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央必須放手地方主導「創生」,但不是「放生」

中央必須放手地方主導「創生」,但不是「放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雲林水林鄉,年輕人在外打拚,老人在家務農,交通不便,土地地層下陷淹水,治水資源不足,而在地出生的鄉長說服公務員一同東奔西跑,爭取地方建設資源,但有了經濟、文化、健康、財政的成就之後,水林鄉還缺什麼呢?

「你那邊人口少,我們資源有限,所以會先以人口多的地方來發展。」

然後地方人出走、沒有貨、地方沒落的故事,就發生了。地方到底要放生、還是要放手創生?若今天的問題意識設定在創生,那為什麼要做地方創生?因為面對持續的人口外流,新一代不願留在地方,「創生」要創的,就是地方的希望和機會。

從經濟、文化到財報,台灣地方發展做了什麼?

台灣地方的真實情境是什麼?我們把鏡頭拉到雲林水林鄉,在年輕的前鄉長眼中,孩子長大出外,年輕人在外打拚,老人在家務農,日復一日沒有希望願景,交通不便,土地地層下陷淹水,被列為農業特定區無法改變地目,高齡人口佔4分之1,治水資源不足。在地方治理經驗中,由在地出生的鄉長,抱持著「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該如何創造更好水林。」精神,說服公務員一同東奔西跑,爭取地方建設資源。

首先,「拚經濟」利用雲林縣金水164創新城鄉特色產業場域推動計畫,以及蕃薯農業經營專區來創造產業生機,找主力農作物,完善農產品的生產品質,且關鍵是媒合市場需求,因為對農民來說只有收入增加,才是真的。

接著是「拚文化」,透過文化部的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形塑開台第一鄉的形象——在幼兒園半繪本計畫講述顏思齊來台歷史,舉辦夏令營,打造英語村。協助返鄉二代開設全台唯一的一間手作烏克麗麗工廠,舉辦烏克麗麗嘉年華會以及檢定,打出「音樂造鄉」的鄉鎮品牌。

再來是「拚健康」,水林鄉的老年人口佔24%,爭取衛生福利部A級長照中心,活化閒置空間,鼓勵設置長青食堂。「拚教育」,爭取教育部經費,活化國小閒置空間變身為幼兒園,供應鄉立幼兒園有機營養午餐,真心照顧每一個人。同時「拚社群」,鼓勵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翻轉地方組織的對立,舉辦社區長青食堂。

最後「拚財政」爭取縣政府與中央的資源,翻轉負債,也開放清潔隊人員全面公開招考,創造公平工作機會,解構代表會、農會與地方派系傳統政治。

中間的阻力是什麼?努力之後真有成果嗎?

跨過所有地方阻力,就能看到成果。有人說那是政績、有人說是創新、就業、資源重新分配後的結果、也有人說是地方的時代來臨了。若以打角色扮演遊戲來比喻,過程中還要組隊、鄉鎮市區公務員的留任與協助意願、鄉鎮市長的意願與配合。

在這其中的挑戰,就是地方政治立場不一致、議會與代表會無理杯葛、偏鄉財政普遍不佳、大部分計畫都需要地方配合款,當然也看得到曙光:中央各部會的預算需求與窗口通通連接通暢,甚至提供鄉鎮來諮詢,協助提報計畫。

這一切要慢慢點滿領導能力、地方人際關係、以及資源統合的能力。

日本暢銷作家木下齊說「補助是毒藥」,可是對日本來說,真正的地方創生戰略是傾國家資源再作地方賦權與協助;因此對台灣來說「與其污名化補助,不如更應該去檢討每一筆公共資源到底怎麼用、是否好好用於在地方的未來。」

這對台灣公部門來說有辦法做到嗎?以農委會為例,在地方的說明會中,即時回應了放寬青農貸款、水土保持局的計劃幫助社區提升自主意識、學習提計畫核銷計畫,同時凝聚地方共識。甚至轉換心態,將公共政策、公共政治轉化成地方的主流娛樂。於是如水林鄉鄉長所說的,「老年人有了笑臉、年輕人的希望回來了,小孩子有了與鄉村的大家一起參加活動的快樂回憶。」

那水林鄉還缺什麼呢?交通便利尚未完備、地方人才不足、地方政治依然紛擾、財政資源不夠、國家決心不足,偏鄉,也還是受到差別的看待。

雲林社區PK賽展成果(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知道了「問題在人口」,接下來該如何執行?

首先,地方已有意識地認知到人口是個問題,尤其是國家發展委員會這次提出了均衡台灣的定錨:134個鄉鎮市區公所優先提案。

不同於以往,所有資源分配的邏輯都是以人口來計算,地方首長能否把握這個機會,讓地方有危機感、人口不再流失,所有行動都要以增加外來人口和回鄉人口為目標。盡可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完善生存條件,迎合年輕世代的興趣,讓鄉鎮生活條件變好。此外,燃起戰後嬰兒潮後的那一代的故鄉情懷,以旅外企業家之姿投資故鄉,或協助在地青年及產業升級。

接著,未來是否能進一步鄉鎮為對象,2至3個鄉鎮組成共同生活圈,共同向中央政府提案,提出地方窒礙難行的法規釋疑,甚至提出《行政區劃法》、《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務人員任用法》、《都市計畫法》、地方職等列表等修改,善用法規沙盒機制等,扭轉所謂公平性分配、中央集權下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停滯不前狀況,取而代之的是有效率的均衡台灣資源的戰略型分配。

最後,就是鄉鎮市長的培訓。

因為跟日本一樣,地方創生的成功關鍵是首長的意志,和有內部自發性的市民社會力——在短時間內共同撩下去為地方做,同步加強宣導「拚發展」,選擇地方共好、共榮創生這一條路。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