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13年,彭俐萍從台灣護理師變成企業CE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非洲可怕嗎?在奈及利亞,不是用iPhone手機還會被笑落伍,盧安達推行禁用塑膠袋已經10年了,非洲54國到處都是購物中心、高級游泳池旅館、高樓林立……非洲改變很快,現在更是各國積極想佔的的機會之地。台灣人擅長商業游擊戰,就挑戰一次,有何不可?
採訪:Leslie C

「我想證明,台灣人在非洲很有機會,我可以做到,也要幫大家一起做到!」訪談到一半,從前彭俐萍身為護理師的感性一面跑出來,眼淚說掉就掉,但她毫無遮掩,隨手一揮,13年在非洲的歷練讓她變得堅強,「我們只要看到世界的需求,不斷面對調整、放大格局,台灣經濟就會更好。」
一句話開啟非洲之旅
一開始,彭俐萍想去非洲只是個起心動念,她問自己:你沒去過怎麼知道非洲不好?
2006年金融危機前夕,彭俐萍因緣際會認識了一個專門採購淘汰3C產品的非洲商人,發現了非洲的「舊電器商機」。當年,非洲人對「卡帶」或車用播放器仍有大量需求,而台灣早已進入CD時代,「買300賣3000」,任一個敏捷的商人,都要趕緊抓住這中間的10倍價差。於是彭俐萍下了決定,放下原來護理師的工作,到非洲從零開始。
那時候,彭俐萍連英文都不會說,第一天到非洲迦納,身在傳統菜市場裡,有如身處另一個星球。為了融入當地人,彭俐萍每一天跟著熱情的計程車司機學「每日一字」,或者一有機會就跟員工學英文、法文發音。
在非洲的13年裡,彭俐萍一點一點,把英文、法文、迦納土語,成為她做生意的基石,從進出口3C產品,做到成立進出口貨物的報關行、挖土機代理商,獲得石油運輸銷售證,協助當地國家工程招攬工程公司。誰知道,她當初只帶了80萬台幣出門。

奈及利亞的震撼教育
「如果你很會騙錢,大家會說你很有本事,值得驕傲。」在哪裡做生意,都要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彭俐萍來到奈及利亞做生意時,發現這裡年輕人的核心價值觀跟她想像得很不一樣。
有些奈及利亞年輕人認為,要成為政府官員都能用錢交換,成為公務員本身就是一種「炫富」;「騙術」就不一樣了,這是獨一無二、靠磨練自己的技巧換取的結果。
有這樣極端的想法,我們要把奈及利亞的歷史文化都納進來考量。但雖然不能套進整個非洲,在部分國家的年輕人眼裡,金錢至上的觀念並不少見。
錢跟權力的關係錯綜複雜,彭俐萍在來回做生意的過程中,學會用僅有的資源,把目標鎖定在獲得有長遠價值的知識。首先熟悉非洲人使用的語言,逐漸摸通非洲人的經商規則。

買情報,花錢要花在刀口上
2013年,迦納政府打擊違法挖金,彭俐萍曾靠關係去喀麥隆考察、蒐集各種報價、「花錢買下」政府發布的礦業法及礦業部各區的區負責人名單。並引進金礦老闆,徐工重工,申請油業買賣證,做出一個從迦納出口、喀麥隆清關、簽證礦證代辦、挖土機銷售、柴油供給的一條龍產業供需經濟鏈。



法規難道不是公開的嗎?事實上法規確實是公開的,但網路不發達、或是人們生活困苦無暇關心法規,法規就變成了不易取得的「無形資產」。就算是在台灣,即使是律師專業,也不見得熟知所有產業的法條。
那時,為了得到礦業法的內容,彭俐萍找上礦業部的部長、找管道買到礦業部各區的區負責人名單,好不容易才得到法規內容。但還沒結束,即使她依據法規送審相關資料,除了繳政府規費,更要塞小費,這些一筆一筆,她稱做「做生意的成本」,都是在非洲開業審慎計入的開銷。
彭俐萍有一個心法:花錢花在刀口上。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底細,就土法煉鋼──開口問。在跟政府官員交手之前,她通常會先主動認識關鍵人物,再交叉比對同性質商人的開價、比較當地人的資訊,直到最後綜合了十幾個人的價格,確保自己不會多花冤枉錢了,才開始談價交涉,推動業務。

俠客心腸做報關行
彭俐萍做報關行多年,最開始,其實是看上有大批中國人到非洲投資的時候。熟知當地語言、法規、又說中文,她深知自己的優勢,她是一個內斂的商業嚮導與極佳的合夥人。
很多人問,這樣讓人摸不清底細、有無數潛規則的地方,還值得去做生意嗎?當然可以,彭俐萍說,非洲對歐美國家享有關稅優惠,13億人口紅利,都是台灣沒有的利基點,就算不習慣非洲的金錢文化,但誰說別的國家沒有?
「你可以說處處要小費、又容易被偷,這些都很討厭,但這都是這個國家文化的一部份,只要你沒有忘記你是誰就好。」
彭俐萍對自己有幾項堅持,其中之一是絕不偷拐搶騙,也不允許員工有偷盜之行,堅持做正道的生意。彭俐萍每年邀請員工寫出自己的夢想,讓大家對未來有所期待,在管理上,彭俐萍也會要求大家互相坦白,如果需要什麼就提出來,決不允許偷扣下客人貨物、不准放棄自我同流合汙。
為我們的台灣盡一點力
每年彭俐萍都回到台灣「度假」,但今年她決定給自己一個新任務──在非洲打造一個「台灣展覽館」,引進更多台灣有潛力的品牌、廠商加入,增加台灣能見度。
5年前,彭俐萍在奈及利亞認識了楊天行大使,當時他只是提了一句,台灣工具機是世界第三,既然已經做報關行,能不能藉著人脈建立喀麥隆商會?要進口商品、推行網路服務、推廣品牌、建造廠房……這些她都做得到,但那時的她婉拒了,沒想到當年的那句話,在5年後的今天發酵。
過去彭俐萍曾經輔佐過一間冰淇淋廠商,從一間瀕臨破產的公司,轉型成跨非洲13國飲料品牌。這個成功經驗讓她反問自己,我能讓其他人成功,為什麼不能讓台灣人也成功?近期世界約有8000萬人湧入非洲發展,彭俐萍看到台灣的機會。
以前的人總說,台灣人拎著一卡皮箱就能走天下,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但海外仍舊有機會。非洲可怕嗎?在奈及利亞,不是用iPhone手機還會被笑落伍,盧安達推行禁用塑膠袋已經10年了,非洲54國到處都是購物中心、高級游泳池旅館、高樓林立……非洲改變很快,現在更是各國積極想佔的的機會之地。台灣人擅長商業游擊戰,就挑戰一次,有何不可?

補充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