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致職場內向者:請擁抱這樣的你,別活在他人的期待裡

致職場內向者:請擁抱這樣的你,別活在他人的期待裡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認為外向比較快樂,但你願意成為「許多人」的其中一人嗎?只要你能找到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許多人」認為該做的事情,其實與無關於你希望自己成為怎麼’樣的人。

文:莎瑞絲(搜尋引擎優化師/遠距文字內容創作者,同時也是自媒體網站「莎瑞絲遊牧日記」創辦人,提倡如何在忙碌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平衡,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模樣,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身邊有內向的朋友嗎?還是你也是個內向者呢?

對於「內向」,你的解讀是什麼呢?你會覺得內向者不合群嗎?抑或是一種性格缺陷?

過去我們總認為內向者偏向負面,但你知道內向者也可以很健談、很樂觀嗎? 內向和外向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獲取心理能量方式不同。

在忙碌了一天之後,外向者需要找一群朋友出外吃飯,從中恢復能量;內向者則是必須一個人靜靜地,不管是看書、泡澡或是發呆都好,只要是一個人,內向者就能好好充電,再繼續出發,這就是內外向的不同。

若你的另一半或朋友是內向者,請擁抱這樣的他們,試著了解他們並不是故意不合群,更多時候是他們認為一個人會比合群來得更在。


有個故事想和你分享:

有個缺角的圓,它一直在尋找丟失的那一角,它認為只有找到那一個缺角才是完整的圓,不管上刀山下火海,它誓言就是要找到那個缺角,於是它開啟了「尋角之旅」。

一路上它遇到許多失落的一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因為缺了一角,行動不太靈敏的它在尋角路途中顯得緩慢許多,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朋友。

它欣賞著路邊綻開的漂亮花朵、認識了同樣行動緩慢的蝸牛、看著蝴蝶翩翩起舞…同時它也經歷了許多事情,行動緩慢讓它在壞天氣時吃盡苦頭,但它始終不放棄尋找屬於它的那一角,直到有一天終於找到適合它的失落一角了!

那一刻它非常開心,缺角的圓終於是一個「完整的圓」了!但快樂在瞬間便消失,形成完整圓形的它開始快速滾動起來,來不及欣賞路邊的綻放的花朵,它錯過了和蝸牛朋友的相處,它再也無法好好感受生活的美好,一切都太快了,它知道一切只能就這樣錯過了。

好不容易停了下來,它看著蔚藍的天空,緩緩地放下剛找到的失落一角,縱然它看起來是缺角的圓,但過去發生在生命裡的經歷早已填滿了那個缺角。

不知道你是否曾看過這個故事?記得第一次閱讀這個故事時,我看不太懂為何最後它選擇放下了失落的一角,它不是一直努力在尋找,想變成完整的圓嗎?

帶著這些年的經歷、體悟和淬煉再重新閱讀這故事,我才發現「接受自己」,是生命最可貴的事情。

在無法接受自己是內向者時,我遇到許多挫折,我無法認同自己的能力,甚至限制了自身發展,現在回頭看才知道內向地活著也能好好發揮自己的優勢。

2
作者提供

內向者=魯蛇?

以下是我的故事。

從小我就是個話不多,很安靜的小孩。一群小孩在玩耍時,我總喜歡自己在一旁玩拼圖。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是「內向」和「外向」,直到有人往我身上貼標籤:「她是個內向者,不會笑、不會講話,很冷酷。」

那時的我感覺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內向和負面好像掛鉤了。這負面的想法就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別人為我貼上的標籤,我也沒撕下來,就好像它就是我一部分。

漸漸地,我認為自己是某種類型的人:我變得不懂得表達自己,我認為自己是魯蛇,無法像外向者那樣,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只因我是內向者。

我們努力想活出另一個樣子,時間久了我們就崩塌了。

活著活著,我發現外向者比內向者來得吃香,於是開始武裝自己,拼命地讓別人感覺自己是很開朗、很健談、很活潑的人,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存在,開始強迫自己社交。

「偽外向」是我在外努力扮演的角色,為的只是不想讓別人感覺自己孤僻、難相處。但每次回到一個人,卸下重重盔甲時,內心的無助和空洞不斷向我侵襲,直到被自己的淚水淹沒,這時候連我都討厭這個偽裝的自己。

曾經向朋友訴說不知道如何與不熟悉的人開啟話題,朋友告訴我:問對方喜歡吃什麼、星座或血型,自然就有話聊了。

於是我現學現賣和一個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問對方:

「你喜歡吃什麼?」

「我什麼都吃,不挑食。」

心理涼了一大截,預期的答案至少有三、四句,可能對方會說出喜歡吃甜甜圈或某家牛肉麵的答案,這樣我就能接著說下去吖!沒關係,我又繼續問:

「你什麼星座?」

「天蠍座。你對星座有研究嗎?」

「……沒…..只是問問。」

在我還沒得尷尬癌前,理智告訴我是時候終止聊天了。

身為內向者的你應該也發現,想成為人見人愛、車見車載、花見花開的人的那一刻,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

我們活在多數人的期待裡,同時我們也選擇走進這些期待裡,扮演著別人期待的角色:能言善道、開朗活潑、圓滑討喜、充滿活力的人。

就像缺角的圓,我們認為完整的圓(外向)才是我們該追求的,於是開始拼命地追求原本就不屬於我們的一條路,走得又累又苦。撕下了「我是內向者」標籤,不再限制自己發展,內向者也可以是樂觀的,幽默的,不是嗎?

當你願意走出這些他人眼中的期待,接受原本的自己,理想和現實距離就會縮短很多!張瀞仁的《安靜是種超能力》書裡有句話我特別喜歡:原來不是我不如別人,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

職場內向人=透明邊緣人?

內向者在職場上最吃虧的就是社交能力,不是我們有社交障礙,而是我們對於社交需要一些心理建設和準備,突如其來或面對多人場合,內向者通常保持沈默,選擇當一個傾聽者。

想要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同時又不用講太多話,是職場內向者的功課。

記得有一次和同事午餐聊天時,A同事說完全搞不清楚我負責什麼項目,當下聽到有點錯愕。才發現原來大家平常不時都會發出一種訊息:

「我在負責北部案子,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好煩…」

「下星期會議要做簡報,主管一直問我案子進度…」

「剛老闆又丟了一個專案給我負責…」

當大家彼此交流自己工作崗位負責事項時,我都不太發言,主要是我不想把自己煩惱的事情丟給大家,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埋頭苦幹地拼命做,自己找答案,因此我的安靜讓A同事感覺不到我的存在價值。

不習慣解釋的我就這樣默默持續工作一段時間,有次B團隊的一位資深員工突然跳槽,讓隔壁部門主管頓時失去重心,其他同仁無法消化突如其來的排山倒海工作分配而怨聲載道,就在此時,他們知道我曾與該離職員工有過不少職務來往,於是他們開始請我主管「暫時出租」我到B team提供協助。

原以為只是從旁協助,後來發現作業流程有許多缺失導致出現許多耗時的重工,才會使整個部門工作無法進行得順利。於是我擬了另一份作業流程,排除不必要的重工及必做項目給他們參考,不到兩週我便調回原本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