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響水大爆炸,一場扭曲政績價值觀和輿論管控的「人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爆炸本是可以被阻止的「人禍」。不管是陳家港化工園區還是天嘉宜,都存在安全問題多年,此次爆炸是問題長期沒被解決導致的人禍。
整理:林琪娟(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中國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的「陳家港生態化工園區」(簡稱陳家港化工園區)為江蘇化工企業主要集聚地之一。21日下午2時48分左右,園區中的「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簡稱天嘉宜)工廠發生大爆炸。根據中共官方25日最新消息,事故已造成78人死亡,救治傷患617人 ,其中21人危重傷、73人重傷,523人輕傷。
一直至26日,消防人員仍在進行善後處理,包括對儲罐區洩漏的酸性液體進行散撒石灰粉等中和處理的工作;27日為事故頭七,官方也舉辦隆重的儀式為罹難者致哀。

此次大爆炸引起兩岸熱烈討論,民眾傾向於認為,這次爆炸本是可以被阻止的「人禍」。不管是陳家港化工園區還是天嘉宜,都存在安全問題多年,此次爆炸是問題長期沒被解決導致的人禍。
爆炸、毒氣、污染環境,安全問題不斷
陳家港化工園區此前早發生過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例如2007年,江蘇聯化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8人死亡;2010年,江蘇大和氯鹼化工公司發生氯氣泄漏,30餘人中毒;2011年5月,南方化工廠重大火災,並於7月26日再次發生事故,發生爆炸並引發火災等等。
而園區內本次發生大爆炸的天嘉宜工廠,也是「前科累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勤岳,曾因污染環境罪被判刑。2012年,天嘉宜因不當處置化學廢料100餘噸,嚴重污染環境被裁罰100萬元人民幣。2017年,因違反環境污染和公共安全管理的相關規定,遭到響水縣環境保護局處罰。2018年2月,因涉及13項安全隱患,被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函督促整改,存在安全隱患包括:生產裝置操作規程不完善、無巡迴檢查制度、現場管理差、動火作業管理不規範、苯和甲醇裝卸現場無防洩漏應急處置措施等等。而在2018年4月,因化工園區的水污染問題,包含天嘉宜在內的化工園區工廠遭到環保部門勒令停工,可是在同年8月提交環保整治改善報告後,園區內的天嘉宜工廠再度復工。
由此可知,不管是化工園區還是天嘉宜,都存在問題已久,且事故一再發生。然而,既然天嘉宜的黑歷史劣跡斑斑,為何長年來卻總是能度過難關?為何問題始終無法被解決呢?根據媒體綜合報導與輿論,總結出以下幾點。
政府監管不力、扭曲的政績觀,以及有關部門「以罰代管」
據媒體報導,有輿論批評當局監管不力是釀成此次悲劇的主要原因。中國國務院江蘇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調查組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也指出,事故暴露出江蘇一些地方未確實吸取教訓,在改進安全生產上不認真、不扎實,走形式、走過場。中國媒體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余寒批評道,「說到底還是因為心存僥倖,從職能部門的監管到企業的管理都出現了懈怠,導致整改不力,漏洞沒有及時填補。」
中國媒體《湖南日報》朱永華指出,此次事故背後不僅是涉事企業對安全生產的漠視,也與當地政府「扭曲的政績觀」有關。 2011年,響水縣民眾聽聞「化工廠要爆炸」,發生「萬人奔逃事件」,當地官員卻要求居民「不要怕」,甚至提出「寧願被毒死,也不願窮死」之類的口號。官員追求「帶血的GDP」、對安全生產隱患的視而不見,是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的罪魁禍首。
多維新聞上的李止戈也指出,事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以罰代管」,在開出處罰後便沒有下文,並且沒有對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進行長期的追踪和監管,而對企業的後續整改匯報也採取一貫的聽之任之的態度。同時,在企業的日常生產中,相應的監管部門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安全隱患排查,使得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最終釀成了慘烈的事故。

媒體輿論被管控,監督功能或喪失
據《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的報導,大量民眾對當局的網際網路審查行為表示不滿與批評,並指響水爆炸的一些新聞報導和社交媒體發布的信息被審查機構迅速刪除。
如果對媒體、輿論管控沒有那麼嚴格,是不是就可以在問題發生的當下立刻被發現、被解決呢?媒體《新京報》的佘宗明表示,難阻止網民的思維沿著「輿論監督有保障-問題會及時被揪出-事故也許能避免」的鏈條發散。
早在2007年響水發生爆炸事故後,一篇引發廣泛關注的「響水經驗」文章,就用半真半假的官方語氣記錄了當地政府如何在爆炸發生後,阻撓中國新聞媒體記者採訪的「先進經驗」。記者李潤文談「響水經驗」的文章則對其形成了印證。據李潤文講述,2007年,他和新華社記者劉某都遭遇了當地官員安排濃妝艷抹女子為其按摩的情形,但遭其拒絕。據其披露,除了色相利誘外,當地阻撓採訪手段還有武力威脅、軟禁和重金收買記者等。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政府疑似沒有解除對媒體輿論的嚴厲管控。根據媒體報導,多年關注陳家港化工園區污染情況的民間環保志願者張文斌,這次響水大爆炸當天下午便抵達現場觀察環境污染狀況,但在25日上午,卻被警方從酒店帶走。張文斌表示是被響水警方傳喚,因他涉嫌「尋釁滋事」,而警方主要詢問他在網上發布關於響水爆炸核心現場的內容。
民眾質疑政府造假響水爆炸環境監控數據、死亡失蹤人數
除了上述原因,中國政府的公信力喪失,民眾不相信政府說法、不相信政府處理災害事件的方法,或許也是事故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根據媒體大紀元的報導,網民紛紛質疑官方發布的死亡和失蹤人數的真實性。社交媒體上熱傳的天嘉宜化工廠俯視圖,顯示爆炸中心區域有二十多棟樓被炸空。上海企業家胡力任對大紀元記者說:「那地方我去過兩次,幾千人(死亡)不太可能,化工廠人不多的,這次區域大,我估計真正死亡人數應該在500人左右,不過殘疾的會非常多,特別是聾子會非常多。」而早前,多名受訪者也對大紀元記者表示,對官方公布的失蹤人數是28人表示質疑,有家屬在各大醫院看到的情景是,尋親的人比醫院的人要多得多,可謂人山人海。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