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馬來西亞首次政黨輪替的因素:「火候不足」下的政黨輪替,是否會付出代價?

促成馬來西亞首次政黨輪替的因素:「火候不足」下的政黨輪替,是否會付出代價?
圖為馬哈迪在2018年大選期間的照片。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2013年吹起所謂的「反風」時,從民間強烈的反對聲浪中可見,馬來西亞的政黨輪替幾乎是不可逆的趨勢,政黨輪替的發生只是遲或早的問題。但是,從509之後希望聯盟內閣部長與議員的表現可見,希望聯盟這一短期內合作成軍的政黨聯盟並沒有做好十足准備執政。

文:葉司徽

民主框架中,公民若要選出符合群體利益的執政政黨與政治領袖,最理性的考量大抵是看較為抽像的執政方針與施政理念,以及較為具體的政策執行、個別課題的應對等等。然而,民主選舉機制實際運作中,往往受到各種非理性或間接因素左右。

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簡稱國陣,成立於1973 年,如果算上其前身「聯盟」(Perikatan),已實際在馬來半島執政逾60年。馬來西亞的國陣與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執政超過半個世紀,在詭譎多變的東南亞國際局勢中,幾成神話般的存在。與同一區域同時期政局多變的泰國、印尼、菲律賓形成鮮明對比。

故此,2018年5月9日舉行的第14屆全國大選,在野黨聯盟在下議院222個席位中成功贏下122席,成功入主布特拉再也(馬來西亞的行政首都), 實現了1957年馬來半島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之後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對於馬來西亞的民主進程而言,無疑是意義重大的。

誠然,在馬來西亞的種族政治格局底下,國陣延續了英國殖民政府過往的種族分離政策,在經濟政策上也未能做到資源分配均衡,長期積壓的民間怨氣終將這曾經的巨人掀翻。然而,這次的政黨輪替並不完全是多數民眾理性選擇,或說其中有不少非理性與間接因素左右了這場大選的結果。

因素一:人心思變的時代

近十年來,人類各方面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變化似乎是唯一的不變,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思想上的改變成了主 旋律,人人求變求快成了一種常態。網絡社交媒體上的農場內容一遍遍告訴人們「改變是痛苦的,但改變是必要的」、「窮則變,變則通,不變則殆」的道理。再看看各大書局暢銷的勵志書籍,有多少是以「改變」作為主題的?其深遠影響不言而喻。

當馬來西亞年輕一代在這個浮躁喧囂的年代崛起、在政治上握有更多掌控權時,這種渴求改變的心態幾已沁入骨髓。於是,在求新求變的不少人眼中,眼前那顢頇腐朽的國陣便顯得不可不換,改變勢在必行。

這種求新求變的心態,隱隱然為希望聯盟「改朝換代」提供了一定的優勢。

因素二:油價的滑落與區域經濟的衝擊

天然資源豐富這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既是優勢,也是詛咒。

事實上,在過往馬來西亞的發展史上,國陣政府依靠著石油資源所帶來的紅利,推行了不少補貼經濟政策與種族歧視政 策。我們必須了解的是,補貼經濟政策與種族歧視政策既干擾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又妨礙了企業與相關群體提升競爭力。在種種不合理政策背後,是石油資源提供了如此施政的資本,與此同時國陣/馬來西亞也就無可避免地對石油資源產生依賴。

2008年美國成功革新頁岩油的開采技術,從此改變了國際石油市場的格局,國際石油價格不再剛硬,此事毫無疑問地深深影響我國經濟。前任首相納吉領導下的國陣政府不得不削減政府開支、減少補貼經濟政策的投入。(注:除了政府收入減少的因素,納吉政府有意無意間地減少補貼經濟政策與削減種族歧視政策,並不全然是油價滑落所致。)

此外,同一時期東南亞區域的各國經濟也正經受著經濟循環中的小低潮,馬幣對外彙率節節跌落,但同一區域不少國家事實上也正經歷著類似的事。可是,這卻成了當時在野的希望 聯盟攻擊前首相納吉的理由。當時在野的希望聯盟大舉抨擊兼任財政部長的納吉經濟政策不力,未能給予國民與外資信心。 在這節骨眼上爆發的一馬公司(1MDB)醜聞,更是為希望聯盟提供了絕佳的彈藥,對納吉與國陣政府進行前所未有的輿論攻 擊。

誠然,1MDB醜聞的爆發確實打擊了投資者對馬來西亞的信 心,一定程度上損及大馬的匯率與經濟表現。但相信1MDB醜聞對經濟的衝擊並沒有那麼大,當時在野的希望聯盟在輿論導向上進行了相當程度上的誇大,始終將大馬民眾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貪腐醜聞上,使得不少人忽略了納吉擔任財政部長時的努力。(政黨輪替之後,大批外資的撤離,顯示外來投資者對希盟的信心不足,希盟的當選短期內對經濟造成的打擊更大。)

Malaysia Najib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油價下跌、區域經濟疲軟、政府收入減少,納吉以消費稅 (GST)取代了銷售稅(SST)以增加稅收,立意本是好的。 但是礙於民間商家的不適應,以及政策執行不良(稅務退款的部分),GST招來了巨大的反對聲浪。GST這項稅務所涉及的物品種類眾多,在在影響了普羅大眾生活的層層面面。難以適應的民眾幾乎是無可避免地幸福感驟降、市場一片愁雲慘霧, 縱使當時國陣政府給出了種種數據大派定心丸,但多數民眾吞 不了這劑苦藥,看著紙面上的良好經濟數據,卻只感受到生活上的嚴酷壓力。

擔任反對黨多年的一眾希盟政客早已精於操作輿論攻勢, GST的推行無疑又成了攻擊國陣政府的一大標靶。其後,廢除GST正式寫入希望聯盟在第14屆大選的競選宣言中。

無可否認,國陣政府多年來推行的補貼經濟政策、種族歧視政策是國陣政府的短板,國陣政府有不可推卸的罪責。只是我們也需要了解到,油價的滑落與區域經濟波動對於我國的經濟衝擊也不小,並不全然是納吉政府無能。納吉領導下的國陣 政府就是在應對一連串少見的嚴峻考驗中,解題解得不漂亮。

因素三:國陣的貪腐形象包袱

國民陣線作為右派的政黨聯盟,毫無疑問地在當今左派思想崛起的時代並不討好(當然,在馬來西亞,所謂的左派思想只是表像,多數人骨子裡還是右派)。百上加斤的是,國陣政府深入人心的貪腐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