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美洲食物向外大遷徙,最朦朧也最攸關的就是玉米在中東的發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日美洲作物在中東僅居次要地位,只有埃及是個例外,在那裡阿拉伯國家的農民明顯地仰賴玉米維生,才得免於饑荒之苦。玉米在十六世紀極早期即已抵達埃及,可是直到十八世紀才發展為主食作物。及至同一世紀最後數十年間,已成為一項重要食物來源,自此開始重要性與日愈增。
文: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
要了解世界歷史,就必須了解美洲食物向外大遷徙的故事,可是這故事最朦朧也最攸關的一頁,則是玉米在中東的發展。玉米與其他美洲植物,似乎在十六世紀即已抵達該區。但無論到底在何時傳入,可以確定的卻是:這些作物之所以能夠散播到世界其他角落,中東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有關這方面的文獻或考古證據雖然極少,語言中保存下來的證據卻極豐富。早期在歐洲,玉米被稱為「granoturco」、「blé de Turquie」、「trigo de Turquia」(以上分別為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意思都是土耳其小麥)、土耳其穀、土耳其小麥;有些名稱至今仍然沿用。
玉米在印度次大陸也有許多名稱——「Mecca」、「Makka」、「Makkaim」、「makaî」、「mungari」(以上均聖地「麥加」一字的變化形式)——也都顯示它是來自麥加(意指神)的食物,或更可能地,它最早是由某個伊斯蘭區傳入印度。仔細檢視非洲各語言與方言中對玉米的稱呼,也出現強烈證據顯示:這植物不但直接跨大西洋來到非洲,而且也通過查德湖自埃及傳入,以及從阿拉伯經由東非桑吉巴島、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進來。十八世紀末拿破崙在埃及,當時埃及人即稱玉米為「土耳其的小麥」或「敘利亞的小麥」。如果舊世界玉米之始,確如這些點點滴滴證據似乎在告訴我們的現象:極富中東色彩,那麼或許其他也同樣適宜中東氣候的美洲作物之始亦然。
有位算是「原型」植物學家的日耳曼名醫洛沃夫,一五七○年代曾行經中東,寫過一篇文章描述自己這趟冒險旅程,他提到腰豆、法國豆,還有印地安小米(玉米):足足有「六、七,甚至八肘高(古制量度,自肘至中指端)」,生長在幼發拉底河沿岸,也在敘利亞愛樂坡和耶路撒冷周圍的田裡。一五七四年他自幼發拉底河谷地採來的玉米標本,至今仍在荷蘭萊登的標本收藏所。
的確,若說美洲植物在一六○○年之前,並未找到路抵達中東,實在很難令人相信。在此之前,它們已經在舊世界所有其他主要地區出現:為什麼不會也在中東呢?鄂圖曼帝國是十六世紀中東與地中海區最重要的一股勢力,強力吸引所有事物向它,一如今日所有事物都投向俄羅斯或美國。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正經歷快速的人口成長,任何人口面對這種現象都會有興趣實驗新的作物。而鄂圖曼勢力擴張至巴爾幹地區,又控制影響著亞洲與蘇丹的商隊路線,凡此種種,都足以令任何受到土耳其人青睞的事物,也又快又遠地廣向四方傳布。可是,十七、八世紀赴中東的歐洲旅人,卻鮮少提及玉米及其他美洲作物。這種現象難免令我們斗膽提出的任何概括論述,受到一些混淆與打擊。
今日美洲作物在中東僅居次要地位,只有埃及是個例外,在那裡阿拉伯國家的農民明顯地仰賴玉米維生,才得免於饑荒之苦。玉米在十六世紀極早期即已抵達埃及,可是直到十八世紀才發展為主食作物。及至同一世紀最後數十年間,已成為一項重要食物來源,自此開始重要性與日愈增。
十九世紀以降七十年間的埃及人口,幾乎沒有任何統計數字可循,不過我們還是可肯定:當時人口呈穩定增加,而且一路持續不斷,甚至加速提高。一八八二年埃及有六百七十萬人口;一九○七年一千一百二十萬;一九三五年一千六百萬;一九六四年二千八百九十萬。這段時間埃及的領土也確有擴張,可是以上成長現象則多出於人口自然繁增的結果,原因不僅在醫藥進步,也因為玉米產量擴增,沒有它,根本不可能有當前這麼多的人口。
肥沃的土壤,充沛的尼羅河水量,以及炎熱的陽光,都使玉米成為埃及地最近於理想的作物。再沒有其他任何穀物,能在這種環境下產出這等收成。在埃及栽植玉米的勞動成本,亦比其他作物為低。今天的埃及,投入玉米耕作的地域遠比其他任何食用作物為多,而「玉米亦已成為人民日常飲食的主要項目。」
再把目光轉向遠東,研究該區專供人類食用的農作物。此舉極具意義,比世上其他任何地區都更值得研究。因為當地人口壓力對食物供給的影響如此之大,歷史如此久遠,以致東亞對攝取動物做為食物來源的仰賴,可能向來不及世上任何其他大型人口群。他們供不起這等揮霍的作法:讓牛羊在明明可耕的土地上悠閒吃草,然後再把它們吃下肚去。他們知道,要填飽人的肚子,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在地裡種吃的,比起放任牲口自行覓食尋找給養,效率遠遠高出許多。比方中國人日常飲食的卡洛里,便有百分之九十八來自蔬菜。用法國歷史地理學家古爾羅的話來說,東方有個「蔬菜素食文明」。
對於東方這個以素食為主的日常飲食攝生,任何內容的變化與添加,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美國學者湯甫森所言最能反映其中意義:「可供餬口生存之食物量,依然是決定中國、印度這類國家死亡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長遠來看,馬爾薩斯基本上相當正確,亦即人口的增加,極大部分取決於可供餬口生存食物之供應。」遠東的基本主食,當然是稻米,可是若考慮上述引言,再看看東亞這塊廣大地域裡面,玉米、樹薯,或許還包括其他美洲作物在內,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產量增長竟超過稻米;這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到底具有何種深長意義呢?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