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藥補需注意副作用 中西醫整合療效更佳

藥補需注意副作用 中西醫整合療效更佳
Photo Credit: Kappa Kao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Wikipedia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吃過仙楂餅和酸梅湯吧。在傳統的中藥店(也就是俗稱的蔘藥行)常請常客所吃的大部分都是這兩種居多。當然,隨著時代進步,許多蔘藥行奉茶,有的就改為「靈芝茶」或是其它清熱保肝的茶,例如「金線蓮茶」或是「七葉膽茶」等等。

在中醫「藥食同源」的觀念之下,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如大蒜、羊肉、茶葉等等,在中醫的世界裡,也稱之為藥。在一般大眾對於中醫藥補的觀念裡,常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想法。雖說長期下來,藥補確實有效果,但補出問題的也時有所聞,不可不慎。

一般而言,當今的論文研究大部份都是以研究單一中藥材為主(例如牛樟芝抗癌等等)。然而,在實際上開方時,中藥罕用單味藥。其原因乃是大部份單味藥都有一些副作用,不易相互剋制。故有所謂的「藥對」產生。

此外,有部份的中藥有毒性,如天南星、半夏、烏頭、附子等等,都必須經過炮製減低其毒性才能使用。當然,由於現代科技發達,大部份中藥都改成科學中藥粉或丸劑,可以直接使用,較無此類的問題了。

在傳統的中藥店,乃至於科學中藥的成方中,大部份以《湯頭歌訣》或是《醫方集解》的名家醫方居多。若是對於中藥有興趣的初學者,可以針對《湯頭歌訣》下手,會比較容易一些。當然,若是想要更近 一步探究中醫成方,就需要從《醫方集解》下手了。

《醫方集解》記憶速成法

「醫方集解」在許多剛接觸中醫的人,記誦起來頗感吃力。光是醫方集解的章節,就有二十來章之多。由於大部分的人缺乏系統性的記誦,所以一時會亂了分寸記不起大要來。在這裡,我提供各位一個好記的速成法給大家參考一下!

1. 中醫治療疾病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所以,中藥方就有「汗:發表之劑」、「吐:涌吐之劑」、「下:攻裏之劑」、「和:和解之劑」、「溫清:表裏之劑」、「消:消導之劑」與「補:補養之劑」。

2. 病邪有六(俗稱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所以,中藥方就有「風:祛風之劑」、「寒:祛寒之劑」、「暑:清暑之劑」、「濕:利濕之劑」、「燥:潤燥之劑」、「火:瀉火之劑」。

3. 中藥注重調理氣血,故有「理氣之劑」與「理血之劑」。

4. 尚有其他的部份,例如經產、明目、收濇、殺蟲、救急方等。

由於大部份的初學者與研究者來說,對於「陰、陽、寒、熱、表、裏、虛、實」的判定較沒有實際上的經驗,加上對藥方本身與藥性比較沒有實際上的體會。所以在用藥上,仍然要十分注意其藥理與藥性的副作用。當然,在中醫的治療上,仍然需要給中醫師開立處方來治療。

Photo Credit:  Kappa Kao  CC BY 2.0

Photo Credit: Kappa Kao CC BY 2.0

中藥方劑基本上重在於加減方,例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六味地黃丸+桂附=八味地黃丸等。加減方的奧妙乃存乎一心,然需注意藥物有相生相剋等問題(也就是現代藥學裏的「藥物交互作用」問題)。

藥有七情,按照病情的不同配伍,可降低副作用

傳統中藥中提到,所謂藥物有「七情」。「七情」首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序例云:「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硯之」。

  1. 單行:即單位藥,如獨蔘湯即以人蔘一味藥為方。
  2.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
  3.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
  4. 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5.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6.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7.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中藥方劑的變化十分有趣且多元,在臨床應用上,中藥方並非一層不變的。現今,許多疾病的病灶變化已經超出古代傳統醫學所能預料的,特別是癌症之類的重症疾病,所以近幾年亦發展出中西醫整合療法,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概念。

在西醫治療癌症的過程中,藉由中醫將化療副作用降低,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中醫醫學總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管是預防、治療還是調養,均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而中藥方劑能夠配合病人體質和狀況來調整藥方,更是現代醫療不可忽視的一項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