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希事件過了10年,關於「影像性暴力」我們學懂了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冠希案已過十年,但我們從來都沒有承認當初的過錯,更遑論彌補錯失了。
文︰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義工吳軒軒
2008年,陳冠希將電腦送到某電腦維修店鋪進行修理,期間一名職員在他的電腦發現他與其他女明星拍下的私密影像,並私下將之複製。其後陳冠希及鍾欣潼(阿嬌)的性愛照片被放上互聯網,上傳者陸續發放涉及其他女明星的性愛照片。這些照片被上傳至多個大型討論區,網友還不斷下載、複製甚至修改圖片並上傳至更多的論壇,這些行為均未獲得當事人同意,包括陳冠希及影像中的女明星。
陳冠希案發生的時候我只有11歲,對於當時媒體的報導及敘述手法,心裡盡是困惑和費解。身為阿嬌的支持者,看見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卻要在鏡頭面前含淚道歉,以及承受著工作上的各種「封殺」,實在有感莫名其妙。但我很清楚沒有人會把一個11歲追星族小女孩的話當成一回事,所以我保持沉默,只是默默地聽著社會對阿嬌的惡意批評:「她根本就是年輕人的壞榜樣,教壞小孩」、「真是個笨女人,竟然給人拍這樣的照片」,最「經典」的是:「她竟然膽敢發生性關係?!」
成年後的我開始了解,原來當時社會瀰漫著的是責怪受害者(victim-blaming)的氛圍。
事件被簡化為陳冠希與無數女明星關係千絲萬縷的一宗「醜聞」,而陳也被標籤為與無數女明星發生性關係的花花公子。事件的結局就是涉事電腦技術員以「涉嫌不誠實取用電腦」一罪被判入獄僅僅八個月。但是,當時的社會輿論有關心過涉事女明星所承受的傷害嗎?有人意識到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窺視從網路下載的裸照是有違道德的嗎?這個社會有反省何謂「徵求同意」(consent)嗎?我們有意識到事件的性暴力本質嗎?
在過去幾年接觸到反性暴力教育後,我越來越深信,未經當事人的同意下獲取、發佈和下載他們的私密影像不僅僅是不當行為,更足以摧毀當事人的一生。有鑒這種行為日益嚴重,有外國學者定義它們為「影像性暴力」(image-based sexual abuse)。[1]
未經同意發佈的私密影像
「影像性暴力」的概念處於一個「連續體」,涵蓋著不同形式的行為。在陳冠希案中,相關的影像性暴力是竊取及未經同意下發佈私密影像。其他行為包括:偷拍裙底、「復仇色情」(revenge porn,即分手後發佈對方的私密影像以威脅對方)、「性勒索」(sextortion,即以私密影像逼迫對方發生性行為)、以私密影像勒索金錢、以影像方式紀錄強姦或其他非法性暴力行為、「移花接木」(即將某人的臉部移至色情照片)。
在陳冠希事件中,多方公眾涉及「未經同意下發佈私密影像」——這也是本文聚焦討論的主題。影像性暴力針對的是未經同意下拍攝或發佈私密影像,所以亦涵蓋經當事人同意下拍攝、但未經同意下發佈的私密影像(陳冠希案涉及的影像性質亦如同)。
你或會問,為甚麼「影像性暴力」的定義如此廣泛?鑒於科技日新月異,不幸地,肇事者能夠以更具「創意」的方式施以影像性暴力:Snapchat及Instagram即時動態的普及[2]、安裝在球鞋縫隙的針孔攝影機[3]、攝影筆[4]、駭客入侵雲端服務[5]等。我們雖然不能準確地預測影像性暴力的新型態,但我們絕對可以認清這些行為的共通點:利用私密影像羞辱及摧毀他人的生活。
涉及公眾人物的影像性暴力
陳冠希案和2014年涉及好萊塢明星的「雲端駭客案」[6]都牽連到公眾人物。兩案中透過非法手段獲取並發佈明星私密影像的人主要是為了從中獲利,或者是為了自娛而羞辱名人。他們的行為理應刑事化,但公眾的反應同樣令人失望。
我把這心態稱之為「旁觀者的冷漠」:兩案中的當事人皆是公眾人物,這令網友自覺有權(entitled)下載並瀏覽的這些私密影像,用以滿足偷窺慾和好奇心。本文不會討論觀看這些影像的合法性,我反而希望以道德的角度探究,為何網友清楚知道這些影像都是沒有得到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獲取並發佈,仍然選擇繼續這樣做。知名影星Jennifer Lawrence——「雲端駭客案」的當事人之一——於雜誌訪問中說道[7]:
那些看過我私密影像的人,你的所作所為是在延續一個性侵犯的行為。你應當為此感到無地自容。甚至有我認識和愛的人和我說:『對啊,我有看過那些照片。』我不想發狂,但同時我在想,我沒有跟你說你可以看我的裸體。
(Anybody who looked at those pictures, you’re perpetuating a sexual offense. You should cower with shame. Even people who I know and love say, ‘Oh, yeah, I looked at the pictures.’ I don’t want to get mad, but at the same time I’m thinking, I didn’t tell you that you could look at my naked body)
