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不為人知的維德角移民,在葡萄牙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距離葡國首都里斯本約20分鐘車程的小鎮科瓦達莫拉(Cova da Moura),是個十分貧困、擁擠且被大眾所忽略的地區,不過來自維德角的移民,改變了此地的命運,當地約6000位居民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維德角人。
近幾年,中東難民湧入歐洲、委內瑞拉移民四散美洲大陸,這些政治因素導致的人口移動,在抵達新居住地後,也對當地造成新的社會問題,甚至改變該國的政治生態,例如德國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崛起。
除了這些獲得廣大關注的移民問題之外,還有某些不為人知、卻有很多故事的移民群體,葡萄牙的維德角(Cape Verde)移民即是一例。

距離葡國首都里斯本約20分鐘車程的小鎮科瓦達莫拉(Cova da Moura),是個十分貧困、擁擠且被大眾所忽略的地區,不過來自維德角的移民,改變了此地的命運,當地約6000位居民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維德角人。
維德角人在此用音樂、美食與街頭表演來展現故鄉風情,也吸引不少遊客前往體驗。維德角位在非洲西部外海,是大西洋上的非洲島國,過去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如今全國人口約為54萬。

在葡萄牙,這個占地約16公頃的科瓦達莫拉,因犯罪率和過度的私有槍械而惡名昭彰,就連當地警局的17名員警都被指控有私刑、綁票、偽造報告等各種匪夷所思的罪刑。
「人們對科瓦達莫拉的理解就是刻版印象中的消極、黑暗與不堪,但這並非此地的全貌。」在維德角出生、今年36歲的卡布拉爾(Paulo Cabral)如是說。

卡布拉爾目前在經營旅遊行程,希望更多遊客前來科瓦達莫拉,而外界與當地的更多接觸,其實已逐漸扭轉大眾對科瓦達莫拉的負面印象。卡布拉爾還開玩笑說,科瓦達莫拉是維德角「更繁榮的國土」,「只要你來過一次,就會有回來再訪的想法。」
卡布拉爾的旅遊行程,每個人收費約是5歐元,相當受到葡國人喜愛,甚至連遠在德國的遊客都絡繹不絕。與維德角當地一頓午餐要價約7.5歐元的消費相比,這樣的商業經營確實非常成功。
進入夜晚,科瓦達莫拉就會充滿了非洲傳統的旋律和節奏,其中一名表演者法蘭西斯(Francisco Fortes)現年56歲,白天是一名水泥工,但只要晚上站在當地餐廳的舞台上,唱起維德角民謠「莫納」(morna)時,便會展現他熱情的真面目。

在一些以維德角地名命名的街道上,人們用塗鴉來紀念國家英雄,例如當年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的阿米爾卡・卡布拉爾(Amilcar Cabral)。
今年已75歲的馬奎斯(Evaristo Marques)出生於維德角首都普拉亞(Praia),但他長年住在科瓦達莫拉,認為自己只能在這裡度過餘生。「不管旁人怎麼看待科瓦達莫拉,但我只會在我死後才離開這個地方。」

像馬奎斯這樣的維德角人,是在1960年代開始移居科瓦達莫拉,直到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結束獨裁統治,這個地區才正式成為過去葡國非洲殖民地的移居落腳處。
原先移居的維德角人只能蓋簡單的房子,而且沒水沒電,雖然現在已有水泥建築可住,但貧窮依然是最大的問題,大多數人只能從事代工或建築工人等職業。44歲的曼因(Idrissa Mane)就是其一,只是他的條件比較好一些,有辦法開設自己的縫紉工坊,且使用的材料都來自非洲的家鄉。

根據聯合國2017年公布的報告發現,來自葡萄牙前殖民地的移居人口,屬於極度貧窮的程度,因為在居住品質和生活條件上都嚴重不足。
「這裡的人可能很窮,但心胸開闊;而且傳承維德角文化與傳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