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只會讀書考試,無法做研究?」她們拿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女生只會讀書考試,無法做研究?」她們拿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性追求科學研究,必須突破很多困難。拿下「傑出獎」的李瑩英說,女性的能力絕對能夠勝任,比較常碰到的是「信心不夠」。

(中央社)第12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今(15)日揭曉,獲得「傑出獎」的台灣大學數學系特聘教授李瑩英,從小在布店幫忙母親算帳展露天賦,如今已是幾何分析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台灣萊雅、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合辦,分成傑出獎和新秀獎。今年遴選範圍從原本的「物質科學」擴展至涵蓋「數學」「資訊科學」,共3個領域。

最大獎「傑出獎」獎金新台幣60萬元,由台大數學系特聘教授李瑩英獲得,她是台灣幾何學界的領導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為兩大類,一是結合重要的黎曼結構及辛結構,探討拉格拉奇極小子流形與特殊拉格拉奇子流形;二是均曲率流的研究。

李瑩英從小在布店,小小個子站在櫃子上幫母親算帳,心算能力獲得母親的讚賞,因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她認為數學有入世和出世的一面,就像一把瞭解世界的鑰匙,數學研究從現實啟發,也從虛無尋找,透過思考、推導、演算及驗證,得出解決問題的方程式。

李瑩英說,數學研究最大的特色是產生的疑惑永遠比解決的問題多,因此研究者的腦袋永遠在轉動。好處是可以不受時間場域的限制,很適合像她這樣需要兼顧家庭的女性,「你要爬喜馬拉雅山,要飛很久的飛機才能爬,但我們只要一張桌子、靜下心來,就能在腦中進行探險。」

除了研究貢獻,李瑩英也關注教育,過去台灣曾有一段獨尊「建構式數學」的期間,造成許多爭議。她認為:「不扭轉,會對整個世代的競爭力產生影響。」主動協助教育部修訂九年一貫數學課綱,並研擬新舊課綱間的補強與銜接計畫。另外她也參與推動大學增設「特殊選才」管道,讓有數學天賦,但其他科目表現不見得特別良好的學生,也有進入一流大學深造的機會。

女性追求科學研究,必須突破很多困難。李瑩英說,女性的能力絕對能夠勝任,比較常碰到的是「信心不夠」。其實數學不用上實驗室、不用出野外,反而很適合女性,關鍵還是要同時具備眼界、態度和能力。

李瑩英曾經在1997年台大杜鵑花節的演講中提到

我想特別跟在座的女同學說幾句話。你偶爾會聽人說:「女孩子的數學比較差」。那實在是胡說八道,在我今年所教的大學課程,他們班上女同學表現遠比男同學要突出,我們每年都有女學生申請到如普林斯頓、哈佛等第一流學校的獎學金。以前的女數學家少,是有歷史原因的⋯⋯一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還是認為用腦,會讓女性生產出的下一代變笨,所以他們刻意不讓女性接觸這一類的工作,當然數學是其中之一。經過我們很多前輩的努力,台灣出身的女數學家的表現,在世界上是非常令人刮目相看的。學數學只跟個人的特質有關,跟性別無關。所以如果你喜歡數學,就選擇它作為你的志願吧!​​

今年「新秀獎」得主包括台大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她透過珊瑚和海底沉積物的紀錄,瞭解自然和人為活動對海洋氮循環的影響(研究發表)。另一位得主是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副教授周苡嘉,專長是半導體奈米材料與特殊結構的整合(研究發表)。

《中國時報》報導,年僅35歲的任昊佳,來自中國青島的山東大妞,3年前嫁來台灣,先後待在中研院及台大,如今是已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是當時台大最年輕、也是地質系唯一台籍中國教授。。

《蘋果日報》報導,任昊佳受訪指出,從小親友都覺得她很活潑,認為她應該當律師或記者。她自己對於是否該投入科學領域也曾猶豫,然而,有一次在大學課堂上,老師隨口說了「女生只會讀書、考試,沒辦法做研究」,此話反而激起她的好奇心、思考「這句話有多少成分是真的?」反而開始投身科學研究領域。

任昊佳說,社會對科學家有刻板印象,例如「通常是男性、50多歲,有點禿、有點小肚子」,這類印象會反過來阻礙女性投入科學領域,甚至這些阻礙是用「善議題提醒」的形式。有一次,她和4歲的女兒說「等一下要去看醫生阿姨」,女兒竟反駁:「醫生都是叔叔,不可能有阿姨!」

任昊佳強調說,雖然她從事的科學領域需要看很多數據判斷,但人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數字;即便外界說「女性科學家很少」,但對個體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她鼓勵女性要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今周刊》2014年報導,台灣只有2篇半導體的論文登上全球最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第一篇來自清大材料系的團隊;而第二篇,就出自周苡嘉率領的國際團隊,後製分析階段,更是她一人獨力完成,不只震撼學界,也打破了。

不像一般女生喜歡讀小說,周苡嘉從小就喜歡科學,高三時參加了吳健雄科學營,從此定下了一生的志向,「我那時就想要當像吳健雄一樣的女科學家!」後來在UCLA攻讀博士時,周苡嘉的指導教授是杜經寧,杜經寧是半導體界著名的學者,台灣史上第一篇《Science》的半導體論文,就是出自他的指導,杜經寧曾經告誡她,一位學者一生中,能完成的研究很有限,「他要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就算成功的機率很小、花的時間很長。」周苡嘉回憶。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