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會議馬英九再提「1234」發電版本,經濟部:是要解除地方環保管制?

能源會議馬英九再提「1234」發電版本,經濟部:是要解除地方環保管制?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黃筱歡 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日本福島核災將屆滿八周年,前總統馬英九今(10)日出席民間能源會議,表示台灣的反核氛圍已「全面翻轉」,反核已不是「主流民意」。

「核一核二核三要延役,核四要重啟!」前總統馬英九今(10)日出席民間舉辦的能源會議,痛批政府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不切實際、能源配比一定要改變,他表示反核已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以核養綠減碳,才是世界趨勢。而經濟部晚間也做出回應,批評馬英九提出來的能源配比,才不符合民間「減煤」期待。

為探討能源議題,由馬英九基金會與長風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19 民間能源會議」今日登場,分別從化石能源、再生能源、核能三大主題論壇,探討各項能源的優缺得失。國民黨高層,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和有意角逐2020總統大選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都到場致意。

今日會議談及核四議題、核廢料處置、能源配比、電價穩定等議題,主要論調依循去年通過的「以核養綠」公投結果,一致認為2025非核家園政策躁進,為求供電穩定,台灣需要繼續使用核電。

一、反核已不是主流民意?

會前馬英九致詞時表示,他在2016年卸任總統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提醒過蔡英文,民進黨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太過樂觀,再生能源發展有限,廢核會傷害經濟發展、影響人民生活,但蔡英文認為非核家園一定可以達標,對他的建議不重視,導致全台灣2017年有了815大停電,全台停電5小時,過去雙北市也發生了多次跳電。

馬英九表示,福島核災後,反核運動被「民粹」淹沒,不能進行理性討論,只好封存即將完工的核四電廠,但也強調,封存不是停建,必要時還是可以重新啟動。

馬英九說,如今反核已不是主流民意,去年「以核養綠」公投以589萬張同意票,同意廢止《電業法》95-1條,同意比例六成,顯示台灣絕大多數的民意接受核電。他也指出,相較之下反核遊行從2011年福島核災後的12萬人,7年之後在去年的3月11日,台北反核遊行已經不到2000人(包括警察在內),而在「以核養綠」公投後反核氛圍更是「全面翻轉」,批評政府「還是把頭埋在沙裡」,不願面對現實。

針對馬英九「反核不是主流民意」的說法,經濟部晚間也做出回應,強調減核的確是世界趨勢,但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2030年前核電裝置容量為所有能源別中新建發電裝置容量最低者,且核電占比逐步下降,德國和西班牙目前都分別宣示在2022年及2030年達成非核,法國、韓國也都宣示將減少核電佔比,顯見核能「已不是世界潮流」。

經濟部也批評,馬英九等部分人士將815事故、跳電稱做「供電短缺」,但815大停電事實上是因中油公司的天然氣供氣突然中斷,導致供電量突然減少,因此自動啟動保護措施,避免電力系統崩潰,並非整體供電能力不足。而跳電原因也是因地區性線路出問題所致,設備搶修恢復後即可恢復供電,完全不是供電問題。

代表工業總會出席會議的副理事長林明儒表示,工總不在乎能源政策,只要穩定供電、合理的電價。雖然經濟部保證將分階段新建機組,未來備用容量率可達15%,備轉容量率10%,但他說工總「很多人對於這個數字都覺得太樂觀了」。

林明儒指出,電廠從開發的選址,興建、完工取得許可,短則7-8年,長則20-30年,遙遙無期,而台灣去年發電比例是燃煤46.2%、燃氣34.6%、核電10%、再生能源4.6%,短短7年內要做到2025年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的目標,「我們同意改變,但這個時間是不是太倉促了?」

二、批2025能源配比躁進、民間端出什麼版本?

馬英九則表示,綠能發展緩慢,過去3年台灣再生能源分別占總發電量的4.83%、4.58%、4.64%,政府只能「以火養綠」,將過去只有做尖載的燃氣發電當做基載使用,但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只有7天,如果受到人為因素來不了,很快供電就會拉緊報。馬英九認為,應該以核能和煤發電構成基載,因此他提出「1234」的能源配比給外界做參考,也就是再生能源10%、核能20%、天然氣30%、燃煤40%。

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則表示,依照他設計的電力子模型(DGEMT),從各種能源的發電成本,加上外部成本(主要以碳排為考量,以一噸的二氧化碳40美元來計算),算出影響台灣電價最低的能源配比,由低到高分別是燃油(0.1%)、再生能源(10%)、核能(17.5%)、燃煤(32.4%)、燃氣(40%)。

IMG_7090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黃筱歡 攝

梁啟源表示,馬英九提出的能源配比,和他計算的燃煤、燃氣比例顛倒過來,馬英九版本的燃煤占比比較高,他認為該版本應是沒有考慮到碳排的成本。但他也坦承,自己的計算方式,並沒有納入核廢料處理的費用。

而針對馬英九提出的「1234能源配比」,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該配比將燃煤比例拉高到40%,比政府目前規劃的2025年燃煤占比27%高出許多。另外在執行面上,除非立即新增燃煤機組、該除役的燃煤機組不除役,甚至解除地方政府對燃煤電廠的環保管制,才有可能做到馬前總統所說的40%,但如此一來,「豈不是無視民意的減煤期待?」

三、沒核電,台灣就缺電?

會議與談人也指出,隨著地方政府介入電力政策,台灣整體的能源政策受到挑戰。清大原科中心教授葉宗洸就指出,台灣現在面臨殘酷的供電現況,台中市長盧秀燕日前提出中電不北送、中火4號燃煤機組提前除役,經濟部長還特地到台中拜訪,可見事態嚴重,再加上雲林縣政府要求麥寮發電廠減少28%生煤,高雄興達電廠也在環團的要求下面臨提前除役的情況,這些條件相互影響,加上核一廠除役後每年將喪失100億度的電,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說,每年減少1%的火力發電只能「做2年」。

經濟部3月初赴立法院專案報告,的確指出全台各區域電力須經由北中南電網互相支援,台中如果改變供電政策,依台中市政府所要求,至2020年降低40%的生煤使用量,將造成台中市用電少於供電17億度的缺口,如果4號機提前拆除,全國整體備用容量更將低於法定要求15%。

四、指核廢料不是「不能解決」,前原能會主委3點打臉經濟部

前原能會主委蔡春鴻表示,外界反對核電的主要原因有3個:第一是地方民眾反對;第二是經濟部所說,要克服5個關卡;第三則是核廢料無法處理。

針對第一點,蔡春鴻表示,依照這次以核養綠的公投結果,有核電廠地區的民眾投下同意票的都超過五成,縮小到鄉鎮來看,核一和核二的所在地(萬里跟石門)同意比上不同意的比例,差不多是58%,核三所在的恆春鎮,同意票也占了57%,他反問「這叫做地方民意反對嗎?」

蔡春鴻表示,政府總是指核廢料不能解決,因此不能繼續使用核電,但他認為核廢料是政治問題,是政府做不做的問題。他指出雖然全球只有4個國家(芬蘭、瑞典、美國、法國)已經在動工或是已選定處置場場址,但他表示,用過的核燃料,仍有95%可經再處理回收,全球有16個國家延後處置核廢料,等待新技術,參考其他國家的處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