我覺得還有件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以「性暴力」來比喻兩岸關係這件事。

兩篇文章推薦給大家:〈性暴力作為一種比喻〉(by Vivian Wu)和〈為什麼不該在國與國關係一再使用強暴比喻?〉(by Josephine Hsu)

小摘要一下重點:使用暴力來比喻事情的時候,好處是可以立即產生共鳴,但是卻會有很多後遺症,因為暴力本身就是很複雜的事情。如果在兩岸關係的情境當中,使用性暴力做隱喻,那問題會更大。

原因是:

  1. 這類的比喻常常會強化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而且女人的性永遠是被掠奪、被羞辱的一方,男人永遠是征服者。
  2. 這類的比喻對曾經的性暴力受害者來說,是不斷地在傷口上灑鹽。要知道的是,各種性暴力、性侵害、甚至是性搔擾,出現在生活周遭的頻率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多很多。
  3. 這樣的比喻出現在網路及社群媒體上的頻率非常高,而且是不分立場的人們都很愛用。許多藍營或統派支持者會用羞辱方式來譴責台灣這一方。這是一種「責怪受害者」的邏輯,而且用的詞都很沒水準(例如叫對岸來對台灣領導者施暴之類的)。另一方面,許多立場偏獨或台派支持者,會指責中共就是雄性施暴者,我們會變成性暴力的受害者。

其實,可以用的比喻有很多,很希望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可以慎選一下。

隨意舉一個範例。上面舉的Josephine Hsu文章就是泛藍群眾的範例,前陣子資深女星張瑞竹也發表過同樣的言論。

性暴力的確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比喻,但其後遺症也不少。要對抗中共對台灣的壓迫,我們可以有更好的論述方式。

以上是婦女節的這天希望跟各位讀者們分享的一些思考。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