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楊萬利在台灣的緬甸日常:穿上傳統服飾隆基,再來一碗熱騰騰的稀豆粉

楊萬利在台灣的緬甸日常:穿上傳統服飾隆基,再來一碗熱騰騰的稀豆粉
Photo Credit: 楊萬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萬利於鄰近的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舉辦「緬甸日常美學導覽:在緬甸街假扮緬甸人」講座,透過她深入淺出的介紹,我們得以從在地住民的觀點來認識不一樣的「緬甸街」。

撰文:胡崢|攝影:胡崢、清水綾音

楊萬利,這個名字在今年中華民國元旦升旗典禮之後漸漸小有名氣,因為在這嶄新一年的第一天,總統府破天荒邀請五位在國內各領域有傑出貢獻的新住民一齊登上典禮舞台演唱國歌,楊萬利就是受邀的五人之一,當天她穿著緬甸傳統服飾登上舞台,為台灣的移民族裔寫下新的歷史。

萬利是出生在緬甸的華僑,10歲來到台灣,住在擁有「緬甸街」之稱的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已經有26年了,雖是在緬甸出生,但由於華裔身份,萬利之前在緬甸拿的是外僑居留證,對緬甸人而言,他們是外來族群。

等到她們全家移民來到台灣之後,拿到的身分證背後註記出生地是緬甸,被別人看到都會問:「妳不是台灣人喔?」事實上楊萬利的祖籍是中國雲南,平常在家裡吃的是雲南食物、說的是雲南話,連名字是按照雲南方式取的,然而當她回到雲南,別人又會說:「妳們是台灣來的。」這種到處不被接納的漂泊感,是許多移民族裔的共通記憶。

與萬利長期熟識的朋友會問:「徘徊在這三個地方之間,妳不會有身份認同的混淆嗎?」然而她認為,自己跟這三個地方都有很多情感與連結,移民遷徙在現代地球村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台灣大多數人一樣,無法用單一地理名詞來定位自己的身份認同。

萬利長期居住於華新街,這邊的住民大多跟她一樣,具有「緬甸」、「雲南」、「華僑」等多種族裔特性,是非常值得本地民眾前往探索異國文化的場域。3月9日這天,萬利於鄰近的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舉辦「緬甸日常美學導覽:在緬甸街假扮緬甸人」講座,透過她深入淺出的介紹,我們得以從在地住民的觀點來認識不一樣的「緬甸街」。

稀豆粉

台灣人十分喜歡以美食來認識一個地方,萬利笑說,華新街當然有許多她從小吃到大的在地美食,像是來這邊就絕對不能錯過的「稀豆粉」,稀豆粉遇熱凝固,屬於濃稠的副食品,單獨食用就很美味,如果再搭配主食「粑粑絲」,簡直是絕配,不過要吃這道美食必須跟時間賽跑,一般來說稀豆粉跟粑粑絲端上桌後,15分鐘之後這兩樣東西就會全部凝固在一起,基本上沒辦法外帶,一般建議在現場享用。

此外稀豆粉最讓人讚嘆之處,除了考驗煮食者的功力,也考驗食客的功力,絕對不能像台灣賣的乾麵一樣邊拌邊吃,必須盡量減少攪拌次數,才不會吃到一半時化成湯水、變成湯麵。

mpark_news-2019-03-23_21-20-00_792722-10
Photo Credit: 楊萬利
楊萬利推薦,來到華新街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稀豆粉」,這是一道食用時必須跟時間賽跑的特色料理。

如果將稀豆粉上的佐料和粑粑絲一起拿掉,凝固之後的稀豆粉,就會變成豌豆粉,這道料理主要以涼拌方式食用,一樣是副菜,通常店家會搭配米線才會有飽足感。如果單純將豌豆粉拿去炸,就會變成炸豆粉,炸豆粉號稱是在華新街最難買到的隱藏版料理。

萬利解釋,因為賣稀豆粉的店家本來就很少了,店家要有足夠的備料才會做稀豆粉,剩下的才會做成豌豆粉,再剩下來的才會做成炸豆粉,而通常一般店家備料的份大部份做完豌豆粉就沒有了,如果為了炸豆粉而特別煮一鍋稀豆粉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她提示,一般都要在周六、日早上九點之前去店家挖寶,偶而才會碰到有賣炸豆粉。

光是一個稀豆粉就有那麼多種料理上的變化,我們聽得嘖嘖稱奇,萬利感慨的說,很多民眾來到華新街,知道這邊有很多滇緬美食,但通常都只吃一碗麵或喝一杯奶茶就離開了,她覺得很可惜,這麼有緬甸特色的部落,居然沒人為他們做更多文化上的介紹,因此身為土生土長緬甸街住民的她,覺得自己有一種使命感,除了介紹美食外,還包括化妝品、宗教信仰、服裝等,通通都是緬甸街住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希望透過多個面向的呈現,讓聽眾認識富有深度的緬甸文化,也是此次舉辦講座的主要目的。

抹特納卡

接下來介紹的是「特納卡」(Thanaka),這是緬甸人每日必需的化妝保養品,「特納卡」呈現黃色粉末狀,使用時以雙手塗抹於臉上,可以防曬、控油、驅蚊,且特納卡不需刻意卸妝,只要用清水一洗就掉了。由於緬甸女性非常鍾愛本土出版的特納卡,所以在緬甸有很多特納卡的相關衍生產品,像是乳液、香皂、爽身粉等,儘管國際上有很多知名化妝保養品牌進駐緬甸,但大部份緬甸女性都不為所動,日常生活還是照常使用特納卡,真正在使用外來化妝品的多是華人。

mpark_news-2019-03-23_21-19-38_502734
Photo Credit: 清水綾音
楊萬利(右)親自為現場聽眾塗抹特納卡。

宗教方面,緬甸人民以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稱巴利語佛教或南傳佛教)為主,宗教在緬甸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當地最為人熟知的宗教建築物是仰光大金塔,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緬甸國內最神聖的佛塔,供奉迦葉佛的袍及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萬利推薦喜愛走訪各地的旅行者一生一定要去一次,並為家人祈求平安順利。

此外由於地形關係,相比大金塔,另一處較少人前往的「大金石」也有至少1000多年歷史,石頭表面貼有金箔,據說裡面也有供奉佛祖的頭髮,相傳前去大金石朝聖的人可以擺脫貧窮。

當緬甸移民漂洋過海來到華新街定居後,也將故鄉的宗教習俗帶來此處,像是華新街上的佛堂,裡面都有大金塔及大金石的複製品或照片,楊萬利言及至此,不禁感慨台灣小歸小,但在短短一條街,從食物到宗教,就容納了緬南緬北長達數千里不同的文化。

傳統服飾及妝容

不過現在有一項文化在華新街越來越難看到了,那就是傳統服飾和妝容,她回憶,早期還很常看到華新街住民穿著傳統服飾在街上走動,現在穿的人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因為在台灣會被在地化,此另一方面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觀光客來此,只要一穿傳統服飾走在街上就會被眾人注目,需要很大的勇氣,因而漸漸穿的人越來越少,只有四月中旬一年一度的華新街潑水節,才可以看到很多緬甸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