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的「江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江湖」一旦上升成為某種概念,則連廟堂上的官場鬥爭都可視為某種江湖,這時隱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是不分黑白兩道、官場民間的,所以才說「人就是江湖」。
文:詹正德
徐克監製、編導的《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裡,任我行對令狐沖說:「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這不僅是對金庸原著小說《笑傲江湖》的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對金庸所有武俠小說所建構起來的武林世界的深度理解。
「江湖」這個概念是中國文化裡的一個獨特的鬥爭場域,原意係指非統治階級的民間社會,與官場上的「廟堂」一詞相對應。惟其因係非統治階級,所以江湖事江湖了,大多數時候官方管不到也管不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官方沒有作用及功能,有時候官方在江湖裡也有角色,《書劍恩仇錄》與《鹿鼎記》都是顯例。
在金庸武俠的世界裡,江湖中人大多數都具備武藝(但無武藝者不代表非江湖中人)。從某種角度看,這是個人鬥爭的本錢,每個人的身體潛能與聰明才智一樣,都是天生所具有,亦可以經過後天學習鍛鍊而增加的,而這通常也就是官方管不到或管不了的原因:在前現代社會中,官方的武力是規模最大的,個人的武力再強大也無法與軍隊這種規模的武力相對抗(否則郭靖黃蓉守襄陽就沒那麼悲壯了),此所以如丐幫、明教等這種江湖大派,只有在朝代更迭、官軍勢力削弱時可以產生影響。一般時候,官是官,民是民,江湖離廟堂很遠,而江湖上的利益要嘛是武林盟主(但要號令天下其權力可能還不如一支軍隊的將領),要嘛是武功天下第一,都不是廟堂感興趣的,只要不要動搖政權,廟堂上的帝王將相眼裡不太會有江湖。
江湖險惡,行走其間自是生存與自保重於一切,而人多力量總是勝過人少,所以武林中人會結成大大小小的門派,拉幫結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團結禦外,甚至壯大勢力之後可以取得宰制別人的權力及地位,就更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但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若說到武功天下第一,就不是倚多為勝可以達到的,所以王重陽加上全真七子肯定可以勝過東邪西毒,南帝段皇爺甚至還有軍隊,洪七公統領丐幫更是人多,但是華山論劍絕不是大家帶齊人馬來個大亂鬥這種大煞風景之事。
高手比武過招,公平是最基本的講究,否則贏了也是枉然,甚至還可能教旁人看不起,這種比武總是公共場域,耍陰險是行不通的。但是每個人自己的練武過程卻是私人領域,爭奪武功祕笈就沒有正大光明這種事了,東邪顧著臉面,讓妻子出馬以驚人的背誦能力默寫下了九陰真經,到底也是一種本事;西毒的手段就低級多了,還使出綁架勒索的賤招,但這卻不妨礙他華山論劍的比武資格。
但這只是江湖現實的一面,當「江湖」一旦上升成為某種概念,則連廟堂上的官場鬥爭都可視為某種江湖,這時隱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是不分黑白兩道、官場民間的,所以才說「人就是江湖」。
然而細看金庸筆下的江湖世界,會發現金庸對江湖的想像還是有一個由簡至繁的演進過程。這些江湖上的鬥爭,一般來說總是個人對待異己的所作所為,雖然有許多潛規則,究竟還是在「大家各憑本事」這個基礎上運作,但是到了《連城訣》,層次開始有一點不同了。
在《連城訣》之前的金庸小說裡,不論是情節較簡單者如《碧血劍》,還是角色眾多又複雜者如《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主要情節都是在各個個人與門派之間的鬥爭;《連城訣》雖然情節角色相對而言都較簡單,主要情節卻是門派內部之間的鬥爭,甚至內部鬥爭比外部鬥爭還要來得更加險惡萬分。
《連城訣》裡湘中武林耆宿「鐵骨墨萼」梅念笙的三個弟子:萬震山、言達平與戚長發為爭奪「連城訣」,不惜聯手殺害師父,此後數十年三個師兄弟又明爭暗鬥,還牽連到下一代,不僅手段兇殘,各人心計之暗黑惡毒更到達「泯滅人性」的地步,這種情節之設想在之前的金庸小說裡是極少見的,僅《飛狐外傳》裡程靈素對抗其師叔及三個師兄師姊可堪比擬。
細究《連城訣》之前金庸小說的門派內鬥情節,其實是非常稀少的,頂多就是背叛師門而已。如《書劍恩仇錄》的大反派張召重背叛武當,《倚天屠龍記》的宋青書也是背叛武當(謀略及手段相對狠毒一些),至於金毛獅王謝遜與其師成昆的恩怨情仇則難以視為是明教的內部矛盾;絕大部分的門派內部都是團結一致的,看看紅花會十五個當家多麼情深意重、齊心和諧,再看明教裡就算四大法王、五散人各有不合,也沒到彼此設計陷害打殺的地步;《射鵰英雄傳》裡洪七公的丐幫雖有污衣、淨衣二派之分,也只有在黃蓉與楊康爭幫主之位時站上舞台,表示二派之間就算有其他鬥爭也一點不重要。
而在《連城訣》之後,這種門派幫會的組織內部鬥爭就愈來愈多也愈加複雜多變,可能是金庸發現這裡面有更深沈的人性糾葛在其中吧?更重要的是這些情節觸及到更多的歷史與政治,以古喻今,小說的視野、企圖、格局及影響力都更加擴大許多。例如《天龍八部》裡喬峰的丐幫內鬥就比洪七公時代的丐幫複雜得多,除了夾雜感情私慾,還牽扯到國仇家恨以及族群認同;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與大理段氏的皇家內鬥也夠匪夷所思的了,與此相比,慕容復對忠心耿耿的家臣包不同痛下殺手真不過是個小兒科;逍遙派掌門無崖子和師姊天山童姥與師妹李秋水之間主要是情感上的三角關係,但發展到丁春秋的星宿派時,門下弟子互相爾虞我詐、明槍暗箭往來的驚心動魄程度,熟悉中共黨史的讀者必定有所會心之處。倪匡就曾說過:「星宿派是在影射什麼組織,明眼人一看便知。」而《天龍八部》成書之時,文革都還未開始呢!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