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一個」新方向?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一個」新方向?
Photo Credit: Arcaion @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承認歷史是人所創造,那麼創造歷史這件事,是否也受到情感等非理性層面因素的影響?情感史研究的學者認為,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同時他們也認為,近代史學對這方面的關注,實在過於欠缺。

文:王晴佳

要回答本文標題所提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獎談起。該獎公布之後,學界和媒體都稍感意外,因為得獎者塞勒(亦譯泰勒,Richard Thaler),雖然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任教多年,但並非「正宗」的經濟學家。如果讀者曾拜讀過塞勒與人合作的《助推》(Nudge)這本著作,肯定也會產生這樣的印象:這本書實在不太像常見的經濟學著作,因為它不但語言生動,而且處理的問題如同該書的副標——事關健康、財富和快樂的最佳選擇——更像一位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應該處理的課題。當然,如果塞勒因其研究不夠正宗而成為「黑馬」,那麼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1933-2012)在2009 年成為史上唯一的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似乎更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奧斯特羅姆主要是一位政治學家。

奧斯特羅姆和塞勒的得獎,其實正好反映了當代經濟學、乃至當代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傾向,那就是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各個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而且成果驚人。塞勒的研究領域,稱為行為經濟學,需要採用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想要理解塞勒的研究之所以會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青睞,我們還得從近代學術的淵源談起。如所周知,近代西方之所以在18世紀之後稱霸全球,其原因之一就是啟蒙思想家提倡的理性主義思維,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理論前提,而亞當.斯密(1723-1790)的《國富論》,不但是近代經濟學的經典之作,其闡述的觀點也為近代國家和社會所普遍接受。簡而言之,斯密的理論出發點是承認自私自利為人的本性。但與大多數傳統文明的教誨相反,他不主張要求人犧牲自我、「克己復禮」,抑制利己的欲望。斯密認為人的自私,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而這種理性的行為,是市場經濟良性競爭的基石。換言之,人的利己性行為,將促進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仍有深遠的影響。但自1950 年代開始,經濟學家已經對斯密所謂的「理性的人」及其理性的經濟行為,做了一系列的修正。比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斯密所稱的「理性」,仍然有所限制,因此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塞勒寫作《助推》,體現了一個最新的努力。用一些簡單的比方來解釋亞當.斯密「理性的人」的經濟行為,即為:買東西的人都希望儘量買便宜又好的東西,甚至不花錢就能得到;賣東西的人則希望東西的價錢可以賣得高一些。不過,經濟學家甚至普通人也都會發現,大多時候,人的經濟行為並不完全受制於理性。比如雖然一般人購物都會注意性價比,但也有人追求品牌,願意出錢買性價比低的商品。這一追求品牌、炫富顯耀的欲望,就是一種心理和情感的行為。相反地,有些人雖然收入頗豐,卻自奉甚儉。消費習慣常常反映了道德追求、家庭教育和個人偏好,與理性考量沒有太多連繫。事實上,現代社會的稅制,至少以西方國家而言,是希望人們按酬、合理消費——掙得多也花的多——由此來促進經濟發展。同理,一個人如果掙得少,那麼也應該節制消費,以免破產之後增加對社會的負擔。這一稅制的建立,大致是理性考量的結果,但在實際操作的層面,顯然並不如其所願,因為許多人的消費習慣,常常感情用事(西方國家中每年申請破產的人數,不計其數),不完全受到理性思維的控制。

塞勒在其《助推》一書中,舉出不少的例子,說明人的情感、心理等非理性的層面,往往對一個人的經濟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塞勒說了一個他自己做過多次的實驗:把一個印著大學校徽的咖啡杯,送給學校其中一個班級的半數學生,然後請他們寫上願意賣掉咖啡杯的價格;另一半沒有咖啡杯的人,請他們寫上願意買下咖啡杯的價格。實驗的結果是:咖啡杯的賣價(讓價)往往兩倍於咖啡杯的買價(出價)。塞勒指出,這個實驗證明,人一旦擁有了什麼東西,就不願再失去;由此類推,許多股票投資者買了股票之後,即使股票價值下跌,回升無望,他們也不願出售。另外,他還舉例說道,人還有從眾的行為,別人買了什麼,即使自己並不需要,也還是會跟風去買。種種這些例子都說明,人的行為並不完全受控於理性。比如人怕失去的行為,既表現為一種心理(占有欲?),也反映出一種情感(戀物、懷舊等),兩者之間很難做絕對的區分。

塞勒等經濟學家研究的是當代人的行為,那麼在過往的時代,人是否也有類似的行為呢?這是當今情感史研究想要處理的主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承認歷史是人所創造,那麼創造歷史這件事,是否也受到情感等非理性層面因素的影響?情感史研究的學者認為,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同時他們也認為,近代史學對這方面的關注,實在過於欠缺。羅森宛恩(Barbara Rosenwein)是美國情感史研究的一位先驅者。她在一篇文章的開始寫道:「作為一個學術分支,歷史學最早研究政治的變遷。儘管社會史和文化史已經開展了有一代之久,但歷史研究仍然專注硬邦邦的、理性的東西。對於歷史研究而言,情感是無關重要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另外兩位美國學者麥特(Susan Matt)和斯特恩斯(Peter Stearns)則指出:對情感的研究「改變了歷史書寫的話語——不再專注於理性角色的構造」,而情感研究的成果已經讓史家看到,「不但情感塑造了歷史,而且情感本身也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