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兵制是假議題,是時候發展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綜觀當代軍事發展潮流,過去徵兵所組成龐大黃埔軍,已經在當代戰爭被淘汰,但游擊民兵至今卻仍在戰場扮演重要角色。在國軍全募兵、義務役全面軍事訓練役後,應該要進一步建立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不只是順應當代軍事潮流,更是讓全民務實共同面對國防。
文:賈伯楷(綠黨中執委)
最後一批義務役士兵於2018年12月退役,全面進入四個月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的時代,台灣至今仍處於中國的軍事威脅下,兵役制度是長期爭論的議題,台灣社會一直有強力主張恢復徵兵制的呼聲。
今年3月28日總統蔡英文也完成了「海洋民主之旅」,出訪太平洋友邦,當中最受矚目的行程是訪問美國夏威夷州民防廳(Department of Defense)所屬的急難管理署(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並由夏威夷州國民兵司令兼民防廳長亞瑟・羅根(Arthur Logan)少將陪同,這是重大的外交突破。國民兵(National Guard)為美國各州所擁有的民兵,雖然受到美軍的資助與協助,但除非是戰爭時期或國會同意的緊急情況下,不受美國總統召集指揮。面對中國不排除以武力併吞台灣的基本國策,我們不會在國軍全募兵後,就此停止軍制改革。那麼要再改回原本的徵兵制嗎?美國的國民兵制度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首先,要從兩次波灣戰爭帶動的軍事發展潮流說起。
兩次波灣戰爭帶來的軍事革命
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當時伊拉克擁有約65萬兵力、超過萬輛戰鬥車輛,排名世界第四,如果倒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應該會是慘烈程度與史達林格勒相當的戰役。發生於1942年德國進攻蘇聯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參戰雙方初期共投入46萬兵力,激戰7個月後由整體兵力素質較差的蘇聯,以源源不絕的兵員及裝備補充優勢贏得勝利,整場戰役蘇聯陣亡40萬人、德軍陣亡25萬人。在那個時代,兵員及裝備的數量幾乎決定一切。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果很快揭曉:兩個月後伊拉克潰敗投降,多國聯軍約300人死亡、約千人受傷,伊軍則有超過10萬的傷亡,與二戰時期相比,這是不可思議的傷亡人數。事隔12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雖然伊拉克國力已大不如前,但仍有37萬5千兵力、約5千輛戰鬥車輛。英美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入侵伊拉克,不到三週的時間在4月9日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瓦解海珊政權,在3月19日到4月30日為止,共有139名美軍和33名英軍陣亡(2003 - 2011年伊拉克戰爭英美等國傷亡統計點此參考)。波灣戰爭衝擊了世界各國,也帶來影響深遠的軍事革命。
在兩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龐大的伊拉克軍隊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只要戰場指揮部一遭到敵方遠程精準打擊,部隊便立刻投降瓦解,美軍以極小的代價勝利。美軍也很快發現,伊拉克軍隊往往是粗劣的裝備與簡陋的訓練,原本美軍預期的大軍抵抗與激烈巷戰沒有發生。
役男共同經驗:不相信黃埔軍能打勝仗
義務役曾是許多台灣男性的共同生命經驗,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基層裝備嚴重缺乏,應該用於戰訓本務的時間精力被大量雜務淹沒。必須靠著不斷偽造文書、同一個裝備被當成不同好幾個裝備接受檢查、短缺的零件以保麗龍勞作通過高裝檢,演習用同一套劇本事前重複演練,營造出精實有戰力的假象。軍中的造假文化及表面功夫雖然在出社會後相當受用,但也讓人民很難相信國軍能打勝仗。
過去為了反攻復國,保留了異常龐大的陸軍編制,但完全沒有充足的後勤能力供應龐大軍隊的裝備需求,更沒有能力精實得訓練所有士兵。無力負擔龐大部隊所需軍士官的人事費用,也讓許多應屬於軍士官的業務實際上由義務役士兵承擔。積重難返、欺下瞞上、追求表面的黃埔軍醬缸文化,使部隊陷入留不住人的惡性循環。
不能否認軍中仍有許多紮實戮力奉公的份子,相同問題海空軍也比陸軍少得多。但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主張恢復徵兵制。
「徵兵 = 廉價」是幻覺,絕不能走徵兵回頭路
兩次波斯灣戰爭帶來的啟示,就是證明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到極致的大規模工業化正規軍,在面對講求精準火力打擊的資訊時代科技化部隊,已經不堪一擊。當指揮系統及通訊遭到精準打擊,大軍便群龍無首鳥獸四散,這已是當代戰爭的常態,如同史達林格勒那般慘烈的大軍交戰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貿然恢復徵兵制,把時鐘撥回二戰,大家覺得國軍的狀況會比較接近高度科技化、專業化、所向披靡的英美聯軍?還是雖然規模龐大,但裝備粗劣、訓練簡陋、兵敗如山倒的伊拉克陸軍?
在冷兵器為主的農業社會,難以大規模生產精良兵器,武器又十分依賴個人的戰鬥技巧,需要長時間訓練刀弓馬術,當時的職業軍人往往還會自成一個社會階級。慢慢進入火器與工業時代後,大規模生產一定品質的兵器成為可能,熟練槍枝需要的時間也更短,讓大部份的人能透過短期、整齊劃一的訓練成為合格的士兵。現在是高科技的資訊時代,技術進步反而墊高了士兵適應當代資訊化戰爭的門檻,各種五花八門科技軍備例如電子GPS、通訊設備、夜視鏡、瞄準鏡、射擊眼鏡、抗彈板、戰術背心與手套、防毒面具、抗紅外線迷彩服、手套、水袋、肘膝護具等等已經是現在美軍的基本裝備,都增加了學習熟練所需的時間及購置成本。在今日,對一位合格正規士兵的要求比過去高出許多,裝備價格更是如此,不能再如同過去只靠S腰帶和萬年水壺解決一切。
美軍許多士兵具備不同環境的小單位作戰能力,如果要在徵兵制下維持支持龐大且合格的資訊時代軍隊,過長役期不但影響社會生產力,對合格士兵越來越高的要求,勢必會與講求人人公平中獎的徵兵制發生越來越多的矛盾。徵兵看似省下士兵的人事費用,訓練過程持續大量耗損的精密裝備,以及所需的龐大軍士官人力,反而讓國防開支異常膨脹。若為了控制成本而縮減部隊編制、使用劣質裝備,馬上就會入伍大塞車、虛耗年輕人的光陰,也不用期待其戰力。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