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典禮回顧】2019格林美頒獎唱出新高度:我底層,我弱勢,我自豪

【典禮回顧】2019格林美頒獎唱出新高度:我底層,我弱勢,我自豪
Photo Credit:Recording Academy / GRAMMYs臉書專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音樂創作能夠展現的領域這麼多(格林美有80幾項獎項),我們的地方給創作者的資源及環境是否可以更好?

格林美(Grammy Award)無疑是當今最具權威的音樂獎項之一,除了本身就是美國四個主要表演藝術獎項之一,以及美國三大音樂獎之一,更重要的是格林美獎的入圍和得主是由專業人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The Recording Academy)來頒訂,而不像其他兩個與之齊名的全美音樂獎(American Music Awards)及廣告牌(Billboard Music Awards)是由樂迷投票來決定得主,因此比起人氣拚比及流行與否,格林美獎的得主更被認為是受到傑出度以及專業性的肯定。

Rap發威:不只是典禮與儀式,更是戰場與肥皂箱

頒獎典禮——尤其是像格林美這樣具有權威的獎項,就不只是頒獎這麼簡單,歌手們會透過出席、得獎感言、甚至領獎與否來表述自己在核心關懷上的立場和論述。

2019格林美獎的入圍名單中,饒舌(Rap)歌手依舊交出璀璨的成績單,數量之多在入圍階段就引起廣泛注意,例如Kendrick Lamar以8項入圍成為最大贏家,以及「饒舌天王」德瑞克(Drake)入圍7項次之,另外Boi-1da也入圍6項,戰況激烈,得獎公布後,近來呼聲及矚目度最高的幼稚岡比諾(Childish Gambino)又以《This is America》奪得最佳年度製作及最佳年度歌曲。被視為是Hip-Hop音樂揚眉吐氣的一屆。

在這之前,The Recording Academy被認為對Hip-Hop音樂刻意冷落,幾次的爭議包含Hip-Hop音樂無數次席捲入圍名單,但過去格林美史上Hip-Hop創作者得獎卻寥寥可數。

只有兩次將最佳專輯獎頒給了Hip-Hop專輯,而最佳新人獎則只有四次由Hip-Hop創作者獲得。以及2015年的格林美典禮,Hip-Hop音樂是唯一沒有得到電視轉播的音樂類型等等諸多事件。已經不只一位業界人數砲轟或抵制格林美對Hip-Hop音樂的態度,這些原因也造成了Hip-Hop創作者的強烈不滿。

這絕對不是某種音樂類型被忽視這樣單純,即便只是這樣也不是格林美該發生的事情。音樂創作從來就不只是旋律與歌詞,尤其對Hip-Hop音樂——尤其是美國的Hip-Hop社群更是如此。

回顧Hip-Hop饒舌類型音樂在美國的發展,會了解這本來就是一種極具批判及挑戰社會的創作類型,甚至音樂起源就在社會階級底層,社會經濟弱勢的社群和種族。種族和階級問題、政治立場的表述、性別框架的生活與磨難經常是Hip-Hop音樂創作者的核心關懷。

格林美的評定合該要有所高度,但同時也不難發現錄音學院確實是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因此這樣長期的偏頗狀況當然讓格林美的得獎名單成為了重要的戰場。而每次格林美的歌手表演若是由Hip-Hop類型歌手擔綱,就更不只是單純的音樂表演,而是成為類似議題呈現的肥皂箱。

LADY GAGA的眼淚:2019 是否為格林美轉型的起點

本次格林美在議題上有三件討論度較高的展演,第一當然是的別號幼稚岡比諾的非裔男星-Donald Glover以暗諷槍枝暴力和種族歧視現況的作品《This Is America》捲走格林美四大獎項。本曲被認為引起美國人的反思,上架一周即有近一億觀看人次。

第二是加上LADY GAGA獲得三項獎項及提名,LADY GAGA雖以奇裝異服出道及火紅,但是近幾年來,她在性別議題上、憂鬱疾病的議題上,都有相當值得深思的討論及自我接露。本次獲獎之後LADY GAGA淚灑會場,在得獎感言也鼓勵大家鼓起勇氣面對傷痕。此一感言和另一得獎者《星夢情深》相互輝映,皆在討論光鮮亮麗的明星背後的憂鬱問題。

第三則是女性露出的突破,以往格林美也被認為在女性上多有不公,這次不但破例邀請女性Alicia Keys成為主持人,更讓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與巨星LADY GAGA、Jennifer Lopez及Jada Pinkett Smith同台談論女權及音樂。

這次格林美在議題的呈現與在多元上的突破,是一次性地拉開與呈現,也讓人覺得2019年格林美獎別開生面的極具意義,更讓人期待這個重要獎項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及角色,而有了更多的自我期許及責任。

BTS與蕭青陽

亞洲面孔在美國或許並不特別,但以BTS防彈少年和蕭青陽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是以在亞洲發展的創作者出席格林美,而不是亞裔的在美成長與創作的藝術家或歌手,盡管蕭青陽今年並未獲獎,但他充滿熱情與勇氣的再戰之姿令同為台灣人的我們驕傲與感動。

在為格林美喝采的我們,似乎也該省思,音樂創作能夠被看見的領域這麼多(格林美有80幾項獎項),但為何台灣總是同樣幾個創作者在國外被看見。國內在給創作者的資源及環境是否有可以進步的空間?或是對音樂產業的眼光可以怎麼放大及拉高?

我們相信,台灣的創作者絕對有能力及才華站在舞台拿下那座留聲機造型的獎盃,在格林美似乎越來越重視多元議題的今日,或許也是重新省思及審視國內音樂產業的關鍵契機。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