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台政大學生拒看中天,無國界記者:台灣是中國「假新聞」主要目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報告中提到許多海外的華語媒體被收購後,過去曾批評北京政府的都「轉向」,例如台灣的《中國時報》2008年被親中的「旺旺集團」收購後,徹底改變編輯路線。
近來中天新聞台傳出諸多爭議,包括遭民眾爆料小吃店收了錢「不給轉台」,遭到公平調查,以及台大、政大等校學生以「已嚴重逾越媒體應有的角色、報導偏頗」為由發起拒看;「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昨(25)日發布「中國追求的世界媒體新秩序」報告,也提到中國透過各種手段控制境外資訊,並特別指台灣是中國不實資訊主要操作目標,包括中天所屬的「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就是易主後報導轉向的實例。
台大、政大為拒看中天引發「搶遙控器」爭議
近日有台大學生認為《中天新聞台》已嚴重逾越媒體應有角色,在臉書發起校內餐廳禁播中天新聞的票選活動,至今獲得近4000人支持,與此同時,政治大學也傳出學校餐廳電視常被一名校外人士轉到中天,引發和學生的衝突,有學生也在臉書上發文,呼籲搶回遙控器反制,受到其他學生支持力挺。
台大社科院一名學生代表本月22日在臉書「NTU台大學生交流板」建立票選活動,認為學生會應該積極要求校內餐廳不得播放中天新聞台,他認為中天「已嚴重逾越媒體應有的角色」,除了長期為人詬病的偏頗報導之外,近日又傳出小吃店不給轉台的「收視費」疑慮,活動上線後獲廣大迴響,不少學生支持。
而政大則發生「搶遙控器」事件,政大學生會長朱震說明,某校外特定人士經常在早晨或午間在餐廳巡邏,並要求將電視轉到中天、TVBS,當場和幾名政大學生發生口角衝突,後來也有學生發文呼籲同學們搶回遙控器反制。
學生會表示,該名人士行為不正當,不過為避免衝突,提醒學生等該名人士離開餐廳再轉台,也會思考是否有後續動作。政大校方則說,政大為開放校園,學生和校外人士都可以進入校園餐廳用餐,會將學生想法轉達給餐廳經營團隊,看有什麼辦法處理。
台大學生會會長吳奕柔昨天在臉書上說明,可以理解同學對假新聞和不遵守新聞倫理的憤怒,她自己個人也拒看中天,但台大是個講求民主、保障言論自由的校園,如果單方面禁播中天,可能反而變成一種箝制,目前學校也沒有法源依據可以禁看中天,已經和校方協調,學生將可以自由轉台。
師大學生會則對此表示,學生會已與商家溝通關於學校餐廳電視的問題,他們的原則是不抵制特定媒體,但也請各商家尊重學生頻道選擇自主,並要求商家進行不同電視台輪播。
無國界記者組織點名「親中媒體」
在中天電視台因小吃店爭議被公平會調查,又遭到大學生拒看惹議同時,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簡稱RSF)昨天發布的「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報告(報告全文),也指出中國控制媒體的策略已經影響全球新聞自由,而台灣一直是中國不實資訊主要操作目標,並點名了中天所屬的「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三中」包含了中國電視公司、中國時報及中天電視)。
RSF表示,北京政府致力把國家影響力拓展到國界之外,強加其「意識形態正確」,除透過恐嚇和暴力阻止異議者,也在世界各地媒體施展影響力,包括將電視廣播系統現代化、向國際媒體大量買廣告、滲透外國媒體,同時採取勒索、恫嚇和騷擾等手段,對世界的新聞自由已然造成威脅。
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表示,
根據北京政權的精神,記者不是抗衡的力量,而是國家的宣傳服務,如果民主國家不抵抗,中國會強加他的觀點和宣傳,對新聞和民主形成威脅。
報告中提到許多海外的華語媒體被收購後,過去曾批評北京政府的都「轉向」,例如台灣的《中國時報》2008年被親中的「旺旺集團」收購後,徹底改變編輯路線,而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從不掩飾自己對北京政權的好感,以及改變《中國時報》路線的意願」;此外,蔡衍明2018年曾率團到北京參觀幾家中國媒體,並與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面,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密切。
《自由時報》報導,2014年香港爆發場「雨傘革命」,當時有數萬名支持民主和倡議香港普選的行動者占領香港市中心達3個月,最後被警察暴力驅逐,但《中國時報》沒派出任何記者到香港報導相關事件,而在該報所刊載的文章,反映的是中國國家《新華通訊社》的觀點。
RSF也指出,台灣一直是中國不實資訊的主要操作標的,提到台灣駐大阪外交官蘇啓誠自殺身亡的原因,似乎與北京政府扮演「謠言的肇始者」有關,進行一場「巧妙安排並且極為有效的不實資訊戰」台灣政府雖在事後釐清,謠言是中國的「內容農場」流出後在中國媒體包括《環球時報》與《觀察者網》,以及台灣PTT上大肆流通,而台灣媒體在未經核實下大量轉載這則流言,讓不實資訊不斷擴散。
招待記者、收購外媒,往世界輸出「中國媒體模式」
這樣事情也不只發生在台灣,綜合《德國之聲》和《自由時報》報導,RSF指出,中國追求世界傳媒影響力的計畫,現在在國際上不如「一帶一路」知名,但其企圖心與重要性絲毫不減。
為了影響國外的讀者群,由中共中央統戰部統籌,政策性地推動購買具戰略意義的媒體股份,根據《彭博》2018年4月公布的調查,近十年來中國在歐洲各媒體所投入的資金將近30億歐元,例如收購捷克媒體集團等,還有南非、紐西蘭與英國媒體被收購或與中國進行財務合作後,新聞呈現出現轉折的案例。
中國國營的《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等也都以多種不同的語言在數十到數百個國家放送,輸出「中國媒體模式」,這些中國官方媒體甚至組成「一帶一路新聞聯盟」,共有來自42個的國家的72家媒體加入這個聯盟。
報告中也揭露,北京還招待眾多外國記者前往北京參與「中國式批判思考」訓練,換取對中國有利的報導;商業投資滲透外國媒體如,這些都是為了宣傳黨的理論、方向、原則和政策,以及講「好中國」的故事。
最新發展: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