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島氏的漫畫中,明顯地點出諸如此類的尋寶夢。令人不禁猜疑,從後藤新平時代起,日本人之所以卯足全力地開發這塊「化外之地」,是基於他們在尋寶夢中所看見,這塊寶島上潛藏著巨大的未知與可能性,而激發出來的動力嗎?

文:坂野德隆

埋藏在福爾摩沙的寶藏

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在海上發現了臺灣島,以「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形容臺灣;後來其與英國爭奪霸權而敗北,但一六二四年實際來到福爾摩沙島上、取代葡萄牙的則是西班牙人。

佔領臺南、基隆和淡水的西班牙人,發現臺灣原住民身上穿戴著以黃金製成的飾品,探問之下,得知黃金的產地在臺灣東部。西班牙人在南部的恆春及東部的臺東發現砂金,並前往東海岸的山區、溪谷尋找金礦。最後他們的淘金夢尚未實現,便被荷蘭人驅逐出臺灣,臺灣全島於是置於荷蘭的統治範圍之下。[1] 而金礦位在東部的預測,事實上也算是正確,在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前,臺灣人偶然發現了位於東北部的金瓜石礦山。

中國流傳下來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代經典《列子》中曾提及,相傳蓬萊島是漂浮在東方海面上,眾家神仙所居住的島嶼;據說秦始皇將蓬萊仙島視為東方樂土,並曾派人出海探尋。這或許是臺灣自古以來被稱呼為蓬萊島的緣由。自中世紀 [2] 後,歐洲人對東方抱持著黃金國的幻想,與這一個既有印象重疊,日本人將臺灣納為殖民地後,或多或少也對臺灣懷抱著類似的夢想。

在國島氏的漫畫中,明顯地點出諸如此類的尋寶夢。令人不禁猜疑,從後藤新平時代起,日本人之所以卯足全力地開發這塊「化外之地」,是基於他們在尋寶夢中所看見,這塊寶島上潛藏著巨大的未知與可能性,而激發出來的動力嗎?

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原秋田礦山專門學校 [3] 校長、工學博士橫堀浩三郎表示,埋藏在臺灣全島的金礦與砂金的總量,價值超過四十億日圓。這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議論。當時正好是日月潭工程復工的前夕,謠傳可能是為了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外債借款,而故意放出風聲,希望能夠吸引海外投資家的目光與投資欲望。換句話說,這是臺灣總督府希望對外界塑造出「臺灣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寶島」形象,而釋出的消息,其內容大半是虛假。然而,臺灣島民內心卻充滿期待,大家殷殷盼望著博士所說的金礦,究竟何時可以挖掘出來?

螢幕快照_2019-04-08_下午3_42_50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近來的睡意全消」——橫堀博士的雷神,與「一夜致富」的風鈴產生共鳴,島民坐立不安地表示:「雷聲轟隆作響,感受到好景氣,不過不見雨滴,令人心神不寧。」(1931年6月30日)

金瓜石的金礦在日治時期挖掘殆盡後,便未再出現新的金脈。如今,金瓜石礦坑在整理過後,開放為臺灣的觀光地,讓世人得以一窺當時挖掘金礦的模樣。因此不難想像當時對於臺灣的淘金熱、西班牙人在臺尋金的探險,以及在橫堀博士的發表後騷然不已的社會景況。

臺灣雖也進行煤礦的開發,但是優良的煤礦大都潛藏於礦區深處,在挖礦開採的技術上有其難盡之處。相對地,對岸中國出口的煤礦品質優良且價格低廉,臺灣也幾乎要仰賴進口。另外,活用臺灣島內山岳高低落差的條件來發電的水力發電廠建設,可說是一項合理的開發工程。

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從上述的礦產資源,轉向島上佔有大量面積的山岳地帶。事實上,臺灣的山岳對日本人而言果真是「寶山」,不只有以檜木為主的木材,還有樟腦。

應該有許多人曾親眼目睹阿里山等地廣闊的檜木林。其實至一九九○年代為止,臺灣有一部分的山林是禁止進入的地區,像是近年才對外開放的桃園近郊的檜木林等,所擁有令人驚嘆的高大神木樹齡高達兩千年。這些珍貴的巨大樹木只分布在日本和臺灣地區,可見臺灣的山區是蘊藏許多珍貴樹材的寶庫。而阿里山的檜木就樹材的性質來說,非常持久耐用,屬於高級建材,在日治時期被大量搬運至內地,像是日本海軍的長門號戰艦甲板、明治神宮前的巨大鳥居,都是使用阿里山的檜木作為建材。過往作為搬運木材的阿里山鐵道,如今已成為觀光客聚集的知名景點。

另一方面,至大正時代為止,從樟木萃取而出的樟腦,運用在賽璐珞的塑化劑及防蟲劑上,是臺灣總督府在統治初期的重要出口產品之一。總督府在臺灣中部推動樟樹造林計畫,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樟腦產地;但是到了大正晚期,德國開發出工業用的合成樟腦,並且在塑膠成為主流之後,樟腦的銷路便日漸衰退。

螢幕快照_2019-04-08_下午3_45_09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面對無論等再久都等不到的金脈,企圖搭訕女性的男士:「發現金礦。與其去挖那些不一定挖得到金子的礦山,不如想想該如何征服她們,還比較實際和快速。」(1933年1月30日)

如果我們再將目光轉向海洋,同樣能發現到寶貴的天然資源。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上,以「陸地埋藏的黃金,與生長在海底的珊瑚,同為世間珍寶」為標題,熱烈地報導珊瑚的消息。臺灣珊瑚品質優良,在大正時代掀起一股採集珊瑚的熱潮。

在此之前,原產於地中海的珊瑚,大都作為觀賞用途,是在義大利進行加工。當原產地的珊瑚減少之後,從土佐 [4] 和薩摩 [5] 出口的珊瑚數量日漸增長。臺灣漁夫眼見日本出口珊瑚事業繁盛,紛紛爭相潛入海底或開著拖網漁船,鎖定珊瑚礁的位置來摘採珊瑚。在基隆一帶的海域,短短一年間,「摘採珊瑚的總價值高達百萬日圓」、「不管是誰都來參一腳」,最後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據說也有人因此蒙受巨額損失,只能連夜逃亡躲避債主。

濫採珊瑚的結果,使珊瑚資源在三年後便告枯竭,甚至發展出與琉球之間的摘採權糾紛。對此,憂心環境遭到破壞的臺灣總督府,因而設立法令來限制。[6]

戰後,國民黨政府以日本人濫採臺灣檜木等天然資源、破壞山林的說法,進行反日宣傳。但事實上,出身山林大國的日本人,對島內的木材是以嚴謹的態度進行開採,反倒是國民黨政府,絲毫不顧山地的環境保護而濫墾濫伐。臺灣總督府負責管理天然資源的開發狀況,避免濫墾、濫採的情況發生,並且依據科學家的調查報告,擬定計畫性的採伐與保護。

螢幕快照_2019-04-08_下午3_49_57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日本的天然樟腦,被騎著腳踏車的德國人造樟腦追趕而過。日本天然樟腦發下豪語:「在平地雖然略遜一籌,一旦遇上坡道,就等著瞧吧,一定會追過你的!」(1930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