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赤燭遊戲中的大衛林區基因:我們是否只是一個尚未轉場的幻覺?(上)

赤燭遊戲中的大衛林區基因:我們是否只是一個尚未轉場的幻覺?(上)
Photo Credit:返校detention電影版臉書專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個融合心理恐怖、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歷史與民間信仰符碼的2D心理恐怖冒險解謎遊戲,精湛地一刀切穿了壓抑在台灣社會集體記憶腦隨裡的創傷肌理⋯赤燭的遊戲似乎以一種迂迴的方式,成為台灣真正解開林區式美學密碼的影像敘事作品。

※ 本文無《還願》爆雷,請讀者放心閱讀

赤燭遊戲於2017年1月推出《返校》開始,什麼東西被永遠地改變了。

這個融合了心理恐怖、台灣白色恐怖政治歷史與民間信仰符碼的2D心理恐怖(Psychological horror)冒險解謎遊戲,精湛地一刀切穿了壓抑在台灣社會集體記憶腦隨裡的創傷肌理,其集結驚人的影像創見、精緻時代考究、傳統民俗與現代電子樂,以及漩渦般深入意識最深處的故事結構的美學成熟度,不只令近年試圖處理相同題材的所有台灣電影望塵莫及(儘管在《天邊一朵雲》和《回程列車》這樣的例子中乍現了真正的影像反思的靈光)。

《返校》在兩岸三地造成了巨大的輿論漣漪。至於《返校》即將改拍的電影版本,壁虎先生僅保持謹慎地悲觀。

然後是2019年,以3D第一人稱心理恐怖形式之姿,赤燭再度以立即成為經典的《還願》進行了一次大躍進,赤燭真正進入世界直播主的焦點中,而我們近乎是親眼見證著歷史的發生,以及歷史詭異而可怖的陰魂不散。隨著赤燭捲入「維尼事件」,以及電視媒體的徹底墮落,我們不得不自問,我們是否生活在另一個黑暗時代?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走出方芮欣的迷宮般的翠華中學,或者《還願》杜豐于的那個煉獄般的公寓,我們的存在是否只是一個尚未轉場的幻覺,只要過了那個看不見的轉角就會被永恆的黑暗所吞噬?

是在這個驟雨般的時刻【註1】,儘管《返校》、《還願》的各種時代考據和劇情分析已經汗牛充棟,筆者想回來談談另一個主題:赤燭的遊戲乃至心理恐怖遊戲的敘事如何成為可能,它們的美學根基,尤其有一個人總是沒有被提及:大衛.林區(David Lynch)。

儘管林區本人並沒有涉入電玩製作的藝術領域(有趣的是,他的確曾為PS2拍過一系列迷幻破表的電視廣告)【註2】,然而林區電影深深地影響了遊戲的發展,尤其恐怖遊戲在21世紀初向心理恐怖的轉向,以至於幾乎成為眾多遊戲製作人的非正式精神導師。

然而一個近代(恐怖)遊戲史的回顧顯然不是這裡能夠容納的,本文因而將重點擺在林區的創見在遊戲敘事中深植自身的幾個重要轉捩點【註3】,試點出心理恐怖遊戲的敘事如何成為可能的其中一個脈絡,以及赤燭的遊戲如何以一種迂迴的方式,似乎成為台灣真正解開林區式美學密碼的影像敘事作品。【註4】

讓所有角色都變得可疑:《雙峰》X《薩爾達傳說:夢見島

林區電影對遊戲的影響之所以巨大,首先是由於他們在日本的大受歡迎,尤其是1990年開播的《雙峰》(Twin Peaks)影集在日本的現象級發燒(在日本於1991年播出),在後來甚至更勝美國本土。1992年的前傳電影《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日本即是唯一賣座的市場。

如果讀者有看最近一次的任天堂直面會(Nintendo Direct)【註5】,大概都已經為任天堂即將重製《薩爾達傳說:夢見島》(The Legend of Zelda: Link's Awakening)的消息而爆走了吧!在這個1993年於Game Boy平台推出的經典遊戲中(薩爾達系列的第一個掌機作品),一個關於遭逢船難厄運的林克(Link)漂流到神秘島嶼的可愛而感傷的故事,當時仍相當火紅的《雙峰》影集即在世界與角色設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薩爾達傳說:夢見島》的總監手塚卓志即曾在對談中提及,他想要創造一個「雙峰鎮」那樣充滿古怪性格的角色的世界:

「我正在聊將《薩爾達傳說:夢見島》塑造成《雙峰》那樣。在那個時候,《雙峰》很受歡迎。那個劇作正是關於在一個小鎮的一小群角色⋯⋯我想要創造一個,儘管它的規模小至十分容易了解,它仍然會有具深度又鮮明的角色⋯⋯將所有角色型塑成可疑的類型。」【註6】

我們很快注意到,林克醒來首先以為救了他的Marin是薩爾達(Zelda),而Marin的父親Tarin的樣貌根本就是馬力歐(Mario),並很快發現在森林口阻止林克前進的浣熊是Tarin不知情下的雙重身分,這令人不禁想到《雙峰》中的蘿拉.帕瑪(Laura Palmer)/瑪蒂(Maddy Ferguson)與李蘭(Leland)/鮑勃(Bob)。

隨後馬力歐系列(與非馬力歐系列)的角色或以不同的「名字」出現,彷彿是他們的分身靈(Doppelgänger):叫BowWow的Chain Chomps變成無害的寵物,《超級馬力歐兄弟2》(Super Mario Bros. 2)的魔王Wart變成教林克唱歌的Mamu,然後我們碰到Goomba、Shy Guy、Boo、長得分明是路易吉(Luigi)的Cucco Keeper、甚至敵人化的星之卡比(Kirby)⋯⋯他們隨即造成了玩家的「實在困惑」(ontological confusion)。

當然還有作為不詳徵兆的貓頭鷹:在《雙峰》中,貓頭鷹總是被連結到現實的解體與侵擾雙峰鎮的惡靈鮑勃,是異次元的使者。

在《薩爾達傳說:夢見島》中,貓頭鷹不斷指引林克尋找喚醒「風之魚」(Wind Fish)的樂器,告訴林克除非他喚醒風之魚不然他永遠無法離開夢見島,然而我們後來會知道,夢見島是風之魚(林克)的夢境,風之魚甦醒意味著夢見島本身的消失。最後的魔王惡夢(Shadow Nightmares)則以林克過去敵人的陰影版本顯現自己:Agahnim、加農(Ganon)⋯⋯令人聯想到庫柏(Dale Cooper)與他的黑暗分身。


“《還願》遊戲風潮”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