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和「工業啤酒」的差別在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亦稱商業啤酒)的釀造原理大致相同,但是前者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後者的製程較制式化。此外,製作時的設備、添加物和發酵方式也略有不同。
採訪:高涵、嚴永龍;文:嚴永龍
釀造精釀啤酒僅需四種主要原料,包括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釀酒師也會視乎情況,選擇添加其他可作為啤酒口味變化的天然副原料。研釀生技的營銷經理侯俊宇是掌門精釀啤酒的創辦人之一,他表示,在選擇原物料方面,工業啤酒(Industrial Beer,亦稱為「商業啤酒」)與精釀啤酒已有明顯差別,前者配方單一,選材不外乎一兩種,除了方便大量進貨,壓低成本,產品亦能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後者則嘗試不同主原料組合,善用天然添加物,釀造出千萬種風味變化。
四大啤酒原料組合無窮,天然添加物呈現風味多樣化
簡單來說,麥芽是把穀物泡在水中使其發芽,再烘焙所得之產物,由於麥芽足以決定一杯啤酒的主要風味走向,又稱為「啤酒的靈魂」。至於啤酒花,乃一種爬藤類植物「蛇麻」的毬果,適合種植於南北緯35至50度的地方,可以提供苦味,增添香氣,兼具抑菌能力。酵母是啤酒的魔法來源,大致分為拉格(Lager)、愛爾(Ale)和野生(Lambic)三大家族,通過發酵作用,吸收糖分,釋放酒精與二氧化碳,才能將麥汁轉化為啤酒。
侯俊宇解釋,麥芽其實可細分為上百種,而一樣的啤酒花在各個產地有不同的風味效果,酵母則有品系之別,水的礦物質含量、酸鹼值又不盡相同,再加上各式各樣的副原料交錯變化,精釀啤酒於色澤、苦度、香氣、風味、口感及酒體上能夠呈現的多樣性無從估量。
不過,精釀啤酒最大的特點是,業者只選用如蜂蜜、果皮、糖或咖啡豆等天然添加物,故成本較高,但風味呈現更佳。工業啤酒廠商為了大量生產,一般會採用香精、安定劑等人工添加物,以維持味道穩定。侯俊宇表示,雖然精釀啤酒的風味多元化,但與工業啤酒的釀造原理相同,只是前者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後者的製程較制式化。
工業啤酒製程制式化,精釀達人各顯酒藝個性
侯俊宇詳細說明釀造啤酒的步驟,第一步是碾碎麥芽,接著將麥芽與60~70°C的溫度熱水均勻攪拌,讓麥芽中的澱粉轉化成糖,此工序稱為「糖化」。得到麥汁後,再加熱蒸發,將麥汁與麥渣分離,過濾至煮沸桶,繼而煮沸至100°C的溫度,期間加入啤酒花,也可視乎情況添加天然副原料,爾後通過冷卻管線、降低麥汁溫度,輸送至發酵糟,投放酵母進行發酵。最終進入「熟成」階段,進行二次發酵,減少影響成品風味的物質之後,啤酒就誕生了!

侯俊宇強調,工業啤酒的廠商設備優良,系統複雜,但設有嚴格的標準作業程序,而且製程更繁複,可能會將一個工序分為幾個步驟,盡力控制釀酒的變數,以便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風味穩定一致的啤酒;釀造精釀啤酒的設備相對簡單,亦無絕對固定的製程,釀酒師可依照酒藝個性,調控各種原料成分組合,甚或決定製程的細節,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啤酒風味。
雖然台灣精釀啤酒起步晚,但精釀職人卻在高水平的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金色三麥集團先於2009年東京國際啤酒大賽奪得一金一銀,臺虎精釀則在2016年國際啤酒大賽的水果項目獲得金牌,而掌門精釀啤酒亦於同年度的澳洲國際啤酒獎大賽中,摘下一金一銅。台灣各精釀達人在世界啤酒舞台上大放異彩。
精釀啤酒多達158種,創新多元成最大優勢
啤酒釀造師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是美國最具權威的精釀啤酒機構,每四年會更新一次精釀啤酒的種類。根據其最新發佈的《釀酒師協會2018年啤酒類型準則(Brewers Association Beer Style Guidelines 2018 Edition)》,精釀啤酒可依發酵特性,分為愛爾型態(Ale Style)、拉格型態(Lager Style)及綜合 / 混合型態(Hybrid / Mixed Lagers or Ale),在這三大型態中,又能按照國別地區和共同特徵區分為10個群組,再細分下去,竟有多達158種精釀啤酒類型!
進出口酒商凱迪亞(Cascadia)公司負責人林幼航於2015年的市場觀察指出,除了酒精濃度低於5%的休閒啤酒,台灣人對愛爾型態北美洲群組的酒款,其消費需求有上升的趨勢。這類酒都帶有美系啤酒花的柑橘香氣,例如著名的印度淺色愛爾(India Pale Ale,簡稱IPA)。另外,自上世紀90年代來台,至今仍頗受民眾歡迎的比利時啤酒,同屬愛爾型態,但是依照分類是被歸類到比利時與法系群組。比利時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故在原料比例上偏向傳統工藝,尤其是麥芽和酵母。
侯俊宇認為,工業啤酒與精釀啤酒在本質上無優劣高低可言,因為產品選擇取於客人愛好,在上百種的精釀啤酒中,可能有80%的類型僅受小部份的人喜愛。然而,精釀啤酒追求多元性,消費者有許多選擇,釀酒師亦可發揮個人創意,酒品的風格和特點會變得非常明顯,這也是精釀啤酒的優勢。
臺灣精釀啤酒推廣協會周崇民理事長則指出,國際啤酒賽事對每種酒品的評審要求皆極其嚴格,需要一定的釀造技術方能達標,台灣的精釀啤酒參賽成績斐然,證明釀酒工藝已與國際接軌,達到世界級水平。

延伸閱讀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