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首位獲頒「數學諾貝爾獎」的女性:就算不是完人,也能有所成就

首位獲頒「數學諾貝爾獎」的女性:就算不是完人,也能有所成就
Photo Credit:阿貝爾獎網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小就想成為科學家的美國數學家伍倫貝克坦言,「但是要成為模範是件困難的事,因為你真正要做的是告訴學生,就算不是完人也能有所成就⋯⋯我可能是傑出的數學家,更因此得名,然而我也是人。」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20日公布,美國數學家伍倫貝克(Karen Uhlenbeck)研究偏微分方程成就卓著,獲選成為本年度阿貝爾獎(Abel Prize)得主,也是首位獲得此殊榮的女性,阿貝爾獎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

為紀念19世紀挪威數學家阿貝爾(Niels Henrik Abel),並補足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的遺憾,奧斯陸政府於2002年設立阿貝爾獎,表揚其在數學領域有重大貢獻、卻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伍倫貝克是第一位贏得這個獎項的女性,過去19位得獎人(有三年由兩人共同得獎),全部都是男性,包括電影「美麗心靈」描述的男主角納許(John Nash Jr.)。伍倫貝克將獲600萬克朗(約新台幣2170萬元)獎金。

伍倫貝克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學者,同時為世界著名理論研究機構「高等研究院」(IAS)客座研究員。同時,她也是科學與數學界的性別平等提倡者,她是該研究所女性和數學計劃(Women and Mathematics, WAM)的共同創辦人,該計劃於1993年創立,旨在招募和培養女性在其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完成數學研究。

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布聲明,伍倫貝克表示:「我認知到自己身為數學界年輕女性楷模的事實。」

「但是要成為模範是件困難的事,因為你真正要做的是告訴學生,就算不是完人也能有所成就⋯⋯我可能是傑出的數學家,更因此得名,然而我也是人。」

現年76歲的伍倫貝克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她主要的貢獻之一,是用科學語言描述肥皂薄膜複雜的形狀,而不是用一般形容洗澡缸裡泡沫的文字。她發明的「測量」理論用在量子物理,可以說明粒子的行為不該因為觀察者的位置變動而改變,也就是說,物理學的定律,不該受到實驗場所的變動(左右或旋轉)而改變。

物理學界原本認為,不同位置可能改變觀察結果,所得結果變得無限多,但伍倫貝克的數學理論就有辦法把「無限」變為「有解」。

她在幾何分析方面的研究與發明,替物理界研究量子力場論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讓物理學家得以描述粒子與力場互動的基本情況。

阿貝爾委員會(Abel Committee)主席孟特-卡斯(Hans Munthe-Kaas)透過聲明表示:「伍倫貝克榮獲2019年的阿貝爾獎(Abel Prize),是因為她在幾何分析和規範場論(gauge theory)的紮實研究,顯著地改變了數學領域。」

「她的理論讓我們對像是肥皂泡組成的極小曲面,和更高維度裡廣泛的極小曲面(minimal surfaces)的理解,產生革命性影響。」

歷來拿下科學研究獎項的女性仍少之又少。根據諾貝爾獎官網,1901年至2018年間頒布和物理、化學或醫學相關的607個獎項中,僅19名女性受獎。只有一位女數學家曾獲頒重要的國際數學大獎,伊朗裔教授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得到2014年的「費爾茲獎」(Fields Medal)。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