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出缺各界競逐,成為政客弄權的「肥缺」

《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出缺各界競逐,成為政客弄權的「肥缺」
Photo Credit:Tsinghua University@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清華任教的歷史系教授蔣廷黻,晚年曾精闢地提到:「雖然清華不想受政治干擾,但政客們則不願清華置身事外。當時一般人似乎有一種想法,認為欲想控制政治就必須先控制教育。有些人甚至認為老師和統治者應該是一個人才對。」

文:岳南

逐鹿清華園 ​​​​​
羅家倫橫空出世

大學院與外交部在接收清華問題上各不相讓,雙方不惜撕破臉皮,公然叫陣起來。原北大校長蔡元培此時出任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重權在握,在各種嘈雜聲音中,傳出清華將為「舊日北京大學一派人當權,則為毫不容疑之事」的消息。清華校內傳聞四起,教職員連同學生在局勢突變中又擾攘、騷動起來。

七月十六日,梅貽琦以清華代理校長身分召集評議會,就自己受命緣由以及清華前途等發表談話,同時以答學生記者問的形式公布於眾。梅說:

上月接大學院蔡院長、外交部王部長會同電命,託余以教務長名義,暫維現狀。余恐係政府不承認北京政府以余日宣先生為代理校長之任命,故余勉為其難。後董事會開會,以經費無著,電外部轉美使撥款,無覆。由此更足證明政府不承認舊有機關。唐外次長來平,余曾往見,彼於實情,想不甚熟悉。惟款則已允撥給。大學院接收委員高魯,本擬來校,但中途因聞外部將接收本校,遂未來,由衛聚賢君代來。

余曾云已受大學院、外交部兩方命令,委託維持校務,如二方商妥,方可交待。外部接收委員七人,內推三人負責接收清華諸事,本定來校,仍然未至。余曾建議,學校非其他機關可比,不能封鎖停頓,請不必接收。本月十五日,接外部接收委員來函,言接收委員執行董事會授權,明日(十七日)來校外部委員,只察看而已,並非接收。

梅教務長報告後,會上當即有評議員發問。

問:如單方接管,當採取如何態度?

答:徵求雙方同意,方可移交。

問:一切校事,能否全照舊執行?

答:已有規定者照辦,新的建議緩辦。

問:教務長對於評議會議決案、宣言等之態度如何?

答:大體贊成。唯事實上恐有外交困難,或折衷辦理,如改組董事會等。

七月十七日,外交部北平接收委員會派張歆海等八人,威風凜凜地進駐清華「查帳」,以示「接管」。(南按:六月二十日,蔣介石主持國民黨政治會議,決定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北京市為北平市)。大學院聞訊,於七月十八日急電駐平接收大員高魯、齊宗頤、衛聚賢等三人速赴清華「視察」,並設法「接收」清華。同時,雙方設法尋找更大的勢力或靠山,以擊敗對方,把清華這塊「肥肉」吞入自己肚中。面對各派勢力相互傾軋、搶奪的混亂局面,清華學生會通過一項決議:「在管轄問題未解決以前,任何人不得接收清華……」梅貽琦專門主持教授會與評議會,表示贊同這個決議,並為清華的前途,不惜抵抗各種對學校不利的政治勢力進入。

在清華師生共同努力以及國民政府各方勢力調處、平衡下,終使大學院與外交部達成暫時共同管轄清華的協議,並決定:

  • 將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按照美國文理科大學辦理,並初步添設研究院。
  • 由大學院會同外交部,合派董事九人,組成新的董事會,掌握清華大學。
  • 原清華學校暨留美學務基金保管委員會,改由大學院院長、外交部部長和美國公使三人組成。

儘管這個協議又回歸到清華學堂時代,由外交、學部兼美使節共管的陳舊局面,但畢竟使爭鬧不休的大學院、外交部與清華學校三方,皆從爭鬥與捆綁的困境中暫時掙脫,亦不失為權宜之計。主事者與清華師生皆長吁一口氣的同時,遂把興趣集中到覬覦、爭奪清華校長這個「肥缺」的懸念中來。

早在張作霖於皇姑屯被炸死、北伐軍即將克復北京的六月四日,衛聚賢作為大學院派往北京接收的職員之一,敏銳地看到了清華校長「肥缺」之機,遂立即給胡適發快信一封,以示勸進,信曰:

適之先生:

前函敬呈,未奉手示。北京確下,第三集團已入駐北京。清華校長問題因之發生,生日昨與外交部某友人談清華校長問題,他說外交部方面欲委查良釗(現河南教育廳長,前北京師大校長),生略露先生長清適宜,他說先生向與西北軍(馮)不接頭,並云如先生與查良釗認識,或可辦到,關於此節,請先生給查氏通信致候為宜。

