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識字的文盲:一個國家是如何笨死的?或許我們早已知道答案

識字的文盲:一個國家是如何笨死的?或許我們早已知道答案
在西班牙Malaga一家書店櫥窗中的童書繪本。從孩提時代就用有趣的方式介紹各類知識,讓孩子對各種事物充滿想像與好奇、以及學習多元與尊重|Photo Credit: 李律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到一開始的出發點,與其強調有四成一的人去年都沒有碰過書,我覺得這個國家有超過半數的人都不思考、不學習、不接受新觀念,完全無法向著時代前進,才是這個國家足以動搖國本的問題。

識字的文盲

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

——南宋.翁森,〈四時讀書樂〉.春

大約在兩周前聯合報發表了一個系列報導,針對台灣人的閱讀習慣進行調查,其中有一些值得列入聳動標題的數據,例如:有高達四成一的受訪對象在過去一年一本書都沒碰過,即使加上了漫畫雜誌或是電子書等數位閱讀介面,仍然有二成一的受訪者去年一年都沒有讀過一本書。

不過這樣的數據只是一個引子,我無意要探討閱讀市場如何挽救頹勢或是台灣閱讀人口逐年下降的問題,我覺得不妨把這個新聞報導當作一個出發點,我們試著向下挖掘,看看我們可以一路討論到甚麼範圍。

首先我想談談的是:閱讀指的就只能是「讀書」嗎?

對於書的定義,我們先大致定義在傳統紙本書的範圍裡(電子書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我暫不列入討論),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聯合報調查中的定義,對他們調查操作而言,用紙本書籍來當作調查的對象物、比較可以便利於進行問卷填答、讓受試者有明確的自我檢定標準(比如說有沒有摸到書本身是一個挺容易確認與回溯的問題)。

但是這馬上會涉及到下一個問題:「『讀(紙本)書』的目的是甚麼呢?」

我們通常基於直覺性的假設,會認為讀書(尤其是紙本書)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得抽象的知識。這種抽象知識本身從非常實用的目的(好比教你蒔花種草、教你育嬰、教你做cosplay的衣服、教你自行組裝家具、教你如何使用Illustrator、教你自己蓋一棟房子);或者是有很明確的功利的目的(比如說準備國家考試、準備GRE、準備升學考試、甚至還有準備面試、怎麼寫完論文等等);一直到不具備一般實際目的,但是可能對人生有所啟發的知識(比如說學習接納自己、學習如何帶一個團隊、學習經脈導引、學習理財);甚至可能是對人生完全沒有甚麼實際幫助,但是純粹對某些人而言有趣的知識——坦白說這是我最偏好也是最主要看書的類別——(好比學習占星塔羅、學習古埃及文化、學習冷知識、學習普及物理)等等,以上這些類別的書籍基本上構成了我們所認知的紙本書的樣貌。

但是不可忽略的,其實還有一大半的書籍,沒有這些實際的知識——或者這麼說,知識並不是人們閱讀它的主要理由——而是為了獲得樂趣、或是心靈的解放與寄託。

這類書籍其中最大宗可能是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還有各種「故事的載體」,文類從小說、漫畫、繪本、輕小說、同人本、言情小說等等都包含在內。還有更多的書籍,就是為了打發時間、為了好笑、為了鬆一下、為了療癒身心。除了某些專業向的雜誌之外,大多數的雜誌皆屬於這種類別,或者是大量的視覺書,談潮流、談美妝、談寵物、談室內裝潢、談跑車、談模型,當然只要你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其中其實蘊含了大量知識(沒有一種領域是沒有知識存在的),只是人們閱讀它的原因,興趣與樂趣的成分大於知識,它是一個叫人分心的媒體、不是專心的媒體。

北窗高臥羲皇侶,
只因素稔讀書趣。

——南宋.翁森,〈四時讀書樂〉.夏

寫到這裡我猜大多數的人都已經快轉直接end了,不過囉嗦如我其實到這裡才開始進入正題,我前面苦苦分析紙本書的分類與閱讀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以下這件事情:

人們閱讀紙本書的目的,有些是為了獲得知識;有些則是純粹為了樂趣或是打發時間。因著目的的不同,這些書分成了兩種性質:一個是要人專心的媒體、一個是讓人分心的媒體。

從這個推論我們重新來思考「閱讀行為」以及「讀書人」的意義,重新思考台灣讀書人口下降的事實,我會把重點放在以下兩點:

第一、閱讀書籍的目的當中其中有一半是為了分心,那麼當有物理上更為便利的資訊載體出現時,紙本書籍的優勢不再,就很容易被取代。

第二、從學習知識的目的性來看,紙本書的優勢是能夠以完整的脈絡、系統化的知識架構來提供全面性的理解。但是從知識的更新速度來看,紙本書的出版印刷相較於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知識傳遞速度與可及性是完全落後的。

此外,電子化媒體的閱讀形式影響所及,人們對於資訊的接受容忍時間越來越短,在YouTube影片前五秒鐘太無聊就會被直接關掉的現在,越來越少人有耐性好好讀完一本書。

從這兩點我們再來重新思考閱讀人口下降,以及「有四成的人去年一本書都沒碰過」這件事情。

首先關於第一點

為了分心的理由而看書的人,因為電腦、手機等數位載體形式而被移轉走,這並不是甚麼閱讀力下降、動搖國本之類的大問題。

喜歡時尚的人,現在打開IG就可以隨時掌握最新流行資訊,就資訊的傳遞而言,這反而是進步。提供流行時尚內容的紙本書退位,只不過是把這種強調時效性與大量圖像資訊的學問類別讓位給了更好的載體。

那紙本書就奧斗(OUT)了嗎?當然不會。提供時尚內容的紙本書輸了速度與資訊量,就要由品味(taste)來決勝,良性競爭之下,時尚雜誌紙媒可以殺出生路,就是要靠多年培養的秀異品味去做區隔,甚至可以擔任海量資訊中的「資訊擷取者」,幫助初入門者與漫無頭緒的人過濾大量的資訊,成為品味與選物的先驅。

同理,喜歡潮品、喜歡模型、喜歡軍武、喜歡名車......等等以上特殊品味嗜好的族群,專殊化的紙本雜誌不必去搶先也不需要強迫自己乘載大量資訊,而是以知識、品味、經驗來做區隔,做出少量嚴選的推薦,這並不是一條死路,還能逆勢求生。

同樣的,輕小說、漫畫、同人本可以有電子媒體的載體來提供內容(當然版權問題目前仍然是較為嚴峻的挑戰),對於內容提供者與創作者來說是好事,在載體多元的時代,不同的內容可以透過更多管道找到讀者、找到閱聽大眾,那麼是不是一定要靠紙媒這件事,我覺得相對不是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