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只會讀書考試,無法做研究?」她們拿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性追求科學研究,必須突破很多困難。拿下「傑出獎」的李瑩英說,女性的能力絕對能夠勝任,比較常碰到的是「信心不夠」。
(中央社)第12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今(15)日揭曉,獲得「傑出獎」的台灣大學數學系特聘教授李瑩英,從小在布店幫忙母親算帳展露天賦,如今已是幾何分析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台灣萊雅、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合辦,分成傑出獎和新秀獎。今年遴選範圍從原本的「物質科學」擴展至涵蓋「數學」「資訊科學」,共3個領域。
最大獎「傑出獎」獎金新台幣60萬元,由台大數學系特聘教授李瑩英獲得,她是台灣幾何學界的領導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為兩大類,一是結合重要的黎曼結構及辛結構,探討拉格拉奇極小子流形與特殊拉格拉奇子流形;二是均曲率流的研究。
李瑩英從小在布店,小小個子站在櫃子上幫母親算帳,心算能力獲得母親的讚賞,因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她認為數學有入世和出世的一面,就像一把瞭解世界的鑰匙,數學研究從現實啟發,也從虛無尋找,透過思考、推導、演算及驗證,得出解決問題的方程式。
李瑩英說,數學研究最大的特色是產生的疑惑永遠比解決的問題多,因此研究者的腦袋永遠在轉動。好處是可以不受時間場域的限制,很適合像她這樣需要兼顧家庭的女性,「你要爬喜馬拉雅山,要飛很久的飛機才能爬,但我們只要一張桌子、靜下心來,就能在腦中進行探險。」
除了研究貢獻,李瑩英也關注教育,過去台灣曾有一段獨尊「建構式數學」的期間,造成許多爭議。她認為:「不扭轉,會對整個世代的競爭力產生影響。」主動協助教育部修訂九年一貫數學課綱,並研擬新舊課綱間的補強與銜接計畫。另外她也參與推動大學增設「特殊選才」管道,讓有數學天賦,但其他科目表現不見得特別良好的學生,也有進入一流大學深造的機會。
女性追求科學研究,必須突破很多困難。李瑩英說,女性的能力絕對能夠勝任,比較常碰到的是「信心不夠」。其實數學不用上實驗室、不用出野外,反而很適合女性,關鍵還是要同時具備眼界、態度和能力。
李瑩英曾經在1997年台大杜鵑花節的演講中提到:
我想特別跟在座的女同學說幾句話。你偶爾會聽人說:「女孩子的數學比較差」。那實在是胡說八道,在我今年所教的大學課程,他們班上女同學表現遠比男同學要突出,我們每年都有女學生申請到如普林斯頓、哈佛等第一流學校的獎學金。以前的女數學家少,是有歷史原因的⋯⋯一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還是認為用腦,會讓女性生產出的下一代變笨,所以他們刻意不讓女性接觸這一類的工作,當然數學是其中之一。經過我們很多前輩的努力,台灣出身的女數學家的表現,在世界上是非常令人刮目相看的。學數學只跟個人的特質有關,跟性別無關。所以如果你喜歡數學,就選擇它作為你的志願吧!
今年「新秀獎」得主包括台大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她透過珊瑚和海底沉積物的紀錄,瞭解自然和人為活動對海洋氮循環的影響(研究發表)。另一位得主是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副教授周苡嘉,專長是半導體奈米材料與特殊結構的整合(研究發表)。
《中國時報》報導,年僅35歲的任昊佳,來自中國青島的山東大妞,3年前嫁來台灣,先後待在中研院及台大,如今是已取得台灣身分證的台大地質系副教授,是當時台大最年輕、也是地質系唯一台籍中國教授。。
《蘋果日報》報導,任昊佳受訪指出,從小親友都覺得她很活潑,認為她應該當律師或記者。她自己對於是否該投入科學領域也曾猶豫,然而,有一次在大學課堂上,老師隨口說了「女生只會讀書、考試,沒辦法做研究」,此話反而激起她的好奇心、思考「這句話有多少成分是真的?」反而開始投身科學研究領域。
任昊佳說,社會對科學家有刻板印象,例如「通常是男性、50多歲,有點禿、有點小肚子」,這類印象會反過來阻礙女性投入科學領域,甚至這些阻礙是用「善議題提醒」的形式。有一次,她和4歲的女兒說「等一下要去看醫生阿姨」,女兒竟反駁:「醫生都是叔叔,不可能有阿姨!」
任昊佳強調說,雖然她從事的科學領域需要看很多數據判斷,但人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數字;即便外界說「女性科學家很少」,但對個體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她鼓勵女性要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今周刊》2014年報導,台灣只有2篇半導體的論文登上全球最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第一篇來自清大材料系的團隊;而第二篇,就出自周苡嘉率領的國際團隊,後製分析階段,更是她一人獨力完成,不只震撼學界,也打破了。
不像一般女生喜歡讀小說,周苡嘉從小就喜歡科學,高三時參加了吳健雄科學營,從此定下了一生的志向,「我那時就想要當像吳健雄一樣的女科學家!」後來在UCLA攻讀博士時,周苡嘉的指導教授是杜經寧,杜經寧是半導體界著名的學者,台灣史上第一篇《Science》的半導體論文,就是出自他的指導,杜經寧曾經告誡她,一位學者一生中,能完成的研究很有限,「他要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就算成功的機率很小、花的時間很長。」周苡嘉回憶。
新聞來源:
- 布店算帳女孩變數學教授 李瑩英獲傑出女科學家(中央社)
- 幾何分析先驅 台大數學系李瑩英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聯合報)
- 老師說「女生只會讀書無法研究」 好奇的她親身證明成了科學家(蘋果)
- 台大最年輕台籍大陸教授 嫁台尪 34歲美女教授:這裡像家(中時)
- 周苡嘉:成功機率再小 也不放棄任何機會!(今周刊)
核稿編輯:楊之瑜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