今見錢端升先生,他說清華校長還無人提及討論過,不過一位姓郭的(前東南大學校長)他願去,還未討論。生云將來由何處委,他說由大學院委,不由外交部委(此事恐怕生出糾紛)。生問他究主張何人長清,他無表示,生推他,他說他不幹。生說先生去也適宜,他說恐先生不去,如果去時,是很適宜。並聞蔡院長不日到北京去,此事應速進行。……

衛聚賢乃清華國學研究院一九二七級畢業生,曾跟隨王國維習中國上古史,又受李濟考古學影響,畢業後與友人在太原合辦私立興賢大學,任副學監。後由鄉人、馮玉祥連襟薛篤弼介紹赴南京任大學院科員,專事審查歷史教科書,繼又兼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期間曾參與主持發掘南京新石器文化與明故宮遺址等。衛氏和胡適交往緣起與經過不詳,但一個清華國學院畢業生,對北大教授胡適自稱為「生」,且在歷史縫隙中適時對胡以信函勸進,請其入主清華園,而不是請梅貽琦、趙元任等與之有關的人物出掌清華,可見胡氏勢力之大、掌控社會資源範圍之廣,無怪乎吳宓幾次為風聞胡適欲打入清華地盤而大動肝火。

就胡適方面言之,接信作何反應不得而知,但從信中描述的錢端升之冷淡,以及衛信的「模糊」與「游移」可揣測,胡適很可能像當年對待錢端升氏「勸進」一樣,並未放在心上。此一插曲可視作衛氏之類學界晚輩,像吳宓諷刺的清華國學院學生吳其昌等輩,向暴得大名的前輩胡適獻殷勤、套近乎,妄圖挾胡適以自重,甚而自炫的一個投機的小伎倆而已。

胡適這邊沒有特別表示,或有所表示然不為外界所知,但競爭清華校長這一「肥缺」者,卻勢於飛蝗,騰空走地,從四面八方向清華園撲來,據吳宓日記載:一九二八年七月十日,「下午陳寅恪來,知已訂婚唐氏。又悉(一)校長一席大約必係凌冰氏。(二)羅家倫來校有所活動云。」七月十五日,「十二時,至南院趙元任宅,赴陳寅恪招訂婚喜筵。座中遇羅家倫。」七月十六日,「赴評議會,……又悉各方薦任清華校長者,有三十餘人之多云。」七月十八日,「聞唐悅良已以(一)凌冰(二)張歆海(三)羅家倫推薦於外交部長,備選為清華校長。而以羅為最有希望云。」

七月十九日,「十一時半,赴趙元任宅。是日正午在趙宅與諸君公宴錢端升、張耘夫婦、金岳霖、Lilian Taylor等,共二、三桌。此會為趙元任夫人發起,擬糾眾擁戴趙元任為校長,而由羅家倫暗中主持一切。但是日亦卒未提起,但聞錢、張二君述南京大學院、外交部對於清華之態度而已。」

七月二十七日,吳宓心情忐忑不安,決定離清華南遊,日記載:「待梅貽琦直至10–11始得見。梅囑到寧有消息即函電報告,並以(一)組織新董事會,(二)防李石曾派之浸入為維持清華之大政方針。」八月六日,「今日所見情形,大率南京甚亂,政治固紛紜擾攘,教育亦然。中央大學尤為複雜。錫予可留,樓光來已辭院長,而繆鳳林在所必去。」

清華校長空缺,竟一時引來三十餘位要角名流薦舉和爭奪者,其「肥」可見。而此時的中央大學,亦在紛亂中為爭奪校長這把椅子鬧得不可開交。這個局面的發生,是每一次改朝換代之必然結果。就清華與中央大學等高校而言,除因其校之「肥」,還夾雜著其他利益的引誘,當時教育界名人陶孟和曾在《現代評論》週年紀念刊上發文,對這一現象作過較為明晰的剖析。

陶說:「五四是教育界變動的大關鍵。在五四以前,教育界裡完全是一群教書匠與一群天真爛漫的青年,除了所謂教育會或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稍微在社會上有些『空幻』的勢力外,教育界完全沒有分量。五四以後,小學教育界裡的人,除了索薪運動或受人利用而有所活動的以外,仍然無所作為。可是在中學教育界、特別是高等教育界,面目卻大為改觀。教育變成了一種勢力,誰敢同他抗衡就要垮臺,政府、軍閥、政客都籠絡、討好它,連商人也不敢得罪它。從此以後,教育界一躍成為政治、外交、軍事、財政、政黨等一切活動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