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評柳原漢雅《林中秘族》:戀童癖科學家的恐懼與慾望,驅使他毀掉心中的失樂園

評柳原漢雅《林中秘族》:戀童癖科學家的恐懼與慾望,驅使他毀掉心中的失樂園
柳原漢雅《林中秘族》英文版書封|Photo Credit: Ancho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裔美籍作家柳原漢雅首部作品《林中秘族》的聳動性,來自於她以太平洋海島為背景,並用一個戀童癖科學家的真實事件為藍本,切入男同志與文化衝擊議題。而本書的寫作手法和內容張力更值得一談。

現年44歲、出生於夏威夷的日裔美籍作家柳原漢雅,於2013年出版了小說《林中秘族》,本書從蘊釀到寫作完成,花了近20年的歲月,這本作家的首部作品,被美國《出版家週報》(Publisher Weekly) 評選為「2013年十大嚴選好書」。2015年,她以第二部小說《渺小一生》入圍曼布克獎,並獲得高度評價。

《林中秘族》作為小說家的第一本書,卻有著文學經典的高度。書甫問世,即以絕佳的文采與聳動的主題,震撼了美國出版界。卡爾維諾曾經說過,作家的第一本書,必然與其所處的當代有所呼應,在一種「共時性」的狀態下,作家必然反應其所處環境與自身困境,並依照著個人的使命感,透過文學技術與內容的傳達,來與世界互動。

以一個日裔美籍的女作家來說,《林中秘族》的聳動性來自於有別於美、日文化的異地:密克羅尼西亞。作者透過一個西方科學家介入太平洋族群的生活環境,來反映出人性最深層的共通性。一般作家的處女作總會有自傳性的影子,在日裔作家身上,通常會反映日本文化與西方社會價值觀、宗教信仰的衝擊,這是一般美國移民後裔作家會有的部份。但柳原漢雅卻直接以其生長環境的太平洋島嶼作為背景,並以一個戀童癖醫學博士的真實事件為藍本,來切入男同志的議題。這點倒是罕見,去血脈文化母體的走向,與石黑一雄近似。

柳原漢雅作為一個美國人,選擇密克羅尼西亞文化圈的故事做為題材,並與西方文化的入侵作辯證,應當有其成長背景的「使命感」。

1024px-Making_paddle_with_adze,_Tobi,_We
Photo Credit: Dr. James P. McVey, NOAA Sea Grant Program Public Domain

《林中秘族》的故事講述生物醫學博士諾頓,在夏威夷王國中一個虛構的密克羅尼西亞小島「伊芙伊芙」上,發現了神祕並與世隔絕的部落。除了獨特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儀式,這個部落食用過「歐帕伊芙艾克」海龜的人,即可長生不死,但代價是會因此得失智症。

而諾頓以此驚人發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歐帕伊芙艾克」海龜的作用轟動世界後,世界各大藥廠前來到這座小島,抓光「歐帕伊芙艾克」海龜,並讓其絕種。而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毀掉伊芙伊芙島的原始文化,讓島民成為西方文化殖民邊陲的弱勢。而諾頓因此感到內疚,並收養了許多伊芙伊芙的小孩,但在小孩長大後,卻爆發出諾頓在他們幼年時性侵的戀童事件。

這個故事背景來自於真人真事。70年代美國諾貝爾獎科學家Daniel Carleton Gajdusek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密林中,發現一個原始部落與一種罕見疾病,並因為對此疾病的醫學突破,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Gajdusek從巴布亞紐幾內亞領養50個以上的男童,並隨後被這些養子控告性侵而入獄,假釋後流亡到歐洲,一生未再回到美國。Gajdusek主張男人與男孩的性交,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社會是日常的文化行為,認為他的行為並沒有錯。

《林中秘族》在文學手法上,選取一種西方的半後設式寫作技巧。全書分為「編者序」、「編輯註解」、「諾頓第一人稱的回憶錄」三個部分,讓讀者產生一種正在讀一本《諾頓回憶錄》的錯覺。這種手法可遠溯中古時代,但是到後現代時期都還有人使用,也是不少當代美國作家的愛用筆法。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讓讀者知道這是一個虛構人物的虛構故事的同時,卻避開作者的上帝視角,並用諾頓的第一人稱來講述他的生平。這樣可以避免第一人稱小說中,作者與主角視角混雜的問題(如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達到具有傳記式的擬真感;另一方面,作者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在書中議題做出最深的批判。

怎麼說呢?從回憶錄的最一開始,諾頓即不斷強調自己的優越性,他認為與人群格格不入,是因為自己比其他人都有遠見、比其他人都聰明,因此被排擠,無法獲得醫生的職位,被攆到太平洋島國跟著一個人類學家塔倫特做研究。但扣掉諾頓的評論與碎唸,從書中的資訊可以看出,諾頓根本就沒有任何科學上的創見。

819px-Daniel_Carleton_Gajdusek
Photo Credi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Public Domain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諾頓在一個機緣下,發現了「歐帕伊芙艾克」海龜肉的作用,但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有同樣的身分職業,都可以做到同樣的事。諾頓被迫待在大師的實習單位工作,嘲諷那位提出「癌症是由病毒感染」的史麥瑟教授。但史麥瑟畢竟有創見,只是被證明錯誤。諾頓花很多篇幅討論科學假說的必要性以及創造力,但他自己反而是最沒有想像力的人,遠不如他的雙胞胎兄弟歐文,一個在社會上默默無名的詩人教授。

而這些內心的思緒糾葛,都反映了諾頓知道自己欠缺才能的本質,但他只能用敘述讓自己偉大化。

這種訴說方式,直到後面諾頓所有的敗德行為(以傳統的倫理來看),他全都有自圓其說的藉口。不管是侵犯伊芙伊芙的文化、偷獵海龜害嚮導自殺,收養伊芙伊芙的小孩行雞姦,並在正直的歐文因此跟他決裂之後,還要藉口不明白歐文為何背棄他,並提出質疑。

其實所有線索在綿密的敘事下,全都呼之欲出。這虛構的回憶錄也跟絕大部分市面上的自傳一般,全都有替主角粉飾太平的作用。但柳原漢雅高明的地方是,她透過諾頓不斷的陳述,反而把諾頓個人在內最大的恐懼感,在文字間展現出來。如果沒有才華洋溢的文筆,根本就做不到。柳原漢雅寫來栩栩如生,功力極其高明。

而諾頓最大的恐懼,就是自己的「同志認同」。他的雙胞胎弟弟歐文非常容易地就接受了他的同志傾向。但從小說一開始,諾頓從童年的反抗環境跟自我質疑,甚至是妒忌弟弟自然而然的姿態,都隱藏著他不敢公諸於世的性傾向。而這個藉由投身醫學研究來壓抑自己慾望的做法,也在他踏上伊芙伊芙島後被擊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