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二代林宗洧:「我不希望大家想到新二代時,總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傷的群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一位新住民二代,我們要達到的義務是必須先認同自己,然後覺得自己是好的、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撰文、攝影:陳奕安
「我不希望大家想到新二代時,總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傷、或需要幫助的群體,其實每個人有自己的潛力,可以自主發光發熱。」
林宗洧,一位來自中台灣、國立彰化高中語文資優班的高三學生,最近剛放榜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準新鮮人,看似「學霸」的他,其實出身勞動階級家庭,母親是越南新住民,這樣的家庭背景,讓他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向別人坦承自己的新二代身份。
多年過去後,林宗洧逐漸打開心防,不再迴避自己的出身,更在去年首次跟隨母親回到越南探親,漸漸產生許多想法,近期2月到3月這段期間,林宗洧正努力執行自己的「築夢計劃」,返回國中母校彰化縣立和美高中國中部,帶著同樣背景的新二代國中生一起探索自我認同,透過分享親身生命經驗,讓其它更年輕的新台灣之子們能堅定信心,破除外界加諸的歧視標籤並順遂長大。
2019年3月1日這天,林宗洧獲邀前往新北市中和區「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新二代的認同拼圖」講座,侃侃而談自己對新住民、新二代族群的一些觀察與感想,現場聽眾有不少人是與他一起從彰化北上的新二代學童,大家在會後座談彼此交流共同的生命經驗,場面溫馨而熱鬧。
講座一開始,林宗洧認為台灣面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衝擊後,藍領階層的男性勞工逐漸受到產業外移影響、或被外籍移工等低成本勞動力取代,整體就業市場對本國籍勞工的需求降低,導致許多藍領男性失業。
然而,在台灣傳統父權文化思維下,男性被認為應負起外出賺錢養家的陽剛形象,因此男性失業後變得徬徨而茫然,甚至逐漸足不出戶、難以正常與女性交往,因此在傳宗接代壓力下,1990年代盛極一時的迎娶「越南新娘」、「大陸新娘」之跨國婚姻,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大量出現。
這些經由婚姻仲介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女性,大多進入環境相對困苦的家庭,不僅須負起生育子女的責任、從事勞力工作扛起家計,更常被視為家務機器、幫傭。林宗洧表示,許多新二代的確是在困苦的環境下出生長大,「但這不代表這個人本身不會發光發熱,其實很多時候,出身困苦的環境更能讓他們砥礪自我、向上成長。」
如今,台灣每八個新生兒之中就有一個是新二代,比例之高不容忽視他們的權益,他提及年輕的新二代常在人生境遇中,比本國家庭的小孩遭遇更多碰撞,因此社會對於新二代身分的想法、以及新二代對母親母國的想像,對他們而言一直是漫長的課題。

林宗洧分享,他曾在升學面試時被教授的一句「你要達到什麼地步,才覺得不用再證明自己?」震懾,當時的他難以回答,但事後對於證明自己價值的思考仍在他腦中翻騰。
「新住民二代不斷想證明自己,我覺得是出於社會一種『需要你更好』的感覺。」他認為,若這樣的氛圍沒有消失,新二代們只能不斷努力,才能對現狀滿足、達到大眾的期待。這種希望新二代表現得更好的想法,就像發生在美國的少數裔身上的故事,不夠突出的人被視為泛泛之輩,少數出類拔萃的菁英才可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並被拱為該移民族裔中的成功樣板。
「政策現在是治不了困在過去經歷與傷害的那些人。」林宗洧感慨指出,過去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人士的刻板印象甚至負面標籤,不但加諸在東南亞新住民身上,甚至「遺傳」延續到新二代身上,這也連帶影響普羅大眾對於新二代的觀感。
「標籤難以避免,如何消除它才是關鍵」
大部份時候我們對於陌生事物加以標籤化,目的是為了快速了解事物、未必有負面的動機;然而一旦標籤成為用來嘲笑特定族群、甚至使對方感到不舒服,就成為徹底的惡意。林宗洧表示,人類社會中標籤化難以避免,是以學習如何消除負面既定印象才是關鍵。
作為新二代,林宗洧坦言國中時期也曾怨嘆過自己的身份(不敢公開家庭背景,或者對新二代身份的不認同),但這是許多新二代共同面臨的問題,他們被迫背負這樣的定位與命運,無從選擇。
現今台灣社會裡,父母其中一方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家庭環境大部分較弱勢,而東南亞裔又經常遭受歧視,因此對於新二代身份的自卑感更容易產生,但林宗洧強調,雖然出生家庭無法選擇,但後天環境可以改變,要讓這幾十萬的混血孩子不再埋怨新二代身份,最重要的是改變社會對於新二代的負面印象。
林宗洧也提及,許多本身處於弱勢的孩子容易被階級綁住,他認為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缺乏能激勵、拉拔他們向上的「貴人」,而這也是他策劃築夢計畫、籌辦與新二代孩子小旅行的原因,正因為在兒時他曾經遇到影響自己很深的師長,現在的他也想成為能夠影響新二代孩子的貴人,他相信無論帶來的影響是小是大,都能為身處弱勢的人帶來力量。
目前就讀國立彰化女中三年級、也是新二代的柯佩妤表示,新二代必須知道自己有不一樣的機會,才可能創造新的可能性,她在過去也受到許多人的鼓勵與啟發,讓現在的她努力朝目標邁進。

林宗洧強調,「如果你有餘力的話,你可以再去影響更多人,然後勇敢跟大家講,你是一個新住民二代。」他目前正在執行自己的築夢計畫,帶領彰化縣一群新二代孩童探索自我認同,預計之後與新二代們進行深入訪談,產出新二代孩子們的故事,並完成相關書籍。
「作為一位新住民二代,我們要達到的義務是必須先認同自己,然後覺得自己是好的、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