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伊的「賄賂」:國會通過脫歐協議,我就下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工黨影子內閣脫歐大臣施凱爾(Keir Starmer)在表決後發布推文表示:「首相又遭逢一次屈辱的挫敗,她已經失去對黨、內閣,以及對脫歐的掌控。」
(2019.3.28. 更新:羊正鈺|核稿:楊之瑜)
英國國會在當地時間晚間7時(台北時間28日凌晨3時)就下議院議長貝爾考(John Bercow)選出的8種脫歐選項進行「指示性投票」(indicative vote),包括留在歐盟的關稅同盟與單一市場、舉行第2次公投或撤回里斯本條約第50條停止脫歐、4/12無協議脫歐等,最後8案都被否決了。另外,議員正式確認押後原定周五(3/29)的脫歐日期。
國會進行相關辯論的同時,首相梅伊(Theresa May)則在會議中告訴出席的約300名保守黨議員,只要願意支持脫歐協議,她願意在協議通過後下台,不主導第二階段的脫歐進程,明白指出「支持協議,我就走人」。
「我很清楚國會的氣氛,我知道在脫歐的第二階段,大家渴望新進展,以及新的領導人,而我不會成為阻礙。」梅伊說,「我知道有些人在擔心,如果投票支持脫歐協議,我會以此為授權,在沒有充分辯論的情況下衝向第二階段,我不會這麼做,我聽到了大家的聲音。」梅伊進一步說,「我準備離開這個職位,早於我所預期,為了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做出正確的事。」
不過梅伊並沒具體說明辭職時間,但《BBC》報導,如果梅伊下台,保守黨的黨魁選舉可能會在5月舉行。
而不少議員對於梅伊的撒手鐧嗤之以鼻。保守黨國會議員索布瑞(Anna Soubry)在推特表示:「所以強硬脫歐派將投票支持首相的協議,不是因為這份協議對國家有利,或因為這是正確的事,甚至也不是因為要執行脫歐,而是因為要把首相踢掉。」也有議員表示,梅伊拋出辭職來換取議員支持她的脫歐協議,根本就是「賄賂」。
So hard Brexiteers will vote for the PMs “deal” not because it’s good for our country and the right thing to do - not even because it delivers Brexit but because it gets rid of the PM #Shameful https://t.co/rZxaFCPgHS
— Anna Soubry MP (@Anna_Soubry) March 27, 2019
(以下文章原刊於3月26日)
原標題:30名同黨議員倒戈、內閣3人辭職,梅伊的脫歐主導權遭「褫奪」
英國國會於昨(25) 日深夜,以329(贊成票)比302(反對票)通過跨黨派國會小組提出的修正案,褫奪英國首相梅伊的脫歐控制權,當中還包括30位梅伊的同黨議員倒戈,接下來脫歐進程的主導權將在國會手中,之後國會議員可能會針對無協議脫歐、舉行2次脫歐公投,甚至是留歐等提案進行表決,但這些投票不具強制力,英國政府不一定會遵行。
(中央社)英國國會昨天晚上以329票支持、302票反對通過一項修正案,決定由國會奪下對於脫歐進程的主導權;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的保守黨內閣成員為了投下支持票,有3人宣布請辭。
為了讓英國能在5月22日脫歐,梅伊必須在本週讓國會通過脫歐協議,不過,她昨天下午對國會議員表示,目前她的脫歐協議在國會取得的支持,仍舊不足以讓協議在國會闖關,她將繼續努力推動在本週舉行第3次表決。
她說:「我仍舊認為,正確的道路是讓英國儘早脫離歐盟,這個日期現在已延後至5月22日。但遺憾的是,現階段我並沒有能讓脫歐協議在國會第3次有意義投票中獲得通過的支持票數。我會繼續和國會同僚協商,贏得支持,讓我們能在本週投票,確保脫歐。」
不過,經過辯論環節後,國會於晚間表決修正案,以27票差異,通過由保守黨議員萊特溫(Oliver Letwin)提出的跨黨派提案,脫歐進程的下一步決定權將交到國會手中。
國會將在27日進行一系列「指示性投票」(indicative votes ),找出議員真正想要的脫歐前景,選項可能包括無協議脫歐、舉行2次脫歐公投,甚至撤回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就是留歐。
