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聯合辦公」能轉型成功,還是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

中國式「聯合辦公」能轉型成功,還是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
Photo Credit: 百度百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標榜著「共享」的辦公空間,是業者為了這門生意透過仲介、價格競爭等手段特地取得而來,不是所謂的閒置資源,取得成本也高,以「節流」為本的利潤也相應的遭受壓縮,但若共享辦公平台能幫助租戶「開源」,那麼其吸引力與價值衡量就是另一回事了。

經筆者整理並加諸部分個人觀點後,大致可區分為以下四種轉型類型:社區經濟、行業細分化、回歸共享本質、從節流到開源。

共享空間能不能留住客人,「生態圈」是關鍵

首先,「社區經濟」是近年來中國住宅房地產公司相當流行的概念,無論萬科、綠地、碧桂園、保利等大型房地產集團,都有專門運營社區經濟的子公司或子品牌,簡單來說,就是掌握社區與用戶間頻繁接觸的便利性優勢,提供更多元的配套服務,形成自給自足封閉體系,試圖捍衛最後一哩,避免外部的互聯網公司對其用戶進行攻城掠地,例如由住宅房地產公司為社區住戶提供裝潢、水電維修、光纖安裝、外賣送餐、快遞取件等服務。

而應用在共享辦公領域,筆者則聽過業者推出代叫桶裝水、代送影印紙、代送快遞、代買文具等服務,高級一點的則有提供法律諮詢、人才招聘、承辦員工活動等較專業的內容,並從中賺取服務費。財力再雄厚一點品牌的則是設置自營的健身房、餐廳、咖啡廳、商務旅店等周邊服務,創造所謂的「生態圈」,說白了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行業化細分」則是針對不同的行業提供更具行業特性的周邊服務或設備,例如專門針對電商公司推出的共享辦公空間,不但有最基本電腦、影印機和會議室,更提供共享的攝影棚、駐點攝影師和各種專業的修圖軟體。針對藝術工作者的共享工作室,不但提供各種筆刷、顏料、畫布,甚至3D印表機等創作工具,更提供共享畫廊與展示間,幫助藝術家及其作品能提升知名度。針對出版業推出的共享書房,內部則設有圖書館和安靜的寫作空間,更定期邀請出版社、知名作家、電影動畫製作人、經紀公司…等進行交流,協助這些準作家們更快、更有機會成名,並將其作品產生商業價值。

文章首圖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為何「共享」會失敗?因為那些都不是閒置資源

現代化共享經濟的本質,在於將某個領域中的閒置資源,經過更好的分配達成有效利用的目的,而有了網際網路的助力,則能夠更理想的實踐這一點。但如同中國的共享單車,這些標榜著「共享」的辦公空間卻是業者為了這門生意透過仲介、價格競爭…等手段特地取得而來的,本就不是所謂的閒置資源,自然取得的成本不低,利潤也相應的遭受壓縮。

但其實筆者所接觸的業者中,確實有人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辦公的商業想法,也積極地朝這個方面轉型。試想,若你是一名自由工作者或需頻繁出差外勤的人士,無論在任何地方、隨時隨地,你都能打開手機裡的APP尋找離你最近的諸如:離峰時段的餐廳座位、還未開門營業的夜店、出門上班租房客的房間、甚至是沒有課堂的大學教室等,且這些地方會為你準備好電腦、印表機、穩定的網路或果汁咖啡,並且以極低廉的價格供你使用辦公,是否會比依然固定在某處的辦公空間更為靈活有彈性?沒錯,這樣的景象或許在這2至3年內就有可能實現,問題只在於誰先踏出這第一步?

最後,相信大部分人創立公司的目的仍在於營利,第一代的共享辦公更多的是讓剛創業起步的業者省去裝修、添購設備的時間與經費,更便利、快速的「拎包入駐」,雖然租金上未必真的比較低,但在「節流」的部分還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然而經營公司並不是光靠節流就能實現營利的,若共享辦公平台能幫助租戶「開源」,那麼其吸引力與價值衡量就是另一回事了。筆者就曾聽過業者提出共享辦公用戶可在平台上「接單」的功能,類似辦公版的Uber,例如:設計商標、翻譯文件、商業諮詢等商業機會的媒合,只要是平台的用戶,人人都可以派工,也可以接單,甚至可經營自己公司的專頁,描述公司提供的服務與優勢,而共享辦公業者則在其中扮演中介與仲裁的角色,並收取一定程度的服務費。

試想,如果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老闆,僅需支付差不多的租金,一旦入駐該共享辦公後,不需主動開發,就能有源源不絕的訂單,這樣的產品誰能不動心?而這也就是所謂「從節流到開源」的基本雛形。

共享單車退燒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知名財經作者吳曉波曾在其作品「激蕩十年」中談到:

「中國的市場經濟環境資源配置模式十分極致,它既足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聚合能量,拉動經濟的復甦,對任何一個產業造成戰略性的調整,但於此同時也造成了資源錯配和浪費。它非常容易形成GDP意義上的勝利,然後又會在下一輪週期調整中發生失控

中國政府在2015年為共享辦公開了一扇門,就算沒有投入極大力度的資源扶持,但仍足以讓市場在兩三年間如蝗蟲過境般的湧入了300家以上的業者,快速的將產業週期從成長期推向飽和甚至衰退期,震盪、洗牌、重組是在所難免的,此時,唯有創新和變革,才能重新激起第二波的產業生命週期。

中國共享辦公已死?或說如何才能重生?才是目前業內玩家們最需正視的課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