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安,請別為查理哭泣 ─ 從法國共和精神到查理周刊恐怖攻擊事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國由此發展出所謂的共和普遍主義原則(principe de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是探知法國政治文化特殊性無可迴避的觀察切入點。
如果我們了解法國依共和普遍主義原則運作而有以下特色:無褻瀆罪、不得承認少數民族、不識別族裔、追求個體解脫束縛、強調只能有一個公民社區(法蘭西共和國)…,那上述四個切入方式有可能是誤會大了。

Photo Credit: Valentina Calà CC BY SA 2.0
Charlie Hebdo是言論自由的鬥士
由於言論自由的高度保障,特別是法國堅守laïcité、沒有褻瀆罪,法律上很難告贏Charlie Hebdo,心有不甘的偏激份子於是走上私刑路線:2011年火燒辦公室、2013年列入蓋達組織的死亡追緝令、2015就是恐怖攻擊。
這些熟悉國際情勢的漫畫家不是玩火玩到燒屁股的傻瓜,隨著上述警示燈的逐漸升高,這些人也步步地進入最後的選擇:站著死或跪著活?他們可以選擇從此迴避,但作為言論自由前鋒軍(部份英語媒體甚至鳥到在報導事件時將刊物馬賽克),Charlie Hebdo的任何退讓,都代表整個西方媒體言論自由界線的內縮,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陣亡會引發同業與知識界如此高度的尊敬。
歷史學家Jean-Paul Scot是如此聲援逝者:「他們不是因為褻瀆而被報復,他們之所以被殺,是為了捍衛生存價值選擇自由、思想自由及表達自由,而以幽默方式來對抗所有愚昧、所有狂熱、所有政治上與宗教上的原教旨派(intégriste),直至犧牲。」(註6)
台灣沒有類似Charlie Hebdo的雜誌,要是有的話也不可能走到如此悲劇的地步,首先,台灣漫畫家會容易被法律嚇阻(想一想馮光遠的案例),因為台灣言論自由度不足,法官可能也不知道下裁決時,是應該要從脈絡、第二層含義去理解笑話;再者,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創作者縮手,就算他本身不膽怯,也會被社會壓力逼到縮手。
雖然是悲劇,但卻是個令人尊敬的悲劇;屈服於威脅而苟活的人,其實他們的靈魂已經死去;瑪莉安雖然已經受傷、甚至預期會有下一場受傷,卻還堅持高舉著「我不怕」,如此的靈魂才是不滅的。
編註:標題為作者原標,瑪麗安為法國形象的國家象徵。原文一開始有引用衛報在1月11日登出的漫畫中以哀悼基督故事為原型的一幅漫畫。
參考資料:
註2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 en question
註3 Noiriel Gérard, “Petite histoire de l’intégration à la française", Le Monde Diplomatique, Janvier 2002.
註5 Henri Broch “L’Art du Doute ou Comment s’affranchir du prêt-à-penser “, éditions Book-e-Book, Sophia Antipolis 2008.
註6 Liberté de conscience et respect de la laïcité
註7« Charlie Hebdo », 22 ans de procès en tous genres
註8 Une certaine “gauche radicale" a eu tort d’attaquer la prétendue islamophobie de « Charlie »
註9 Caricatures de Mahomet du journal Jyllands-Posten
註10 Caricatures de Mahomet : 51% des Français estiment que Charlie Hebdo pouvait les publier
本文原於台教會極光希望《歐羅巴 vs. 歐羅肥》專欄發表,原文於作者臉書。
相關文章:
- 自由主義看似中立,實際上對宗教充滿偏見和否定?關於自由主義與宗教的四點討論
- 巴黎恐攻萬人集會捍衛言論自由 全球漫畫家接力創作悼同業
- 我該尊重你的「自由」,那你該不該尊重我的「文化」?
- 恐怖份子為何血洗法國「查理週刊」?從一則丹麥的諷刺漫畫談起
- 遭恐怖份子槍擊的《查理週刊》是份怎樣的雜誌?
- 「查理在哪裡?」這裡,那裡,我們都是查理!
- 【晚間77秒】浴血仍拒低頭 查理週刊將發行百萬本特刊
- 「查理週刊」為什麼會成為暴徒下手的首要目標?是我們的懦弱在推波助瀾
- 全球44國元首齊聚,法國370萬人大遊行──今天,巴黎是全世界的首都!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士範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