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安,請別為查理哭泣 ─ 從法國共和精神到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

瑪莉安,請別為查理哭泣 ─ 從法國共和精神到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國由此發展出所謂的共和普遍主義原則(principe de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是探知法國政治文化特殊性無可迴避的觀察切入點。

如果我們了解法國依共和普遍主義原則運作而有以下特色:無褻瀆罪、不得承認少數民族、不識別族裔、追求個體解脫束縛、強調只能有一個公民社區(法蘭西共和國)…,那上述四個切入方式有可能是誤會大了。

Photo Credit:  Valentina Calà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Valentina Calà CC BY SA 2.0

Charlie Hebdo是言論自由的鬥士

由於言論自由的高度保障,特別是法國堅守laïcité、沒有褻瀆罪,法律上很難告贏Charlie Hebdo,心有不甘的偏激份子於是走上私刑路線:2011年火燒辦公室、2013年列入蓋達組織的死亡追緝令、2015就是恐怖攻擊。

這些熟悉國際情勢的漫畫家不是玩火玩到燒屁股的傻瓜,隨著上述警示燈的逐漸升高,這些人也步步地進入最後的選擇:站著死或跪著活?他們可以選擇從此迴避,但作為言論自由前鋒軍(部份英語媒體甚至鳥到在報導事件時將刊物馬賽克),Charlie Hebdo的任何退讓,都代表整個西方媒體言論自由界線的內縮,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陣亡會引發同業與知識界如此高度的尊敬。

歷史學家Jean-Paul Scot是如此聲援逝者:「他們不是因為褻瀆而被報復,他們之所以被殺,是為了捍衛生存價值選擇自由、思想自由及表達自由,而以幽默方式來對抗所有愚昧、所有狂熱、所有政治上與宗教上的原教旨派(intégriste),直至犧牲。」(註6)

台灣沒有類似Charlie Hebdo的雜誌,要是有的話也不可能走到如此悲劇的地步,首先,台灣漫畫家會容易被法律嚇阻(想一想馮光遠的案例),因為台灣言論自由度不足,法官可能也不知道下裁決時,是應該要從脈絡、第二層含義去理解笑話;再者,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創作者縮手,就算他本身不膽怯,也會被社會壓力逼到縮手。

雖然是悲劇,但卻是個令人尊敬的悲劇;屈服於威脅而苟活的人,其實他們的靈魂已經死去;瑪莉安雖然已經受傷、甚至預期會有下一場受傷,卻還堅持高舉著「我不怕」,如此的靈魂才是不滅的。

編註:標題為作者原標,瑪麗安為法國形象的國家象徵。原文一開始有引用衛報在1月11日登出的漫畫中以哀悼基督故事為原型的一幅漫畫

參考資料:

註1 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

註2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 en question

註3 Noiriel Gérard, “Petite histoire de l’intégration à la française", Le Monde Diplomatique, Janvier 2002.

註4 Laïcité en France

註5 Henri Broch “L’Art du Doute ou Comment s’affranchir du prêt-à-penser “, éditions Book-e-Book, Sophia Antipolis 2008.

註6 Liberté de conscience et respect de la laïcité

註7« Charlie Hebdo », 22 ans de procès en tous genres

註8 Une certaine “gauche radicale" a eu tort d’attaquer la prétendue islamophobie de « Charlie »

註9 Caricatures de Mahomet du journal Jyllands-Posten

註10 Caricatures de Mahomet : 51% des Français estiment que Charlie Hebdo pouvait les publier

本文原於台教會極光希望《歐羅巴 vs. 歐羅肥》專欄發表,原文於作者臉書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