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克里王朝的文化遺緒:泰國人冠姓氏、建廊曼國際機場、改國旗為三色旗

卻克里王朝的文化遺緒:泰國人冠姓氏、建廊曼國際機場、改國旗為三色旗
Photo Credit:Fran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觀光客如果搭乘飛機在廊曼(Don Mueang,ดอนเมือง)機場降落,看到機場航廈飄揚的三色泰國國旗,上了計程車看到司機非常長的姓名,並請司機載著前往觀賞泰拳比賽,看完比賽後跑到曼谷市中心的是樂園(Lumphini Park)走走,別忘了全都是拉瑪六世的遺緒。

作者:法蘭克(南洋誌)

長壽的卻克里王朝

在東亞各國裡,能夠直到今日還維持以君主做為國家元首的範例為數不多,如果還要說王室成員能夠在國內及國際政治扮演重要角色的,大概只有日本和泰國有這樣的能耐。相較於日本天皇,泰國王室可說是更為突出,舉凡在2010年的紅衫軍抗爭,以及在2019年初的選舉過程中,泰王以及王室成員扮演了頗為重要的角色。

c123dd75-7e70-457c-864b-cba5383d62ec
Photo credit:Frank
2019年初曼谷舉行大選前的政黨選舉海報,此次選舉採用的是混合並立制投票,一張票投人以及該候選人所屬之政黨。

泰國王室能夠舉足輕重,部分原因應是有賴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幾位卻克里王朝明君。當東亞各國遭西方列強船堅炮利攻破國門時,泰國王室已經認識到西方制度和技術的優越性,甚至由君主身先士卒帶領國家實施西化,並且搭配運用巧妙外交手腕,靠著割讓小部分領土,而維持曼谷政治中心的獨立。

6ae2303a-f9a9-43a8-82e0-206034a98c79
Photo credit:Frank
由左至右依序是帶領泰國西化的拉瑪四世、拉瑪五世和拉瑪六世。

山丘聖城─四世王行宮

在泰國西化的歷史中,一般將拉瑪四世「蒙固王」(Mongkut,มงกุฎ)當作開端,他的英明形象已經透過周潤發和茱蒂佛斯特(Judy Foster)主演的《安娜與國王》而廣為人知。根據泰國傳統,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在20歲時出家,蒙固王也不例外,在1824年出家;同年,他的父親拉瑪二世過世,大臣推舉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成為拉瑪三世,蒙固王因此展開了27年的出家生涯,直到1851年才即位成為拉瑪四世。這27年期間,蒙固王在泰國境內四處遊歷並且向傳教士學習英文、拉丁文以及天文學,也奠定了日後蒙固王即位時展開西化改革的基礎。

95eca3c6-cc56-40db-a581-96717f2b7abd
Photo Credit:Frank
「山丘聖城」是前往華欣遊客的必經景點。

拉瑪四世的西化成果留存到至今,建築是最容易察覺的形式之一。蒙固王於1859年7月7日在碧武里府(Petchaburi,เพชรบุรี)市區小山丘上放下了第一塊基石,很快地在1860年完成了這座名為「山丘聖城」(Phra Nakhon Khiri,พระนครคีรี)的夏日行宮,成為今日觀光客前往華欣途中駐足的重要景點之一。

0a94e8a3-6141-4cbe-a903-aa66d13cdd2f
Photo Credit:Frank
蒙固王參考希臘式風格建築以及希臘劇場的概念,建了這座兩層樓高的接待廳,蒙固王當時會在陽台上往下觀看泰國傳統箜劇。

由於Phra Nakhon Khiri的名稱太長,當地人簡稱「拷汪」,也就是宮殿山的意思。搭乘軌道車進入拷汪歷史園區後,給人的第一印象其實是中國式庭園的造景,隨著身旁青瓷盆栽拾級而上,陽光篩落樹影,是極有情趣的山間散策;山間小徑引領遊客見到的建築物卻又充滿西方色彩,不難想像蒙固王對西式建築的憧憬,以及對西化的堅持。

