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2.1人到目前不到1.1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

文:鄭雁馨、許宸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低生育率這個已經在台灣發生多年且持續探底的人口問題,在近日因為一個來自World Population Review所發布的一則報告,指出台灣生育率在全球兩百國敬陪末座,又引發台灣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本文就這個多年來不斷被討論,卻經常缺乏實證資料與充斥各種迷思的社會議題提出一些分析與討論。

迷思一:時期總生育率=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

一般媒體在討論低生育率時,經常使用的人口指標是「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且認為其代表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但實際的人口計量操作上,它是由某年15-49歲女性的年齡別生育率所加總而成,背後包含 35 個不同出生世代女性的生育率,例如2000年的總生育率就由1951-1985年次女性在各年齡的生育率所組成。

該指標合成35個出生世代的生育行為來加總,背後假定了所有女性一生若經歷這樣的年齡別生育率,就會得到當年的生育率。但是這只適用生育行為在每個年齡沒有逐年大幅延遲或下降的狀況。當社會變動迅速,女性越來越晚婚,第一胎也越生越晚,這指標就失去準確性。當然,比起嚴格定義的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時期總生育率的確有其便利性與意義,但學界在討論低生育率時,一般會很謹慎地避免只考量時期指標,而忽略世代指標。

螢幕快照-2019-03-30-下午11_07_18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由於世代生育率(即嚴格定義的某年次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要等到某個出生世代女性年滿49歲才能計算(或最至少要滿45歲才可計算相對可靠之數值),因此在實用性上有其時間限制。但重點來了,當一個社會因為其人口(尤其是女性)教育程度提升與就業擴張,而經歷大規模的婚育延遲,時期總生育率經常會低估真正的生育樣貌,參考價值打折扣。

以圖一來看,目前1973年次女性是我們能計算世代生育率的最年輕一代(2017年時約44歲),一般在拿世代生育率對照時期生育率的年份時,會將後者前推三十年(也就是平均生育年齡)。如此一來,常用的時期總生育率,果真普遍低估了世代的完成生育率。雖說與媒體常報導的超低(時期)生育率相比,世代生育率的圖像相對樂觀,但是台灣生育率直直降是不爭的事實,而世代生育率下降是更根本的問題,可預見的未來恐怕也將是如此(預估1985年次世代生育率僅剩1.35人)。

迷思二:超低生育率都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胎?

從圖一的2003年時期總生育率1.23人來看,其相對的1973年次女性的世代總生育率是1.61人,這便凸顯了步調效應對實際世代總生育率的低估效果。然而一般媒體在討論近年台灣1.1-1.2人的(時期)總出生率時,經常說這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第二胎,甚至誇張的說台灣有一半學齡小孩是獨生子女?!這又是另一個謬誤,首先 1.1-1.2 人是因步調效應被壓縮的生育率,再者就算沒有步調效應,也不能直指因為所有人都不生二孩。

這其實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假設總育齡女性人口一百人,會造成平均生育數只有一人的情況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每個人確實都只生一個;另一種可能性是50人生兩個,50人完全不生。比起前者,台灣的總生育率背後的組成成分更像是第二種。在台灣,會有人主張「超低生育率都是因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胎」這種說法,某種程度反映出了傳統社會對於人生軌跡的想像,即預設多數人終究都有(會)結婚,只是生得少。所以一般輿論認為:台灣的生育率剩下1.1人,代表多數夫妻都不敢生二孩!這是個誤導性的詮釋,但很多媒體甚至學者在沒有分析人口數據的狀況下,自我幻想與解讀為年輕夫妻不敢生二孩,然後開始一系列偏頗的報導與政策建言。

以圖一中較準確的1973年次世代總生育率來說,1.61人更可能反映有近兩成這世代出生的女性在45歲時仍舊未婚,其餘八成平均生兩個孩子。而實際分析婦女婚育就業調查2013與2016的資料發現,已婚的1973年次婦女(分別為40歲與43歲時)其世代生育率達1.93人,以目前40歲以上生育率逐步上升的現象,可預估在他們滿49歲時此數值極有可能接近兩人。而查閱2017年內政部人口統計的婚姻狀態資料,證實的確有近兩成40-44歲(約1973-1977年出生)的女性尚未結婚,而這年齡層在四十年前的1977年僅2.3%仍未婚。

螢幕快照-2019-03-30-下午11_04_18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承上,台灣生育率超低的關鍵點,不在已婚夫妻少生或不生。實情是從替代水準的時期總生育率2.1人[1]到目前不到1.1人的過程,幾乎全由結婚率下降驅動[2] 。圖二左半顯示在生育率陡降的頭十年,有偶率與已婚婦女生育率下降,同時對總生育率產生減少約一人的效果。第二階段(1986-2000)近十五年,台灣生育率持平在約1.7-1.8人之間;但接下來的十年可說是雪崩期,總生育率一下落到2010年的超低點0.9人!很可能由於2009孤鸞年而2010適逢虎年,生育率因而降至歷史新低點。爾後五年總生育率回升至約1.2人,主要來自已婚者的貢獻,尤其是30歲以上已婚女性,其生育率之回升貢獻了約0.29人的時期總生育率,即便結婚率降低的負面效果仍在。這四十年間,有偶率下降可說是持續存在的重要生育率壓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