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徵兵制是假議題,是時候發展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

徵兵制是假議題,是時候發展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綜觀當代軍事發展潮流,過去徵兵所組成龐大黃埔軍,已經在當代戰爭被淘汰,但游擊民兵至今卻仍在戰場扮演重要角色。在國軍全募兵、義務役全面軍事訓練役後,應該要進一步建立以民兵為骨幹的全民武裝,不只是順應當代軍事潮流,更是讓全民務實共同面對國防。

文:賈伯楷(綠黨中執委)

最後一批義務役士兵於2018年12月退役,全面進入四個月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的時代,台灣至今仍處於中國的軍事威脅下,兵役制度是長期爭論的議題,台灣社會一直有強力主張恢復徵兵制的呼聲。

今年3月28日總統蔡英文也完成了「海洋民主之旅」,出訪太平洋友邦,當中最受矚目的行程是訪問美國夏威夷州民防廳(Department of Defense)所屬的急難管理署(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並由夏威夷州國民兵司令兼民防廳長亞瑟・羅根(Arthur Logan)少將陪同,這是重大的外交突破。國民兵(National Guard)為美國各州所擁有的民兵,雖然受到美軍的資助與協助,但除非是戰爭時期或國會同意的緊急情況下,不受美國總統召集指揮。面對中國不排除以武力併吞台灣的基本國策,我們不會在國軍全募兵後,就此停止軍制改革。那麼要再改回原本的徵兵制嗎?美國的國民兵制度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首先,要從兩次波灣戰爭帶動的軍事發展潮流說起。

兩次波灣戰爭帶來的軍事革命

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當時伊拉克擁有約65萬兵力、超過萬輛戰鬥車輛,排名世界第四,如果倒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空,應該會是慘烈程度與史達林格勒相當的戰役。發生於1942年德國進攻蘇聯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參戰雙方初期共投入46萬兵力,激戰7個月後由整體兵力素質較差的蘇聯,以源源不絕的兵員及裝備補充優勢贏得勝利,整場戰役蘇聯陣亡40萬人、德軍陣亡25萬人。在那個時代,兵員及裝備的數量幾乎決定一切。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果很快揭曉:兩個月後伊拉克潰敗投降,多國聯軍約300人死亡、約千人受傷,伊軍則有超過10萬的傷亡,與二戰時期相比,這是不可思議的傷亡人數。事隔12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雖然伊拉克國力已大不如前,但仍有37萬5千兵力、約5千輛戰鬥車輛。英美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入侵伊拉克,不到三週的時間在4月9日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瓦解海珊政權,在3月19日到4月30日為止,共有139名美軍和33名英軍陣亡(2003 - 2011年伊拉克戰爭英美等國傷亡統計點此參考)。波灣戰爭衝擊了世界各國,也帶來影響深遠的軍事革命。

在兩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龐大的伊拉克軍隊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只要戰場指揮部一遭到敵方遠程精準打擊,部隊便立刻投降瓦解,美軍以極小的代價勝利。美軍也很快發現,伊拉克軍隊往往是粗劣的裝備與簡陋的訓練,原本美軍預期的大軍抵抗與激烈巷戰沒有發生。

1280px-UStanks_baghdad_2003
Photo Credit: Technical Sergeant John L. Houghton, Jr.,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兩次波灣戰爭美軍以機動攻勢與遠程精準打擊,在很短的時間內瓦解龐大但粗劣的伊拉克部隊,第二次波灣戰爭美軍更是在不到三週的時間佔領首都巴格達,帶來影響深遠的軍事革命。若我們直接恢復徵兵制,大家認為徵兵制下的國軍會比較接近美軍?還是伊拉克陸軍?

役男共同經驗:不相信黃埔軍能打勝仗

義務役曾是許多台灣男性的共同生命經驗,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基層裝備嚴重缺乏,應該用於戰訓本務的時間精力被大量雜務淹沒。必須靠著不斷偽造文書、同一個裝備被當成不同好幾個裝備接受檢查、短缺的零件以保麗龍勞作通過高裝檢,演習用同一套劇本事前重複演練,營造出精實有戰力的假象。軍中的造假文化及表面功夫雖然在出社會後相當受用,但也讓人民很難相信國軍能打勝仗。

過去為了反攻復國,保留了異常龐大的陸軍編制,但完全沒有充足的後勤能力供應龐大軍隊的裝備需求,更沒有能力精實得訓練所有士兵。無力負擔龐大部隊所需軍士官的人事費用,也讓許多應屬於軍士官的業務實際上由義務役士兵承擔。積重難返、欺下瞞上、追求表面的黃埔軍醬缸文化,使部隊陷入留不住人的惡性循環。

不能否認軍中仍有許多紮實戮力奉公的份子,相同問題海空軍也比陸軍少得多。但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主張恢復徵兵制。

「徵兵 = 廉價」是幻覺,絕不能走徵兵回頭路

兩次波斯灣戰爭帶來的啟示,就是證明了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到極致的大規模工業化正規軍,在面對講求精準火力打擊的資訊時代科技化部隊,已經不堪一擊。當指揮系統及通訊遭到精準打擊,大軍便群龍無首鳥獸四散,這已是當代戰爭的常態,如同史達林格勒那般慘烈的大軍交戰已經一去不復返。如果貿然恢復徵兵制,把時鐘撥回二戰,大家覺得國軍的狀況會比較接近高度科技化、專業化、所向披靡的英美聯軍?還是雖然規模龐大,但裝備粗劣、訓練簡陋、兵敗如山倒的伊拉克陸軍?

在冷兵器為主的農業社會,難以大規模生產精良兵器,武器又十分依賴個人的戰鬥技巧,需要長時間訓練刀弓馬術,當時的職業軍人往往還會自成一個社會階級。慢慢進入火器與工業時代後,大規模生產一定品質的兵器成為可能,熟練槍枝需要的時間也更短,讓大部份的人能透過短期、整齊劃一的訓練成為合格的士兵。現在是高科技的資訊時代,技術進步反而墊高了士兵適應當代資訊化戰爭的門檻,各種五花八門科技軍備例如電子GPS、通訊設備、夜視鏡、瞄準鏡、射擊眼鏡、抗彈板、戰術背心與手套、防毒面具、抗紅外線迷彩服、手套、水袋、肘膝護具等等已經是現在美軍的基本裝備,都增加了學習熟練所需的時間及購置成本。在今日,對一位合格正規士兵的要求比過去高出許多,裝備價格更是如此,不能再如同過去只靠S腰帶和萬年水壺解決一切。

美軍許多士兵具備不同環境的小單位作戰能力,如果要在徵兵制下維持支持龐大且合格的資訊時代軍隊,過長役期不但影響社會生產力,對合格士兵越來越高的要求,勢必會與講求人人公平中獎的徵兵制發生越來越多的矛盾。徵兵看似省下士兵的人事費用,訓練過程持續大量耗損的精密裝備,以及所需的龐大軍士官人力,反而讓國防開支異常膨脹。若為了控制成本而縮減部隊編制、使用劣質裝備,馬上就會入伍大塞車、虛耗年輕人的光陰,也不用期待其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