由於國會兩度否決政府的脫歐協議草案,但又表決排除無協議脫歐,因此目前陷入了僵局。為了化解僵局,指示性投票將讓議員針對某項議題的不同選項進行投票,藉此調查出議員的意見,不過結果並不具法律效力。
《鉅亨網》報導,英國將對「梅伊版協議、英國加入歐盟單一市場、關稅聯盟、無協議脫歐、加拿大式的自由貿易協議、第二次公投,甚至完全廢除英國退歐」等議題進行投票,這些不具約束力的象徵意義投票(indicative votes)將用於查明國會可以通過哪些脫歐協議,不過修正案中沒有列出投票的確切格式及其運作方式,另外由於這些投票沒有約束力,英國政府仍然有可能忽略任何投票的結果。
由於梅伊指示黨員反對這項修正案,為了投下贊成票,商業副部長哈靈頓(Richard Harrington)、外交部副部長柏特(Alistair Burt)、衛生部副部長布萊恩(Steve Brine)等3名閣員辭職,也讓梅伊政府的辭職閣員人數累積來到29人。有30名保守黨議員最後投下贊成票。
雖然梅伊表示,她不見得會依照議員的投票結果去做,但表態支持萊特溫提案的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說,政府最好「認真看待這項程序」,「政府已經失敗,因此下議院必須、我認為也絕對會成功。」
工黨影子內閣脫歐大臣施凱爾(Keir Starmer)在表決後發布推文表示:「首相又遭逢一次屈辱的挫敗,她已經失去對黨、內閣,以及對脫歐的掌控。議會成功反擊,掌握了決定下一步的機會。」
Another humiliating defeat for a Prime Minister who has lost complete control of her party, her Cabinet and of the Brexit process.
— Keir Starmer (@Keir_Starmer) 2019年3月25日
Parliament has fought back - and now has the chance to decide what happens next. https://t.co/pvdt0HbGY8
《BBC》報導,英國政府對於這項修正案獲通過則表示失望,一位發言人稱,「因為政府已明確承諾,接下來的脫歐進程會在取得國會多數支持中進行。」,現在議員「奪權」,等於是開了「危險而不可預測」先例。梅伊則表示,她對這一過程持「懷疑態度」,因為國會投票可能會導致與歐盟無法談判的結果,而且她的政府不一定會遵照國會的表決結果來做。
《上報》報導,英國政府的脫歐事務部稱,雖然現在由國會決定依照修正案制定下一步措施,但政府將考量現實狀況,任何脫歐選項都必須再經交到歐盟進行磋商。
《蘋果日報》報導,英國《太陽報》週日頭版則刊出〈時間到了,梅伊〉社論,指梅伊在黨內和全國都已經已失去支持,應承諾在脫歐後辭職。
梅伊也會見前外相強森等脫歐派議員,據報議員要求她設下離任時間表,她則說如議員投票支持脫歐協議通過,她就辭職,但雙方沒有達成協議。
英國原定3月29日脫歐,歐盟上周同意,如英國國會通過脫歐協議,可押後至5月22日脫歐,否則就要在4月12日前做出決定,包含是否將參與5月23日的歐盟議會選舉,讓脫歐時程的時間壓力稍為消減,歐盟有官員認為,英國無協議硬脫歐的可能性提高,已對此作好準備。
新聞來源:
- 〈脫歐控制權旁落〉英鎊揚升!英國會通過修正案 褫奪梅伊的英脫歐控制權(鉅亨網)
- 英國國會接管脫歐權 梅伊內閣三人寧辭職也要支持(中廣新聞網)
- 英國會奪下脫歐主導權 梅伊內閣3人辭職(中央社)
- 英國脫歐又現變局 國會投票奪取主導權(蘋果日報)
- Brexit: MPs vote to take control of Brexit process for indicative votes(BBC)
- 內外交迫、同僚捅刀 英國下議院329:302表決解除梅伊脫歐主導權(上報)
- 梅伊晤保守黨議員 稱將在下階段脫歐談判前下台(中央社)
- 梅伊:國會通過脫歐協議 我就下台(中央社)
- 脫歐協議若通過 保守黨5月底選舉接替梅伊人選(中央社)
- 英國國會否決8脫歐選項 梅伊承諾協議通過後辭職(蘋果)
核稿編輯:羊正鈺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