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葡萄酒》:將千百款味道統整為十八種風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剛接觸葡萄酒的人來說,五花八門的產區與品種,總是讓人頭痛不已,造成種種選酒障礙。當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購買時,又會開始擔心如果喝起來不喜歡怎麼辦?那就直接針對你喜歡的香氣和口感來找酒吧!
文:奧茲・克拉克(Oz Clarke)
在當今這個年代,你走進一家葡萄酒專賣店挑到一瓶好喝的酒的機會,比過去任何時代都高得多了。葡萄酒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展開了革新的局面,風格和品質這兩方面皆然。
所有葡萄酒的色澤都比過去清澈,味道上也更偏向新鮮;紅酒的果味變得更濃,味道更圓潤,口感也更柔順;白酒則是更為活潑、爽口,更能令人脾胃大開。昂貴的葡萄酒在釀造過程中比以往使用了更多新的橡木桶,也就是說,會為酒液增添更多香草和烤奶油吐司的香氣。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葡萄酒喝起來都是類似的味道。確實,現在的葡萄酒選項種類繁多,這是因為現代的釀酒技術能夠快速地將錯誤淘汰——卻依然保存了每一種酒的獨特性。
那麼,你究竟該怎麼選酒呢?你怎麼知道這瓶酒是適合夏日的花園午餐,還是適合冬日夜晚坐在燒柴的壁爐前享用?這樣吧,想像你自己走進一家葡萄酒專賣店,你會從標示著「新鮮青澀、辛口刺激」的架子上拿起一瓶白酒,還是從標示著「富辛香料味、溫暖沁心」的架子上挑瓶紅酒?如果能有這樣的分類,感覺就還滿容易的了,不是嗎?
就這樣,我在這裡把千百種不同的味道歸納成十八種範圍較廣的風格,在以下的篇幅中會有更詳細的說明。所以就算目前的你對葡萄品種和葡萄酒產區仍一無所知,只要選出其中一種你想要的風格,我就能指引你正確的方向。任何時候,只要你想嘗試新味道,歡迎隨時回來翻閱這幾頁作參考——我會盡我所能讓你準備充實,踏上這場嶄新的味覺探索之旅。
清爽、富果味的紅酒
豐盈的果味能讓紅酒嚐來美味、清新,無論是否搭配食物都能大口喝下。這就是時下價廉質優的紅酒最典型的風味,而某些價格不那麼低廉的紅酒亦如是,其重點在於強調明亮的水果風味,並減少單寧讓牙齦酸澀的堅硬口感。
這種風味最初來自於新世界——你可以在澳洲、美國加州、華盛頓州、紐西蘭、南美和南非喝到這種風味的酒——但現在它已經席捲整個歐洲,全面扭轉了長久以來大家認為紅酒必須要陳年的想法。這些酒不需要陳年。你買了它們之後立刻就可以打開來喝,喝完之後就再去多買幾瓶回來。如果想喝甜美多汁、果味豐富的酒,釀製完成超過兩年以上的酒都可以略過不看。
智利的梅洛紅酒正是當下這個世界現象的指標:年輕、平衡感佳,同時有著飽滿欲滴的黑色莓果、黑醋栗和李子的風味。西班牙也生產了許多價格實惠、溫和、柔順,與上述同一類型的紅酒。像是拉曼查(La Mancha)、胡米利亞(Jumilla)、納瓦拉(Navarra)、博爾哈原野(Campo de Borja)和卡拉泰烏德(Calatayud)這幾個產區,都非常值得一嚐,另外還有義大利的年輕產區瓦波里切拉(Valpolicella)、特洛迪歌(Teroldego),葡萄牙的斗羅(Douro)。美國加州則是有一系列相當不錯的年輕梅洛和金芬黛,而阿根廷也有順口的田帕尼優(Tempranillo)、果味額外濃厚的伯納達(Bonarda)和多汁的馬爾貝克(Malbec)。
醇美、如草莓般風味的紅酒
醇美圓熟、香水般馥郁的紅酒,帶著一股淡淡的草莓、覆盆子或櫻桃的水果香氣與滋味。此類型的頂級上品,在口中有如絲緞般滑順。
黑皮諾正是釀造出這種頂級口感的葡萄。頂級的黑皮諾有著宛如絲緞般的口感,其他葡萄品種難以望其項背。只有少數幾個地區能夠將黑皮諾釀製得如此細緻,而好的黑皮諾絕對價格不菲。
黑皮諾的原鄉,也是孕育出其頂級地位的土地,就是法國的勃根地(Burgundy,法文是Bourgogne)。事實上,勃根地所有的紅酒都是由黑皮諾所釀製。最頂級的勃根地紅酒熟成後會散發出一種松露、獸類和腐爛樹葉的氣味——聽起來很嚇人,我知道,但只要嚐過一口,就足以讓某些人迷上這種滋味,終其一生為之痴狂。
除了勃根地之外,其他優秀的黑皮諾則是來自加州——尤其是卡內羅斯(Carneros)、索諾瑪海岸(Sonoma Coast)、俄羅斯河谷(Russian River)和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此外,美國奧勒岡州、智利、紐西蘭、澳洲也偶有佳作。而現在德國的黑皮諾也頗有水準,當地人稱「德國黑皮諾」(Spätburgunder)。
便宜的黑皮諾很少有好的,不過智利所生產的黑皮諾通常都有非常鮮明、濃郁的果味。西班牙的索蒙塔諾(Somontano)也有一些既可口又價格實惠的品項。
同樣是西班牙的里奧哈(Rioja)和納瓦拉紅酒,基本上主要是田帕尼優葡萄,雖然是以不同的葡萄品種所釀造,但也有著柔順的口感,還帶著草莓般的香氣。這樣的特質也可以在法國隆河丘的鄉村級酒莊裡找到。不過,上述這些酒都不具備黑皮諾所擁有的絲滑口感。
濃郁、如黑醋栗般風味的紅酒
酒體渾厚、滋味濃郁的紅酒,帶著非常獨特的黑醋栗風味,再加上來自葡萄皮、微苦的單寧,讓你的嘴巴在嚐到澀味的同時又能口頰生津。這類紅酒通常只單獨以卡本內蘇維濃葡萄釀造,或者與梅洛及其他葡萄混釀,藉以增強果味,並使口感變得柔順。
如果要找這種口味的葡萄酒,那就非卡本內蘇維濃莫屬了。由卡本內系列葡萄所釀造、帶有黑醋栗香氣的紅酒,最初是從法國波爾多地區開始釀造,而最頂級的卡本內會帶有雪茄菸盒的木質香氣和鉛筆芯的味道。新世界的卡本內紅酒則帶有更濃的黑醋栗香氣,但同時有一種類似香草的味道,偶爾還會有薄荷的氣味。要說哪個地方的卡本內最好,實在不容易。如果要找價格便宜的,那麼無庸置疑:一定要買新世界的卡本內。便宜的波爾多可說是非常無趣的東西。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