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治」二字出自古代中國經典《易經》中的一段:「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新年號公布的前一天,天皇親自來到內侍所,從學者建議的年號候補中以抽籤選定。天皇當時多半沒想到自己同時也抽出了一個後世對他的稱呼。
文: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
一八六八年十月十二日,舉行了明治天皇的即位大典。儀式原定於去年十二月舉行,但因國內情勢不穩,不適合舉行盛大的儀式,也沒有時間做足準備,因而決定延後。由於眼前有其他更要緊的國務,政府直到一八六八年六月才開始研擬典禮的細節。岩倉具視命令現任神祇官官員的前大名龜井茲監(一八二四—一八八五)查閱過去文獻,裁定「皇國神裔繼承」的規範。岩倉相當確信至今為止所謂的傳統禮儀其實大多都是照搬中國的模式,因此更應趁著維新改革之際修改禮儀規範,從而為後世的即位典禮樹立榜樣。
到了八月,龜井茲監和福羽美靜(一八三一—一九○七)接到正式命令,為即位典禮制定一套新的流程。這時福羽提出了一個顯然不符合古老傳統的建議:他提到昔日德川齊昭曾送給孝明天皇一個地球儀,希望藉機讓天皇認清世界大局,激發他向海外宣揚國威的雄心壯志。福羽表示如果把地球儀作為即位典禮的焦點,必能喚醒在場百官的崇高志向,加深其見識,同時讓大眾對典禮留下莊嚴的印象。他還提議典禮上的祝禱詞應當體現萬民的祝賀之情。而這也正是岩倉所期望的——即廣納一般國民進入迄今專屬於高級公家的儀式體系。
儀式舉辦的時間自然先諮詢過陰陽師。根據他們的判斷,典禮應在十月十二日的早上八點舉行。被指派擔任儀式上不同職務的官員們根據自己對日本古籍的理解就現行規範提出了種種變更,宮廷則提前派人前往主要神社祭拜,祈禱典禮當天無風無雨;使者也被派往神武天皇、天智天皇和前三代天皇的陵前報告即位典禮將於近日舉行。
典禮經過精心安排,參加者的每個動作都按照計畫進行。當天一早天皇就穿上束帶裝,這種裝束與神道的神官所做的打扮很相似,意味著日本將拋棄中世以來唐制禮服的傳統。十點左右,天皇從清涼殿出發,穿過長橋來到儀式的舉辦場所紫宸殿。先由兩名女官在前面引路,接著另兩名女官各自捧著神劍與勾玉。天皇身後跟著一名官員捧著放有笏的盒子,另一人則負責托著束帶的下襬。天皇抵達宮殿後從後方進入帷幕內就座,這時眾人都還看不見他。兩名女官將神劍和勾玉置於天皇左邊的桌子上,然後退下。一名官員向天皇奉上了笏。接下來隨著一聲鑼響,兩名女官拉起簾幕,天皇於是現身在眾人面前。群臣在衛官一聲令下隨即伏跪在地,一名官員向天皇獻上御幣,再由神祇官的長官上前接下。儀式結束後又是一聲致敬,全體再次鞠躬。接著宣命使冷泉為理走到指定的位置,手持宣命,大聲宣告新天皇繼位,並祝福天皇福壽綿長、國家繁榮。
宣讀完畢後,一名樂師唱起古老的歌謠:
無數黃沙子
綿延遍海涯
祝君千萬壽
為數亦如沙
歌曲結束後,隨著伏原宣足的口令,全體再次鞠躬。熾仁親王跪行至天皇御前,報告即位大禮已經結束。隨著一聲鑼響,女官將簾子放下,天皇再次從眾人的視線中消失並退出宮殿。議定和參與來到小御所向天皇祝賀典禮圓滿成功。其他列席的官員在聽到退堂的鼓聲後各自散去,典禮正式於正午時分結束。這時雨停了,天空突然放晴,所有人把這看成一種吉兆感到相當高興。官吏們被允許放假一天,民眾也都放下手邊工作一同慶祝。
為了更加鞏固天皇與國民之間的關係,天皇的生日在這時被定為國家節日,即天長節。把天皇誕辰定為節日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七七五年,但這種習慣早已中斷許久。而選擇在此時復興這一慣例,無疑是另一個希望回歸古老傳統的例子。
十月二十三日,政府宣布年號由慶應改為明治,同時今後將改採一任天皇只用一個年號的「一世一元制」。「明治」二字出自古代中國經典《易經》中的一段:「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新年號公布的前一天,天皇親自來到內侍所,從學者建議的年號候補中以抽籤選定。天皇當時多半沒想到自己同時也抽出了一個後世對他的稱呼。至今為止日本天皇幾乎都像明治的父親和祖父那樣,會以住處或者死後的諡號作為名稱。「明治」意為「開明的統治」,這個稱號確實完整體現了他的治世;他的父親和祖父所使用的稱號儘管帶有吉祥之意,卻與他們的時代不太相符。
即位典禮一結束,這位年輕君主下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訪問東京。這次行幸早在九月就發出公告,同時宣示天皇認為「海內一家東西同視」,因此將重新命名江戶為「東京」,意即東之都。該次行幸的官方理由則是因為自今春以來,東部的民眾長期飽受戰火煎熬,天皇一直都希望能親自慰問當地百姓。這次出訪在岩倉具視看來非常重要,他堅持行幸的日期應在即位典禮的隔天正式公布。十月十二日,岩倉提交一份名單,針對誰將陪同天皇訪問東京、誰將在天皇行幸期間留在京都處理政事和保衛都城都做了安排。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此事操之過急,畢竟朝彥親王的陰謀曝光和前幕府艦隊的脫逃都證明東部地區尚未徹底平定。然而作為最初提出遷都東京的提案者,江藤新平(一八三四-一八七四)強力主張天皇必須立即訪問東都。他說,東部人民長期慣於接受幕府的恩惠,對於天皇慈愛的恩澤仍相當陌生。隨著幕府垮臺,這些民眾就好像失去了主人一樣,不知該心向於誰。如果因為擔心叛軍的艦隊而推遲行幸東京,新政府不僅會失去國內外的信譽,甚至可能因為錯過這次博取民心的難得機會招致不測之禍。江藤的能言善道再加上岩倉的政治才幹,使得許多人都傾向將行幸的日子訂在最近。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