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上):即位後巡幸東京,首度看到難忘的大海與富士山

《明治天皇》(上):即位後巡幸東京,首度看到難忘的大海與富士山
Photo Credit:内田九一@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治」二字出自古代中國經典《易經》中的一段:「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新年號公布的前一天,天皇親自來到內侍所,從學者建議的年號候補中以抽籤選定。天皇當時多半沒想到自己同時也抽出了一個後世對他的稱呼。

文: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

一八六八年十月十二日,舉行了明治天皇的即位大典。儀式原定於去年十二月舉行,但因國內情勢不穩,不適合舉行盛大的儀式,也沒有時間做足準備,因而決定延後。由於眼前有其他更要緊的國務,政府直到一八六八年六月才開始研擬典禮的細節。岩倉具視命令現任神祇官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一八二四—一八八五)查閱過去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岩倉相當確信至今為止所謂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因此更應趁著維新改革之際修改禮儀規範,從而為後世的即位典禮樹立榜樣。

到了八月,龜井茲監和福羽美靜(一八三一—一九○七)接到正式命令,為即位典禮制定一套新的流程。這時福羽提出了一個顯然不符合古老傳統的建議:他提到昔日德川齊昭曾送給孝明天皇一個地球儀,希望藉機讓天皇認清世界大局,激發他向海外宣揚國威的雄心壯志。福羽表示如果把地球儀作為即位典禮的焦點,必能喚醒在場百官的崇高志向,加深其見識,同時讓大眾對典禮留下莊嚴的印象。他還提議典禮上的祝禱詞應當體現萬民的祝賀之情。而這也正是岩倉所期望的——即廣納一般國民進入迄今專屬於高級公家的儀式體系。

儀式舉辦的時間自然先諮詢過陰陽師。根據他們的判斷,典禮應在十月十二日的早上八點舉行。被指派擔任儀式上不同職務的官員們根據自己對日本古籍的理解就現行規範提出了種種變更,宮廷則提前派人前往主要神社祭拜,祈禱典禮當天無風無雨;使者也被派往神武天皇、天智天皇和前三代天皇的陵前報告即位典禮將於近日舉行。

典禮經過精心安排,參加者的每個動作都按照計畫進行。當天一早天皇就穿上束帶裝,這種裝束與神道的神官所做的打扮很相似,意味著日本將拋棄中世以來唐制禮服的傳統。十點左右,天皇從清涼殿出發,穿過長橋來到儀式的舉辦場所紫宸殿。先由兩名女官在前面引路,接著另兩名女官各自捧著神劍與勾玉。天皇身後跟著一名官員捧著放有笏的盒子,另一人則負責托著束帶的下襬。天皇抵達宮殿後從後方進入帷幕內就座,這時眾人都還看不見他。兩名女官將神劍和勾玉置於天皇左邊的桌子上,然後退下。一名官員向天皇奉上了笏。接下來隨著一聲鑼響,兩名女官拉起簾幕,天皇於是現身在眾人面前。群臣在衛官一聲令下隨即伏跪在地,一名官員向天皇獻上御幣,再由神祇官的長官上前接下。儀式結束後又是一聲致敬,全體再次鞠躬。接著宣命使冷泉為理走到指定的位置,手持宣命,大聲宣告新天皇繼位,並祝福天皇福壽綿長、國家繁榮。

宣讀完畢後,一名樂師唱起古老的歌謠:

無數黃沙子
綿延遍海涯
祝君千萬壽
為數亦如沙

歌曲結束後,隨著伏原宣足的口令,全體再次鞠躬。熾仁親王跪行至天皇御前,報告即位大禮已經結束。隨著一聲鑼響,女官將簾子放下,天皇再次從眾人的視線中消失並退出宮殿。議定和參與來到小御所向天皇祝賀典禮圓滿成功。其他列席的官員在聽到退堂的鼓聲後各自散去,典禮正式於正午時分結束。這時雨停了,天空突然放晴,所有人把這看成一種吉兆感到相當高興。官吏們被允許放假一天,民眾也都放下手邊工作一同慶祝。

為了更加鞏固天皇與國民之間的關係,天皇的生日在這時被定為國家節日,即天長節。把天皇誕辰定為節日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七七五年,但這種習慣早已中斷許久。而選擇在此時復興這一慣例,無疑是另一個希望回歸古老傳統的例子。

十月二十三日,政府宣布年號由慶應改為明治,同時今後將改採一任天皇只用一個年號的「一世一元制」。「明治」二字出自古代中國經典《易經》中的一段:「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新年號公布的前一天,天皇親自來到內侍所,從學者建議的年號候補中以抽籤選定。天皇當時多半沒想到自己同時也抽出了一個後世對他的稱呼。至今為止日本天皇幾乎都像明治的父親和祖父那樣,會以住處或者死後的諡號作為名稱。「明治」意為「開明的統治」,這個稱號確實完整體現了他的治世;他的父親和祖父所使用的稱號儘管帶有吉祥之意,卻與他們的時代不太相符。

即位典禮一結束,這位年輕君主下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訪問東京。這次行幸早在九月就發出公告,同時宣示天皇認為「海內一家東西同視」,因此將重新命名江戶為「東京」,意即東之都。該次行幸的官方理由則是因為自今春以來,東部的民眾長期飽受戰火煎熬,天皇一直都希望能親自慰問當地百姓。這次出訪在岩倉具視看來非常重要,他堅持行幸的日期應在即位典禮的隔天正式公布。十月十二日,岩倉提交一份名單,針對誰將陪同天皇訪問東京、誰將在天皇行幸期間留在京都處理政事和保衛都城都做了安排。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此事操之過急,畢竟朝彥親王的陰謀曝光和前幕府艦隊的脫逃都證明東部地區尚未徹底平定。然而作為最初提出遷都東京的提案者,江藤新平(一八三四-一八七四)強力主張天皇必須立即訪問東都。他說,東部人民長期慣於接受幕府的恩惠,對於天皇慈愛的恩澤仍相當陌生。隨著幕府垮臺,這些民眾就好像失去了主人一樣,不知該心向於誰。如果因為擔心叛軍的艦隊而推遲行幸東京,新政府不僅會失去國內外的信譽,甚至可能因為錯過這次博取民心的難得機會招致不測之禍。江藤的能言善道再加上岩倉的政治才幹,使得許多人都傾向將行幸的日子訂在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