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高處爬到不能再爬為止」:最強熱帶氣旋襲擊非洲3國、官方證實已逾700死

「往高處爬到不能再爬為止」:最強熱帶氣旋襲擊非洲3國、官方證實已逾700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莫三比克、辛巴威約有170萬人受到伊代颶風的影響,當地仍然沒有電或水,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非正式的難民營中。

從上周開始,印度洋熱帶氣旋襲擊東非,造成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威3國災情慘重,不少村落被洪水淹沒,通訊受阻交通也中斷,救援團隊難以深入災區,是莫三比克近20年來最大災害。

(中央社)熱帶氣旋伊代(Idai)肆虐非洲引發洪患,造成非洲南部至少732人喪命,數以千計災民受困屋頂和樹上,亟需援助,莫三比克今天(24)通報死亡人數增加。

《路透社》報導,莫三比克土地與環境部長柯瑞亞(Celso Correia)表示,國內死亡人數從242人攀升至417人。惡劣天氣也在鄰國辛巴威奪走259條人命,熱帶氣旋抵達馬拉威前的暴雨已釀56死。

法新社報導,伊代15日橫掃莫三比克中部沿岸,帶來颶風級強風和大雨,於內陸地區引發洪災,接著侵襲辛巴威東部,釀成慘重災情。

非洲
此次釀成慘重災情的非洲3國莫三比克、辛巴威與馬拉威。|地圖來源: Google Map

失去家園的26歲災民曼紐爾(Mimi Manuel)已是4個孩子的媽,她坐在莫三比克中部城市貝拉(Beira)一所小學搭建的臨時庇護所地上說:「我們所有食物都浸濕了,攜家帶眷也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什麼都沒有了。」

另一名倖存的18歲災民菲佳多(Dina Fiegado)說,位於海邊的Praia Nova社區有大片屋頂被吹翻,表面不平的牆面也倒塌,「這一切發生的當下,人們開始驚聲尖叫」。「有些人試圖逃離,有些人選擇留在屋內。」

聯合國警告將有更多人受害,呼籲各界協助莫三比克,援助機構正如火如荼地救助成千上萬災民。

莫三比克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莫三比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水災之重從太空也能看見

「伊代」颶風堪稱是非洲南部有史以來最具破壞力的熱帶氣旋之一。

「伊代」在3月14日登陸莫三比克,重挫沿海城市、莫三比克第2大城貝拉市(Beira),而熱帶氣旋引發了土石流,也在莫三比克鄰國辛巴威和馬拉威丘陵地區,造成數百人死亡。而所有雨水最終都流入莫三比克的沿海平原,水勢上漲導致人們必須逃到屋頂、樹上求生,《華盛頓郵報》報導形容,當地居民爬到「再也無法往上爬」為止,許多人可能被沖走,也有人死於被困時的疲憊。

「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日前公布的衛星照片,由於洪水氾濫,甚至能從太空的衛星圖像看到,莫三比克的布齊河(Buzi)因為豪雨而暴漲,河水氾濫成長約125公里、寬25公里、深11公尺的內陸湖。

Mozambique
Photo Credit: European Space Agency網站

在莫三比克、辛巴威和馬拉威受到熱帶氣旋伊達重創的消息傳出後,聯合國與紅十字會都緊急派遣直升機運送食品和藥物到災區。不過持續的降雨使得救援任務變得更加複雜,除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受阻,也讓衛星影像失準,導致當地高層官員到村民,都處於資訊不完全的狀態中。

「一旦我們完全了解災情,那將是令人心碎的。」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專員斯坦普(Sebastian Rhodes Stampa)則表示,正如他經歷過2016年颱風海燕在菲律賓的肆虐,當時造成1萬多人死亡,他說「大多數的屍體可能被沖進海裡,可能再也不會上岸。」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莫三比克土地和環境部長表示,「不幸的是,我們和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預測這種規模的災難。」

21日開始,莫三比克各地區雨勢皆有轉小跡象,但聯合國表示,必須等到洪水退去,才能確定最終的傷亡人數。

《CNN》報導,紅十字會表示,擁有擁有50萬人口的莫三比克貝拉市,有90%被摧毀,當地無電可用、機場無法運作。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莫三比克、辛巴威約有170萬人受到伊代颶風的影響。當地局勢仍然嚴峻,沒有電或自來水,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非正式的難民營中。

根據紅十字會的說法,貝拉市中央醫院的太平間「已經爆滿,需要移除和處理數十具屍體」,不過貝拉市還在淹水,當地無法埋葬屍體,貝拉在23日通報第一起霍亂病例,而被洪水所困的人群,有越來越多的瘧疾感染。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區域法醫經理表示,現在說有多少死亡人數為時過早,因為許多受影響的地區仍無法進入,識別受害者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不是數天或數週,而需要數月、或是數年。」

莫三比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莫三比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印度洋熱帶氣旋活躍,比以往多出超過一倍

莫桑比克擁有延長的海岸線,當地特別容易受到從印度洋吹來的颶風影響。

英國雷丁大學國家大氣科學中心研究員指出,今年印度洋的氣旋活躍,截至目前為止已有7個強烈氣旋,比往年這個時候的平均值(3個)高出超過一倍。研究員也指出,伊代是2000年以來,該地區最大的熱帶氣旋(當時約有700多人喪生)。

綜合《BBC》《衛報》報導,從伊代颶風得出具體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氣候變化之快,意味著這類風暴的破壞力在未來只會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氣旋形成大約需要7種不同的海洋或大氣條件,然而由於氣候變遷,這些條件越來越容易相互重合,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大型風暴很快形成的原因。

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的奧托(Friederike Otto)博士進一步指出,因為氣候變遷的原因,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風暴潮(由熱帶氣旋等強烈天氣系統引發海面異常上升的現象,風暴潮會使受到影響的海區潮位大幅增加)比以往更加嚴重。

不過科學家認為,無論氣候變化對熱帶氣旋的影響如何,伊代颶風在莫三比克造成的破壞,更多與當地脆弱性有關,像貝拉市這樣的城市,因為有較多的人口居住,疏散也相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