我們擁有是否、以什麼程度去展示自己的身體的自由,而那自由包括:對誰人和在什麼情況下展示自己身體。例如,當一名演員自願地參與一齣含有裸露場面的電影,他們所同意的是在一個受控並令其感到舒服的情況下展示自己身體。但一個演員曾拍攝裸露鏡頭,不代表他默許公眾可以肆意下載並瀏覽該演員沒有同意發佈的私密影像。
「同意」並不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心態或情感,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個別決定。儘管你永遠不會碰上這些公眾人物,我們也應該尊重那些決定。名人工作或多或少也包括推銷自己的形象和身體,你或會覺得觀看他們的私密影像是沒錯的——因為明星被品頭論足已是慣常——但真相是,這種慣常不會減輕「影像性暴力」對公眾人物的影響,因為沒有人會「習慣」被暴力所侵犯,而暴力所帶來的損害永遠跟隨著當事人。
我們都是共犯
阿嬌表示她在淫照事件後考慮過輕生[9],亦幾乎退出娛樂圈。沒有人會「習慣」被暴力所侵犯,暴力所帶來的損害永遠跟隨著當事人。當有人因性暴力而受到傷害,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為性暴力辯解。
除此以外,我對公眾(包括媒體和狗仔隊)把這些「影像性暴力」事件當成一種娛樂大眾的材料而感到沮喪。社會大眾對阿嬌和陳冠希案中的當事人沒有展現過同理心[8]。阿嬌在TVB節目《志雲飯局》含著眼淚接受訪問,得到的是215件向廣管局的投訴。[10]娛樂記者每天寫滿最難聽的新聞頭條,但我們依然如電視連續劇般每天追看。她作為「對年輕人的好榜樣」的形象早已幻滅(雖然為什麼在雙方同意下發生性行為是一個「壞榜樣」,我至今也想不通)。
陳冠希案已過十年,但我們從來都沒有承認當初的過錯,更遑論彌補錯失了。「把自己的快樂建築於別人的痛苦身上」繼續是大眾普遍的心態。
所以我希望你我能夠在此坦白:我是陳冠希案的共犯,我做得不夠,亦表現得既殘忍又無知。我衷心對案中各個受害者道歉。
註︰
- Clare McGlynn & Erika Rackley (2017)
- For better or worse, Snapchat changed sexting forever (Mashable)
- Hidden upskirt fetish shoe cameras banned as Japanese police crack down on peeping Toms (Mirror)
- London high school teacher's acquittal stuns female student secretly filmed (The London Free Press)
- Naked celebrity hack: security experts focus on iCloud backup theory (The Guardian)
- 於2014年8月31日,約500張私密影像被上傳至社交網站4chan,牽涉了約100名好萊塢名人。這些影像都是透過Apple 的雲端服務「iCloud」和「網路釣魚」騙局(phishing)所獲取的。這些影像後來在網路被廣泛發佈,當中有不少名人確認了影像的真偽。
- Cover Exclusive: Jennifer Lawrence Calls Photo Hacking a “Sex Crime” (Vanity Fair)
- Photo scandal hurts Gillian Chung's public image: surve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阿娇遭嫌弃个矮 独家谈艳照:曾想自杀(新浪娛樂)
- 新聞播《飯局》片段收投訴(星島日報)
參考文獻:
- Samantha Bates, ‘Revenge Porn and Mental Healt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Revenge Porn on Female Survivors’ (2017) 12 Feminist Criminology 22-42.
- Clare McGlynn & Erika Rackley, ‘Image-Based Sexual Abuse’ (2017) 37(3)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534-561.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黎家樂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