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參勤交代不思議》:織田信長「金崎撤退」,走的是運鮮魚用的「鯖街道」

《參勤交代不思議》:織田信長「金崎撤退」,走的是運鮮魚用的「鯖街道」
位於清洲公園織田信長公像|Photo Credit: Barist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朽木街道加上若狹灣至保坂(其位於琵琶湖西北方)路段,又稱若狹街道。到了江戶後期,鯖魚等鮮魚自日本海捕獲後,也會經由若狹街道輸往內陸的京都,該街道因而又有「鯖街道」的別名,從此廣為人知。

文:山本博文

織田信長的最大危機——
金崎撤退路線為運魚的鯖街道

戰國時代後期,織田信長以破竹之勢準備統一天下。然而他與越前的朝倉氏交戰時卻面臨了一大危機,被迫於金崎(福井縣敦賀市)撤退。這場撤退戰稱為「金崎撤退」,行經的是朽木街道。

一五七○(元龜元)年,信長已經控制尾張與美濃,並與甲斐的武田氏結為同盟,便前往京都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是後來信長與義昭逐漸對立。而朝倉義景與足利義昭關係密切,當時京都周邊的大名大多不敢違逆信長,朝倉氏卻一直對信長採敵對態度。於是同年四月二十日,信長便率領三萬大軍從京都進軍北陸,欲討伐朝倉氏。這時信長的陣營中還有木下藤吉郎(後來的豐臣秀吉)、三河的德川家康、大和(奈良縣)的松永久秀(松永彈正)、攝津的池田勝正等人。

信長軍沿著九里半街道前進,該街道連接了琵琶湖與日本海的若狹灣。大軍於二十五日進入越前,首先攻占了手筒山城(天筒山城)。隔天又攻下手筒山城北邊的金崎城。南邊的疋壇城(匹壇城)也因士兵逃亡而淪陷。信長軍只花兩天便攻陷三座城池,眼看就要擊潰朝倉義景。

東西受敵只好向南撤退

然而信長此時卻得知了一項驚人消息。近江(滋賀縣)的淺井長政原為信長盟友,卻突然叛變,投向朝倉氏陣營。長政是信長的妹夫,信長簡直不敢相信他會做出這種事,但證據一件件擺在信長眼前,使他不得不認清現實。

接下來若繼續進攻越前便會腹背受敵,前方有朝倉軍,後方有淺井軍。信長只好讓秀吉等人留在金崎斷後,自己帶著主隊撤退。

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可作為研究信長撤退路線的基礎史料,書中輕描淡寫地帶過此事:「(信長率領的)主隊於四月三十日,在朽木元綱的奔走下,經朽木撤回京都。」

但撤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信長軍來時走的西近江一帶是淺井氏的勢力範圍。如果一路西行至若狹灣南方的小濱一帶,又會遭遇與信長敵對的若狹武田氏。在這場戰爭中,若狹武田氏的強大武將武田信方、武藤友益,也都屬於朝倉陣營。

因此信長就像先前提及的那樣,受到朽木元綱的協助,經由縱貫近江的朽木街道回到京都。朽木一帶(滋賀縣高島市)當時是元綱的地盤,周遭皆為標高七百至一千公尺的高地,因此朽木街道大多是險峻的山路,但對信長軍而言卻是風險最小的最短路徑。

鮮魚也由朽木街道輸往京都

元綱不僅允許信長通過自己的領地,還親自率領部下為信長軍引路,態度十分殷勤。朽木家與淺井家並無關聯,元綱也對足利義昭相當忠誠,不過當時信長名義上也是義昭的臣子,元綱才會幫助信長。另有一說信長陣營中的松永久秀為元綱的舊識,是久秀說服元綱這麼做的。

元綱在信長消滅室町幕府後轉而侍奉信長,信長死後元綱則向秀吉稱臣。

信長軍於二十八日夜晚自金崎撤退,行經葛川(滋賀縣大津市)、大原(京都市內)後,總算於三十日平安抵達京都的清水寺。抵達時間為晚間十一點左右,據說當時信長身邊只剩下大約十名隨從。

一般認為,在這場撤隊戰中擔任殿軍斷後的是秀吉的部隊,不過同行的明智光秀、池田勝正所率領的部隊人數也不少。另外,朽木街道加上若狹灣至保坂(其位於琵琶湖西北方)路段,又稱若狹街道。到了江戶後期,鯖魚等鮮魚自日本海捕獲後,也會經由若狹街道輸往內陸的京都,該街道因而又有「鯖街道」的別名,從此廣為人知。


豐臣秀吉走西國街道討伐明智光秀
天王山山麓是威士忌產地

「天王山」一語,在現代常用來指體育賽事等一決勝負的時刻。戰國末期,明智光秀在本能寺謀害織田信長後,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便前往天王山討伐光秀,將之擊敗,史稱「山崎之戰」。當時秀吉所走的路稱為西國街道(又稱山崎街道)。

西國街道始於京都的東寺口,行經北攝山麓通往西宮。東寺口至山崎路段又稱「唐街道」。東寺口外的向日在奈良末期建有長岡京,後來建造宮殿的人接連死亡,人們懷疑這是死於政爭的早良親王在作祟,結果遷都僅十年,長岡京就遭到廢棄。

下一站山崎位於山城與攝津的交界,亦為淀川、宇治川、木津川匯流之地,南邊有座石清水八幡宮。山崎現在設有三得利(SUNTORY)的蒸餾廠,熱銷的「山崎」威士忌就是在這裡生產的。離開山崎後,會經過位於今日大阪府內的芥川(高槻市)、郡山(茨木市)、位於今日兵庫縣內的瀨川(箕面市)、昆陽等四座宿場,最後抵達西宮。西宮亦可連接山陽道(中國街道)。

畿內在古代是日本的政治中心,西國街道連結畿內與山陽地區,因而被列為「大路」,備受重視。江戶時代,西國大名前往江戶參勤時,一般都會從西宮沿西國街道至山崎,再經淀、伏見、大津銜接東海道。

觀望天王山的好位置:洞峠

一五八二(天正十)年六月一日,明智光秀奉主公織田信長之命進軍備中(岡山縣),他一從龜岡城(龜山城)出發便突然宣布:「敵人就在本能寺。」接著攻入京都本能寺。身在本能寺的信長只帶著幾名部下,很快就被光秀的軍隊包圍並遭到火攻,據傳他最後選擇自盡,抑或葬身火窟。

當時秀吉正在備中攻打毛利氏的高松城,得知信長的死訊後,立刻與毛利家和談,火速回到京都,史稱「中國大返還」。秀吉於六月三日夜間接到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六日凌晨動身從備中撤退。秀吉軍花了四十八小時走完備中至姬路近百公里的路程,由山陽道疾行至西國街道。當時沼城(岡山縣岡山市)至姬路城路段的河川因暴風雨而氾濫,秀吉與其左右手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衛)不惜砸下重金,賞賜麾下士兵,鼓勵他們繼續朝京都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