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島氏的漫畫中,明顯地點出諸如此類的尋寶夢。令人不禁猜疑,從後藤新平時代起,日本人之所以卯足全力地開發這塊「化外之地」,是基於他們在尋寶夢中所看見,這塊寶島上潛藏著巨大的未知與可能性,而激發出來的動力嗎?
文:坂野德隆
埋藏在福爾摩沙的寶藏
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在海上發現了臺灣島,以「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形容臺灣;後來其與英國爭奪霸權而敗北,但一六二四年實際來到福爾摩沙島上、取代葡萄牙的則是西班牙人。
佔領臺南、基隆和淡水的西班牙人,發現臺灣原住民身上穿戴著以黃金製成的飾品,探問之下,得知黃金的產地在臺灣東部。西班牙人在南部的恆春及東部的臺東發現砂金,並前往東海岸的山區、溪谷尋找金礦。最後他們的淘金夢尚未實現,便被荷蘭人驅逐出臺灣,臺灣全島於是置於荷蘭的統治範圍之下。[1] 而金礦位在東部的預測,事實上也算是正確,在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前,臺灣人偶然發現了位於東北部的金瓜石礦山。
中國流傳下來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代經典《列子》中曾提及,相傳蓬萊島是漂浮在東方海面上,眾家神仙所居住的島嶼;據說秦始皇將蓬萊仙島視為東方樂土,並曾派人出海探尋。這或許是臺灣自古以來被稱呼為蓬萊島的緣由。自中世紀 [2] 後,歐洲人對東方抱持著黃金國的幻想,與這一個既有印象重疊,日本人將臺灣納為殖民地後,或多或少也對臺灣懷抱著類似的夢想。
在國島氏的漫畫中,明顯地點出諸如此類的尋寶夢。令人不禁猜疑,從後藤新平時代起,日本人之所以卯足全力地開發這塊「化外之地」,是基於他們在尋寶夢中所看見,這塊寶島上潛藏著巨大的未知與可能性,而激發出來的動力嗎?
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原秋田礦山專門學校 [3] 校長、工學博士橫堀浩三郎表示,埋藏在臺灣全島的金礦與砂金的總量,價值超過四十億日圓。這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議論。當時正好是日月潭工程復工的前夕,謠傳可能是為了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外債借款,而故意放出風聲,希望能夠吸引海外投資家的目光與投資欲望。換句話說,這是臺灣總督府希望對外界塑造出「臺灣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寶島」形象,而釋出的消息,其內容大半是虛假。然而,臺灣島民內心卻充滿期待,大家殷殷盼望著博士所說的金礦,究竟何時可以挖掘出來?

金瓜石的金礦在日治時期挖掘殆盡後,便未再出現新的金脈。如今,金瓜石礦坑在整理過後,開放為臺灣的觀光地,讓世人得以一窺當時挖掘金礦的模樣。因此不難想像當時對於臺灣的淘金熱、西班牙人在臺尋金的探險,以及在橫堀博士的發表後騷然不已的社會景況。
臺灣雖也進行煤礦的開發,但是優良的煤礦大都潛藏於礦區深處,在挖礦開採的技術上有其難盡之處。相對地,對岸中國出口的煤礦品質優良且價格低廉,臺灣也幾乎要仰賴進口。另外,活用臺灣島內山岳高低落差的條件來發電的水力發電廠建設,可說是一項合理的開發工程。
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從上述的礦產資源,轉向島上佔有大量面積的山岳地帶。事實上,臺灣的山岳對日本人而言果真是「寶山」,不只有以檜木為主的木材,還有樟腦。
應該有許多人曾親眼目睹阿里山等地廣闊的檜木林。其實至一九九○年代為止,臺灣有一部分的山林是禁止進入的地區,像是近年才對外開放的桃園近郊的檜木林等,所擁有令人驚嘆的高大神木樹齡高達兩千年。這些珍貴的巨大樹木只分布在日本和臺灣地區,可見臺灣的山區是蘊藏許多珍貴樹材的寶庫。而阿里山的檜木就樹材的性質來說,非常持久耐用,屬於高級建材,在日治時期被大量搬運至內地,像是日本海軍的長門號戰艦甲板、明治神宮前的巨大鳥居,都是使用阿里山的檜木作為建材。過往作為搬運木材的阿里山鐵道,如今已成為觀光客聚集的知名景點。
另一方面,至大正時代為止,從樟木萃取而出的樟腦,運用在賽璐珞的塑化劑及防蟲劑上,是臺灣總督府在統治初期的重要出口產品之一。總督府在臺灣中部推動樟樹造林計畫,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樟腦產地;但是到了大正晚期,德國開發出工業用的合成樟腦,並且在塑膠成為主流之後,樟腦的銷路便日漸衰退。

如果我們再將目光轉向海洋,同樣能發現到寶貴的天然資源。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上,以「陸地埋藏的黃金,與生長在海底的珊瑚,同為世間珍寶」為標題,熱烈地報導珊瑚的消息。臺灣珊瑚品質優良,在大正時代掀起一股採集珊瑚的熱潮。
在此之前,原產於地中海的珊瑚,大都作為觀賞用途,是在義大利進行加工。當原產地的珊瑚減少之後,從土佐 [4] 和薩摩 [5] 出口的珊瑚數量日漸增長。臺灣漁夫眼見日本出口珊瑚事業繁盛,紛紛爭相潛入海底或開著拖網漁船,鎖定珊瑚礁的位置來摘採珊瑚。在基隆一帶的海域,短短一年間,「摘採珊瑚的總價值高達百萬日圓」、「不管是誰都來參一腳」,最後當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據說也有人因此蒙受巨額損失,只能連夜逃亡躲避債主。
濫採珊瑚的結果,使珊瑚資源在三年後便告枯竭,甚至發展出與琉球之間的摘採權糾紛。對此,憂心環境遭到破壞的臺灣總督府,因而設立法令來限制。[6]
戰後,國民黨政府以日本人濫採臺灣檜木等天然資源、破壞山林的說法,進行反日宣傳。但事實上,出身山林大國的日本人,對島內的木材是以嚴謹的態度進行開採,反倒是國民黨政府,絲毫不顧山地的環境保護而濫墾濫伐。臺灣總督府負責管理天然資源的開發狀況,避免濫墾、濫採的情況發生,並且依據科學家的調查報告,擬定計畫性的採伐與保護。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