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第二座友誼大橋啟用,每年邊境貿易額可望達千億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緬甸第二座友誼大橋昨(19日)開通,泰國總理帕拉育和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共同出席啟用儀式,希望藉此增加泰緬邊境的貿易額。
新聞整理:林柏宏
《中央社》報導,泰國緬甸第二座友誼大橋昨(19日)開通,泰國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和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共同出席啟用儀式,希望藉此增加泰緬邊境的貿易額。
這座泰緬友誼大橋斥資約40億泰銖(約新台幣38.9億元)、2015年8月開始建造,橫跨莫衣河(Moei River),連結泰國美索(Mae Sot)與緬甸的米瓦迪(Myawaddy)。
這座橋長約760公尺,是連結美索和米瓦迪的第二座橋,和第一座泰緬友誼大橋相隔約5公里。《Bangkok Post》報導,這座橋為雙向四車道,泰國支付了建設的費用,約30億泰銖(約新台幣29億元),包含一個泰緬邊境的檢查站,正式啟用後可望舒緩美索關口的人潮。
帕拉育和翁山蘇姬19日出席在橋上舉行的啟用儀式,泰國總理府發布新聞稿指出,帕拉育致詞時表示,泰緬第二座友誼大橋開通,象徵兩國良好且持久的關係。他指出,這座橋是泰國東西經濟走廊發展的一部分,能夠促進美索和米瓦迪地區的經濟發展。
泰國總理府指出,帕拉育也利用此次會面機會,向翁山蘇姬提起泰緬邊境的霧霾問題,緬甸政府相當重視這個議題,已經要求環境相關部門處理此事。
《Bangkok Post》報導指出,官員希望第二座友誼大橋的開通,可以讓目前泰緬邊境每年700到800億泰銖的貿易額,提高到每年1000億元(約新台幣971億元),同時也希望促進邊境觀光。

緬甸新聞雜誌《The Irrawaddy》報導,翁山蘇姬表示,緬甸非常願意與泰國合作,造福兩國人民,並說自從建立起外交關係後,泰國一直扮演著好鄰居的角色。翁山蘇姬還說,這座橋將促進跨境貿易、投資、旅遊和文化交流。
這座橋樑是「日本-湄公河合作計劃」(Mekong-Japan Cooperation Scheme)的一部分,該計畫包含向東至越南的東河市(Dong Ha),及向西延伸至緬甸的迪拉瓦經濟特區(Thilawa Special Economic Zone)之兩大經濟走廊,可串連兩國經濟大城曼谷和仰光東西向發展的連通性,也將幫助位於曼谷的企業,將其供應鏈延伸至迪拉瓦經濟特區。
由於道路品質不佳、雨季交通困難和載重量限制等瓶頸,東西走廊的緬甸部分一直尚未發揮其作用,不過根據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的報告,日本將協助建立另三座橋樑,屆時運輸時間可望縮短。
對此翁山蘇姬表示:「我相信第二泰緬友誼大橋將成為大湄公河經濟走廊的一部分。我還相信它將幫助連接東西方經濟走廊,使沿線的東南亞國家都能受益。」
報導指出,泰緬建交於1948年,為紀念建交70週年,雙方同意加強「自然的戰略夥伴關係」(natural strategic partnership),特別是在邊境發展和連接方面,對於長期生活在兩國邊境附近的居民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演講結束時,緬甸的國務委員強調說:「近年來,我們的關係有所改善。我保證我們(緬甸)將與泰國合作,為兩國人民謀福利。」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泰緬第二座友誼大橋啟用 盼促進邊境貿易(中央社)
- Suu Kyi, Prayut Open 2nd Thai-Myanmar Friendship Bridge(The Irrawaddy)
- Second Thai-Myanmar friendship bridge opens(Bangkok Post)
核稿編輯:李牧宜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