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島氏的漫畫中,明顯地點出諸如此類的尋寶夢。令人不禁猜疑,從後藤新平時代起,日本人之所以卯足全力地開發這塊「化外之地」,是基於他們在尋寶夢中所看見,這塊寶島上潛藏著巨大的未知與可能性,而激發出來的動力嗎?

總督府持續地向臺灣住民灌輸以下的概念:擁有豐厚天然資源的臺灣,在帝國政府的加以維護之下,將會是一個在未來充滿各種可能的蓬萊寶島。特別是在關東大地震的那一年,臺灣民眾切實地感受到,自己何其有幸,生活在和平、豐饒與繁榮的寶島上。在國島氏的漫畫中也描繪出,前往臺灣神社(臺北)參拜的民眾,以及微笑互視的家人,圖旁寫道:「何其有幸(……)真是感謝蓬萊島的名副其實。天災地變後,哀鴻遍野、人間地獄的景況也都只在照片中看過。」

圖片中的家人,父親是臺灣銀行、母親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小孩則分別是商工、產業、瓦斯、商業或工程,顯示出臺灣兩大國策企業 [7] 將會擁護臺灣的經濟和公共事業之期待。小孩手中高舉「沒錢仙貝」,宣示「即便是貧窮的家庭,也能夠過著幸福的日子。」即使如此,從這張圖片中,還是可以看出以「蓬萊島」之名作為宣傳,加上日月潭和嘉南大圳等大型工程計畫令人感到安心,以及支撐著工程計畫的豐富天然資源,塑造出對於臺灣未來即將邁向豐饒、富裕的期待。

螢幕快照_2019-04-08_下午3_54_54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不負蓬萊島之名的恩惠。」「沒錢仙貝」旗幟的後方,可以看見的鳥居等景色,為臺北的臺灣神社。(1923年10月28日)

然而,臺灣的潛力其實是本島人。雖然日本政府獎勵內地人移居臺灣,但在人口比例上,本島人的人數依舊維持著壓倒性多數的優勢。這些本島人的祖先,在清朝禁止漢人移民攜眷渡臺的條件下,開墾拓荒與瘴癘惡疾搏鬥,進而吸收日本人勤勉等優點,成長為更加堅毅的民族。

另一方面,關於徹底擊潰日本經濟政治中心的關東大地震,屬於外地的臺灣又如何看待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呢?

螢幕快照_2019-04-08_下午3_56_09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看見街道上四處林立的產婆看板,驚訝不已的內地人士:「真不愧是臺灣。就算將臺灣納為殖民地已經過了三十幾年,內地人還是不到二十萬人啊。」(1929年10月21日)

譯註

[1] 臺灣全島被置於荷蘭的統治範圍之下,然而事實上,荷蘭的統治勢力並未擴及臺灣全島,最多只能說是掌握了臺灣西部平原地區的範圍。

[2]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的分期,約為西元五世紀至十五世紀前後。

[3] 秋田礦山專門學校,後來與秋田師範學校、秋田青年師範學校合併,為今日的秋田大學。

[4] 土佐約為今日的高知縣。

[5] 薩摩約為今日九州的西南部、鹿兒島一帶。

[6] 法令例如限制作業船隻數量,或是設定許可年限等。

[7] 國策企業係指在鴉片戰爭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日本為了達成國家發展之目的,在國家的強力介入與統治之下所成立的特殊企業,享有國家的保護與特權。

相關書摘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作者序:坐進「大碗」的漫畫家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坂野德隆
譯者:廖怡錚

乘著歷史的時光機遨遊日本時代,
從135張諷刺漫畫看奇妙的臺灣社會。

你可能不知道臺灣人現在使用的語言「臺語」,其實原本沒有這樣的稱呼。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臺語」是日本人在日治時期創造出來的說法。本書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風靡於大正時代的諷刺漫畫,從日本來的無名畫家國島水馬,首次引進報紙的諷刺漫畫到臺灣。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全盛時期,激盪的臺灣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的素材。國島近二十年的漫畫創作,反映了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漫畫家在「大碗」(臺灣)上描繪出矛盾與衝突:臺灣人民族意識的升高、與統治當局的衝突、關東大地震引起的騷動、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漫畫這個流行文化的產物,是現代普羅大眾的生活享受甚至精神寄託。漫畫從繪畫演變而來,卻有著不同於繪畫的特性,以單純、輕鬆的筆調描繪出滑稽、誇張、幽默、諷刺、荒謬的圖畫,經常伴隨的故事性的台詞,呈現在世人眼前,而諷刺與幽默是其最大的特性。

日本近代漫畫與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連結,1920年代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大正時期政府控制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庶民的娛樂生活受到重視,因此大正時代成為文化百花齊放的時期。時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感受到這股時代的巨流,臺灣人要求改善差別待遇,並且在時代潮流的推波助瀾下,高呼設置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運動。

大正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報紙的諷刺漫畫在臺灣這塊殖民地正式登場,並形成一股風潮。颳起這陣旋風的人是一位名叫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的日本畫家,他因緣際會下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

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和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他是臺灣最大報社《臺灣日日新報》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並連載於報紙上。

本書作者坂野德隆以國島水馬的漫畫帶領我們瀏覽大正時代下臺灣的面貌:當時的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人對關東大地震的震撼與共鳴;全島面對皇太子來訪的緊張與期待;霧社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傳染病的橫行,張牙舞爪的臺灣映射眼前;多元的宗教習俗與季節風俗讓人應接不暇;廣播、報紙媒體與交通發達為社會帶來各種希望與夢想。……國島氏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他的作品成為這本書解讀日治時期臺灣的寶貴史料。

getImage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