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人集社劇團《黑色微光》:操偶弄影,釋放生命中的幽微光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人都有影子,但卻很少人去留意它。我們很仔細地去觀察,將它轉化成一種藝術形式。」美國導演Larry Reed與飛人集社藝術總監石佩玉聯手執導《黑色微光》,將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光影劇場,訴說生命中最不願被看見的傷痕。
文:林孟寰(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通靈少女》編劇)
要如何用一種最溫柔的方式,訴說生命裡最不願被看見的傷痕?
2019年四月,飛人集社劇團即將於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節目-《黑色微光》-故事講述一位曾目睹家暴的孤兒,用沈默將自己封閉在內心世界裡,當他內心的想像世界越豐富,與現實的拉扯就越加劇烈。清醒,或者繼續作夢,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打造這個「心靈療癒」的旅程,飛人集社藝術總監石佩玉,與美國光影戲大師賴瑞.里德(Larry Reed)聯手執導,將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電影式光影」劇場。石佩玉所帶領的飛人集社劇團,是台灣當代偶戲創作先鋒之一。近年與法國藝術家合作的「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作品最為知名,透過精美的彩色光影戲,演繹人由生到死不同階段的生命課題。
究竟為何鍾情於光影戲?對石佩玉來說,用什麼方式表現,是伴隨故事內容而生。她認為既然「偶」並非「人」,操偶的目標就不僅只是模擬人的動作,而是從中延伸出更多想像與思考空間。而光影戲中暗影與留白的寫意質感,恰巧能為饒富詩意的故事創造最佳舞台。
過去,飛人集社的光影創作,多是在與觀眾距離親密的中小型舞台上演,而這次能夠挑戰大舞台,就要歸功於賴瑞.里德的獨門光影魔法了!
跨國偶戲交流 探索迷人電影式光影劇場
美國光影戲革命先驅賴瑞.里德,經過二十多年的實驗與改良,終於發展出媲美電影畫面的大型光影戲技巧——藉由投影幕後多盞光源,輪流亮起,迅速切換畫面遠、中、近場景,而演員也配戴特殊研發的「十字面具」,融入戲偶的演出,一舉突破傳統皮影戲緊貼於布幕的表演形式。
「每個人都有影子,但卻很少人去留意它。我們很仔細地去觀察,將它轉化成一種藝術形式。」賴瑞曾在採訪中表示,他利用演員和戲偶共同演出,同時使用電影語彙與傳統皮影戲的美學特質,希望達成傳統與現代的兼容並蓄。
賴瑞與台灣一直有很深的緣分。早在1970年代,他就曾來台灣拍攝過故宮文物的紀錄片。在2004年,賴瑞受邀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展開三年創作計畫,除了將「電影式光影」技巧引進台灣,最終也推出《光影嬉遊記》演出節目,並赴美西巡迴演出。自此,賴瑞的光影美學便在台灣偶戲界逐漸開枝散葉,而石佩玉便也是當時工作坊的參與者。
此後,賴瑞仍不時來台,與台灣偶戲創作者們交流。石佩玉表示,儘管賴瑞已經身為大師,但對於創作仍充滿熱情與玩心,每次碰面都會對她說:「我們來做點什麼吧!」。但想做好一齣電影式光影戲,不僅製作規模龐大,跨國合作又是另外一個難題,因此石佩玉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直到2016年,賴瑞來台灣觀賞飛人集社「超親密小戲節」時,賴瑞再次提起「我們來做點什麼吧!」他的熱情終於打動石佩玉,並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扶植下,促成接下來三年《黑色微光》的創作計畫。
打破2D平面 創造豐富視覺饗宴
同於前次三年計畫是為台灣光影劇場「奠基」,此次《黑色微光》三年計畫更重要的是「突破」。一方面要尋找屬於台灣在地以光影說故事的方式,同時石佩玉也企圖挑戰將「立體戲偶」,融入光影戲的「平面世界」中——兩種異質偶戲形式的結合,就好比異次元第三類接觸,有許多美學上衝突與矛盾之處。
所幸在孜孜不倦的實驗之下,石佩玉成功地找出以「面具」形式,作為連接2D與3D間的橋樑,也讓這次演出形式更加豐富。另外,由於故事涉及兒童與家暴議題,創作階段還特別諮詢社工與兒童心理師,仔細關照演出中的各個環節。
在當今數位影像氾濫的年代裡,觀眾已習慣接收各種強烈的聲光刺激,光影戲技藝相對而言仍充滿手工感。但就由於它質樸的特性,更能貼近人內在幽微的情感,引發的感動也不分大人與小孩。在《黑色微光》中,透過變化萬千的光、影、戲偶和面具,將牽引出每個人也許深埋許久,甚至早已遺忘,內心那個最柔軟的自己。
關於賴瑞.里德(Larry Reed)導演
美國光影戲革命先驅,本身具有演員、舞者與電影製作的背景。他在1970年代前往印尼峇里島,拍攝當地傳統皮影戲的紀錄片時,深深為這門藝術懾服。後來便留在當地學習傳統皮影戲,最後成為專業的皮影戲演師——達朗(Dalang)。不僅能以流利的古印尼語唸白,甚至代表峇里島參與印尼皮影戲藝術節,是罕見能擁有此桂冠的西方藝術家。
返國後,賴瑞便開始革命性的實驗,以個人工作室——影燈劇團(ShadowLight Productions)為創作核心,結合傳統影戲和電影、現代戲劇、舞蹈,研發出獨特的影戲面具及手持燈光設備,創造「電影式光影劇場」。
節目資訊
名稱:2019 NTT-TIFA飛人集社劇團《黑色微光》
時間:2019/4/20 (六) 14:30、19:30|4/21 (日) 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