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貓cafe吸貓:人與貓共構的短暫展演,形塑了獨特的消費空間

去貓cafe吸貓:人與貓共構的短暫展演,形塑了獨特的消費空間
Photo Credit: Takashi Hososhima @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貓咖啡作為舞台,進行展演的演員 不只是貓,工作人員或消費者也參與其中的展演,當他們與貓互動時非常容易成為其他消費者凝視的焦點。在這空間中幾乎所有與貓相關的各種過程與活動,不論貓與貓、人與貓,或人與人的互動都可視為人與貓共同構成的短暫展演。這些展演使得貓咖啡成為人與動物的相遇且獨特的消費空間,也說明了貓咖啡不同於一般咖啡店獨特的空間性。

我們也在加拿大蒙特婁的貓咖啡,跟許多顧客一同見到貓被放在滑板上滑行,之後店員給予貓點心,在這種像是遊戲或戲耍的情景之中,貓很像是展演動物。貓作為構成貓咖啡的關鍵角色,但目前臺灣法規並未將貓視為展演動物;在動物主題餐廳盛行的日本,早已考量動物勞動與福利議題,規定貓咖啡的營業時間僅至晚間8點。貓的動物勞動與其他展演或經濟型動物的「勞動」不同,如海洋公園的海豚或沙漠觀光的駱駝,貓多數時候不需要刻意表演或提供勞力,貓的勞動形式是「存在」(being)、陪伴甚至只是展現具體日常姿態或情緒展現,便足以構成貓咖啡動物氛圍的關鍵。不以送養為目的的貓咖啡,通過貓的展演提高來客人數藉此提升貓咖啡的利潤,而以中途送養為目的的貓咖啡更在意如何藉由貓的展演,形塑貓與人之間正面的互動經驗,以及理解認識動物的開端,且媒合潛在認養者與貓的認養關係,減輕貓咖啡中途貓的數量。

貓咖啡作為舞台,進行展演的演員 (actor) 不只是貓,工作人員或消費者也參與其中的展演,當他們與貓互動時非常容易成為其他消費者凝視的焦點。在這空間中幾乎所有與貓相關的各種過程與活動,不論貓與貓、人與貓,或人與人的互動都可視為人與貓共同構成的短暫展演。這些展演使得貓咖啡成為人與動物的相遇且獨特的消費空間,也說明了貓咖啡不同於一般咖啡店獨特的空間性。

※本文修改自林潤華、遲恒昌,2018,〈臺灣貓咖啡的演進與空間創造〉。《地理學報》(91):59-82。

相關文章︰貓奴也瘋狂:「貓咖啡」的歷史演變與空間文化

本文經芭樂人類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