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轉世或成為金髮女孩?了解達賴喇嘛「轉世」問題

不再轉世或成為金髮女孩?了解達賴喇嘛「轉世」問題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轉世」在藏傳佛教的意義是什麼?轉世的「人選」究竟是怎麼決定的?達賴喇嘛的轉世為什麼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中國作為介入依據的「金瓶掣籤」又是怎麼來的?要是達賴喇嘛不再轉世或是轉世成淘氣漂亮的金髮女孩,又會帶來什麼意義?

達賴喇嘛在今(2019)年3月18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談到「未來如果外界看到兩位達賴喇嘛,一位在印度,另一位由中國挑選,那沒人會相信及尊重中國的達賴喇嘛。」 而中國政府的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則表示「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的活佛轉世都應該遵守(中國)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循宗教的儀軌和歷史定制。」

除了這次事件,達賴喇嘛在過去也曾表示「不再轉世」或是「我要是轉世必定是個淘氣漂亮的金髮女孩」。與此相對,中國則搬出滿清時代的「金瓶掣籤」制度,主張達賴喇嘛的轉世必須接受中國政府的認可。

這也讓外界感到好奇,「轉世」在藏傳佛教的意義是什麼?轉世的「人選」究竟是怎麼決定的?達賴喇嘛的轉世為什麼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中國作為介入依據的「金瓶掣籤」又是怎麼來的?要是達賴喇嘛不再轉世或是轉世成淘氣漂亮的金髮女孩,又會帶來什麼意義?

轉世是什麼?

「轉世」這個概念,在印度次大陸的文化上極為普遍與盛行。嚴格來說,是源自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近1000年間的婆羅門教思想。婆羅門教的出現,與雅利安文化對北印度高原的入侵有息息相關的連繫。恰如《漢摩拉比法典》一般,婆羅門教的權威文獻—《吠陀》,不只是律法上的依據,更是宗教、世界觀、社會階級觀、祭祀觀、文法等各類學科的根本。

然而,嚴格來說,在《吠陀》中,反而較沒有完整的轉世思想。其「生死觀」還是停留在挺簡單、原始的面貌,因此各種宗教行為大多也是以現世的需求:豐收、風雨調和等做為目的,而與「死後」的哲學問題較無關連。婆羅門教開始討論「轉世」問題,大約是在《奧義書》時代,也就是婆羅門教從「信仰」走向「哲學」,以完全起宗教思想體系的年代,方漸漸成形。

然而,對「轉世說」討論得最熱烈、最關注的,無疑是佛法,甚至可以說,佛法的全部基礎,都是建立在「轉世論」這個前提上,如果沒有轉世的存在,佛法的一切修持將毫無目的可言。眾所週知,喬達摩‧悉達多離開王宮時,其主要訴求是追尋「不死」之途,但經過他的一系列拜師與6年苦行的獨修,他發現的重要結論即是:

  1. 只要有生,就會有死;所以死的源頭,是生,如果要不死,唯有不生。
  2. 只要有轉世,就有無盡的麻煩,毫無安樂之處可言。

以這兩個認知作為基礎,他下一步的選擇只剩下一個:我該怎麼做,才不再轉世?

這是佛法修行的「起點」,也是這一個目標與前提才使得佛法的一切修持變得有意義,同時,他的發現也構成、影響了後代的佛法思想,使佛法提出了較為完整跟全面的轉世觀。

概言之,釋迦牟尼佛發現,每一個生命在臨終時,那種下意識地、本能地的求生欲,是促使我們轉世的最主要動力:此處所說的求生欲,就是當我們在面臨痛苦、身體不由自主或受傷時,下意識、反射性希望身體恢復健康、有力的那絲本能期待。這種期待會在我們臨終時不由自主地發生(這是大腦本能),而正是這股力量,促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轉世。

而唯一能夠讓這股力量不在臨終時發生作用,只有透過一系列的心智訓練、亦即禪修,來讓我們內心意識到「毫無一個需要維護的完整自我」可言,使我們在臨終時不會產生這種求生欲,進而不會轉世。

換句話說,每一個生命都會轉世,這是釋迦牟尼佛「發現」的狀態,而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制度」。而相對於原始佛法追求的「不再轉世」,後期流行的大乘佛法則追求「自由轉世」(相對來說,我們當然就是不自由的),而這種「自由轉世」的論調,也就成為了藏傳佛法「轉世」的濫觴。

RTR3OVCT 佛陀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藏傳佛教裡的轉世

藏傳佛法從八世紀至今,已宏傳1000餘年,就像其他地方的佛法發展一樣,透過歷史的洗鍊,慢慢就會出現其社會制度,特別是宗派、傳承、寺院的行政制、管理制,以及最重要的:負責人繼承制。

基本上,藏傳佛法發展出了挺為多元的傳承方式,概言有四:

1. 師徒制

這是在所有,包括中國、日本、東南亞等佛法地區都極為常見的傳承制度。亦即老師在臨終前,將整個宗派、傳承、寺院等委託給某個弟子管理。此傳承的擁有權、負責權,是在師徒之間繼承的。

2. 家族制

顧名思義,即是由長輩將管理權交接給晚輩,不過這種制度在藏傳佛法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父子相承、在一般生活中很常見的繼承方式。第二種則是「叔姪」相承:一般來說,許多望族都會讓自己的次子或三子出家,並且在他學業有成後,傾全家之力支持他的佛法事業,包括建立寺院、團體等等。

當這件事情來到第二代,亦即第二代也有次子或三子出家時,他與上一代的出家者之間就是「叔姪」關係,而一般來說,上一代的主事者過世後,往往會將寺院的管理權傳遞給他、或隔代傳遞(中間有一代的代理人)。

3. 共和制

這是一種類似選舉的制度:包括由各大寺院之間互相選舉,推舉出該教派的共和領袖;或是由接近全民主的制度,選出合格的教派領袖。

4. 轉世制

轉世制是藏傳佛法最特別、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管理繼承制」,也是本文介紹的主軸。

轉世制的創始人,根據史料記載有不同的說法,但基本上是發生在藏傳佛法噶瑪噶舉派中的「大寶法王」系統:

西元1110年,一位名叫「格佩」的東藏人前往西藏地區學習佛法,在學習有成後返回東藏興學,最後又前往西藏地區調解紛爭。格佩在將近弱冠之年出家時,周圍的人看到了無量的菩薩為他戴上了一頂黑色的帽子、並稱呼他為「噶瑪巴(佛法事業者)」,因此格佩終生已「噶瑪巴」或「黑冠者」的名號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