身為一位出家時間比擔任國王時間還久的明君,宗教信仰應該更是引領蒙固王富國強兵的精神支柱,行宮主殿的對面建造一連串佛塔建築,成為拷汪歷史園區最主要的意象。佛教改革是蒙固王任內很重要的一項政策(有關泰國的佛教,請參考《泰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嗎?》的精闢分析),在他27年出家過程中,深感泰國僧侶並未嚴守戒律,因此建立了「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aya,ธรรมยุติกนิกาย),與當時的「大宗派」(Maha Nikaya,มหานิกาย)相抗衡。有著王室的加持,法宗派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並且與泰國國內政治有著緊密的的聯繫。近期有些泰國僧侶醜聞的爆料,據某些分析,是這兩大宗相互衝突的結果。

img_0373
Photo Credit:Frank
西式風格的建築搭配中式庭園設計別有一番風味。

另外一項重要改革是教育,孩子的教育不能等,父母的教育也是,蒙固王深諳此道,特別鼓勵王室成員學習外語和西方地理及天文學,甚至還成功預測了一次於1868年發生在泰國境內的日蝕,天文學界稱為「暹羅國王的日蝕」。引進西方教育使得王室成員能夠更瞭解19世紀末的強悍對手,也成功讓他的兒子「朱拉隆功」 (Chulalongkorn)成為卻克里王朝最重要的明君。

槍屋─五世王行宮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的名聲更為響亮,除了是泰國知名大學的名稱外,拉瑪五世的逝世紀念10月23日也是國定假日,足以顯示朱拉隆功對於泰國的重要性。舉凡試行內閣制度、鼓勵王室成員前往歐洲留學、設立國家留學獎學金、廢除奴隸制度、宗教寬容政策等等,都是在拉瑪五世42年任內的重大舉措。除此之外,朱拉隆功認為,除了裡子,面子也得做足,才能讓西方世界第一眼就對當時的暹羅刮目相看,因此他鼓勵各種帶有文藝復興或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在他的疆域裡蓬勃發展。

83ea9f07-31a0-4957-9fb0-69fb3f6d14bd
Photo Credit:Frank
此圖攝於邦芭茵夏宮(Bang Pa-In Royal Palace,พระราชวังบางปะอิน),最早由17世紀的大城王朝建立,後來因為緬甸入侵而遭焚毀,經過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的修建,成為今日觀光客絡繹不絕的花園。園內充滿西式建築,是五世王將暹羅介紹給西方世界的嘗試之一。

有感於父親在碧武里山丘上蓋的行宮有些難以抵達,他在1910年也決定開始建造自己的行宮,並且請當時在泰國政府內任職的德國建築師Karl Döhring設計,建造了這座名為「槍屋」(Ban Puen,บ้านปืน)的拉瑪五世行宮。

img_8084
大比例的曼薩爾斜頂以及中間的大圓窗是「槍屋」的視覺中心,呈現德國式新藝術風格(Jugendstil),給人典雅穩重之感。

Döhring長年在泰國生活,為暹羅王朝設計了部分火車站,他的建築風格不單只是移植西方當年最流行的建築風格,還試圖結合泰國當地特色。「槍屋」建造的期間在1910年到1916年之間,而歐洲建築界的新藝術風格(Art Nouveua)也到了流行尾聲,轉由裝飾風藝術(Art Deco)取代。在外型設計上,「槍屋」以左右對稱和比例頗大的曼薩爾斜頂展現其穩重而典雅的氣息,內部則以迴旋樓梯和廊柱上的拼花瓷磚展現繁複的色彩,根據「槍屋」官方網站的介紹,將其歸類為德國式新藝術風格(Jugendstil)。

0256716e-2c49-4435-ae86-d047e9ca01e2
Photo Credit:Frank
新藝術風格(Art Nouveua)以花草幾何圖形裝飾建築表面,又或者以回旋樓梯作為特徵。

槍屋前的雕像即是拉瑪五世,但他本人無緣見到行宮落成,直到1916年完工時,他的兒子拉瑪六世瓦棲拉兀(Vajiravudh,วชิราวุธ)將槍屋重新命名為Phra Ram Ratchaniwet。

72eda0d5-115d-48e2-8c3b-8755223eef0a
Photo Credit:Frank
拉瑪五世的逝世紀念日10月23日是泰國國定假日。

月場花園─六世王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