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孩子的獨立不是天生,而是學習而來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家在幾歲時賺到第一筆錢,買第一個玩具?或者換句話說,從何時開始知道,原來我們可以推銷自己的想法?
文:謝夙霓
什麼事讓小孩掰手指等長大?
門鈴叮咚叮咚響起,孩子興奮地打開門。每隔一陣子,門外頭會來幾個年紀相仿或是大些的孩子,可能是復活節和萬聖節來要糖果,也有的是隔壁小學班級旅行來要「瓶裝罐贊助(註)」,也有的是來賣各式各樣東西的。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個金髮小男孩來尋求「暑假單獨旅行現金贊助」。
註釋:在瑞典商店販售的瓶裝罐為了鼓勵資源回收再利用,多數瓶裝罐內含1-2克朗的回收費,可拿著收集到的瓶罐到鄰近超市或資源回收場兌換現金。
對於這樣7到10多歲孩子願意走出家庭保護的人生勇氣,社區裡的各戶家長多數是給予正面支持,當然家長也得告訴孩子「要有被拒絕的心理準備」。而我那屆臨8歲的小兒,自從看見某位小哥哥看似輕鬆地說服大人掏錢贊助的那刻起,早已掰著手指頭殷殷期盼了2年,想著哪一天也可以做這件看似很酷的事──掙到人生第一筆錢,擺脫媽媽的這個不准、那個不行。
邀請孩子賣玩具換禮物
大約在10月初,家裡寄來了兩份不同玩具公司的耶誕商品郵購型錄,我隨手放進資源回收籃裡。
紙上寫著:「若孩子成功推銷出一項東西,即可挑選該公司的兩份免費禮品。」意思是,玩具公司會依推銷出去的金額幫孩子累計點數,孩子可以用這些點數兌換玩具或者折抵現金;同時,該公司也會將部分利潤捐贈出去給需要幫助的孩童。
我兒興趣濃厚地撿回來翻閱著,我就跟他大致解釋一下遊戲規則。其實這兩份並不只是郵購型錄,而是讓孩子去推銷耶誕禮物的型錄。
之後的一週裡,剛好有兩位孩子來按過門鈴,問道「Hej hej, Vill ni köpa julklappar?」(你好,你們需要購買耶誕禮物嗎?)我看著兒子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小臉,問他:「你想試試看去和鄰居按門鈴推銷耶誕禮物嗎?」我得早點提醒他,因為這項郵購活動必須在11月前上網填表,讓玩具公司趕在耶誕前寄送出所有商品,孩子們才能挨家挨戶發送,讓訂購的人在耶誕節前拿到禮物。
親子共同研擬戰術

後來,我兒子決定接下這份任務。我們倆在他出去敲敲門前,好好討論了一下怎樣賣比較容易推銷成功。
第一,要先在兩家的商品目錄中選出一份。
第二,130多種商品他可以先挑選出10樣比較實用的進行推薦。例如瑞典家家戶戶都會用得到的家庭版年曆、孩子間很熱門的刮畫本,一一做好標記。
裹足不敢前進的兩個人,後來還想了一個辦法:有天家裡聚會來很多叔叔阿姨,基本上都是他們熟到不能再熟的長輩,就先對他們推銷,當作出門實戰前的練習。
阿姨們非常配合也問得很仔細,像是「刮畫是怎樣操作?」、「適合幾歲小孩?」、「年曆有幾種款式可以挑選?」、「同樣是百合花氣味的香氛,價格為何不同?」縱使少了在寒風中出門面對不是很熟悉的人的尷尬,但五花八門的問題,也足以讓他頻頻露出求救的眼神,不時等待媽媽上場救援,或者乾脆轉身跑掉。這時我只能故作鎮定地說「賺錢不是那麼簡單喔,想想怎樣回答客人的問題吧!」,最終我適時推了一把,結束第一回合訂單。
接著我幫忙上網填寫訂單,計算玩具點數。在按下確認前,兩人覺得可以換的玩具等級有點低,下定決心再做一單補足點數換兩把雷射槍裝備。接著後續上網訂購、收貨、填寫收錢小字條工作得由家長幫忙完成,他們則必須將幾位叔叔阿姨訂購的耶誕商品送到家,並把款項收回來。
瑞典人培養孩子獨立成長
耶誕節前,兒子約了鄰居哥哥Morris過來家裡玩雷射槍,我看著兩個小男孩把家裡搞得像野生叢林戰場,射下最後一發子彈,對手的盾牌響起「Game Over」,遊戲宣告結束。
Morris媽媽看他們玩得這麼興奮,問我兒子這麼好玩的玩具在哪買的?他得意地說「這是賣東西換來的」,還轉頭順道問Morris:「明年要不要一起出門推銷耶誕商品?」這是他人生第一個自己賺到的玩具,除了樂趣外還多了點說不出的驕傲。
大家在幾歲時賺到第一筆錢,買第一個玩具?或者換句話說,從何時開始知道,原來我們可以推銷自己的想法?過往我們一定都曾擁有很多夢想的小花,但記憶中這些也總還沒冒芽就被當作雜草拔除了,理由是「你年紀太小」「這想法不切實際」,或是「什麼都不重要,只要好好讀書就好」。
直到我成為母親,我也才漸漸明白教養路上,除了給魚給釣竿,還有一種引導孩子走出保護傘闖蕩自己江湖的選擇。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eeling: Optimistic
Kids are encouraged to become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Sweden is, perhaps surprisingly to some, a highly individualistic country. This is mirrored in common Swedish expressions such as "A good man takes care of himself" ("En bra karl reder sig själv") and "Alone is strong" ("Ensam är stark").
— A Swedish father of two
-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