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歐美教育「素養」的新課綱,台灣家長準備好了嗎?

萃取歐美教育「素養」的新課綱,台灣家長準備好了嗎?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因斯坦曾說「我害怕有一天,科技會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的世界將會充斥着一群白癡」,但從智人努力到神人的我們,在無法抗拒科技之餘,該為孩童提供什麼面貌的學習環境,成為各界的挑戰,而具備科技素養真的是保障未來生活的守護金幣嗎?

穿梭於城市之間,偶然瞥見一個約莫兩歲的孩子坐在半罩式的嬰兒車中,眼睛緊盯著扶手上方安置妥當的手機螢幕,沉浸在色彩繽紛的卡通世界,旁邊一座咖啡館裡,窗邊有位四歲左右的孩子緊握著比自己的小手大上兩倍的手機,玩著「普遍級」手遊,家長在一旁忙著與友人談天說地。此情景似乎在本世紀最偉大的革命——數位資訊科技,撼動了現代社會後,形成的社會現象,從小與網路、3C產品為伍的Z世代(Generation Z),對於科技的陪伴習以為常,部分民眾對此並無太大的激烈反應,然而,不禁令人好奇,有多少的孩子有使用移動數位產品的習慣呢?

根據兒福聯盟發佈的《2015年兒童3C產品使用與上網行為大調查》,九成以上的孩子有在週間使用3C產品(手機、平板等)的習慣,假日使用率高達九成六;孩子主要觀看影音(93%)、玩遊戲(81.7%)與使用社群網站(80.6%)。根據這份五年前的報告以及日趨普及的智慧手機持有率(根據美國電商Bankmycell的分析報告,2014年的持有率為51%,到2018年成長到72.2%)以及4G 吃到飽方案的廣泛使用(註1),可旁敲側擊出孩童及青少年有更多機會接觸手機。

駕馭科技搖身一變成為必修技能

而數位科技產品與人工智慧(AI)技術逐漸於醫療、交通、保全、教育、休閒育樂等領域協助我們的生活。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餘,民眾擔心AI將造成失業率的提升以及部分行業的就業市場消失,家長們對於孩子使用智能產品的態度也產生行為上的變化:從打發時間與轉移注意力的工具,變成鼓勵孩子從小學習的新興課程。

從2013年起,坊間陸陸續續興起一股STEM教育(S=Science,T=Technology,E=Enginnering,M=Mathatics)風潮,標榜著透過學習程式語言結合物理、科學概念,讓孩子從小理解科技的核心價值,培養「T」型人才,促進社會經濟以及科技的發展,維持國家競爭力。

其實早在2006年1月,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roge W. Bush)公布了一項培養具備STEM素養人才的《美國競爭力計畫》(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的《總統2012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A Blueprint for Reform)提出斥資二億多美元培養學生與教師STEM素養;近年來加入Art、Reading與Writing成為STREAM。

這股旋風逐漸吹進台灣的12年國教、即將上路的108年課綱中。以「素養」為核心概念的新課綱,將程式設計納入國高中必修範圍,也就是STREAM中的T、E、M;國小課綱雖無硬性規定,不過許多學校已開設「不插電電腦科學」、「Scratch」、「Arduino」等創客(Maker)課程,主要訴求在培養孩童的邏輯思維、問題解決、組織能力與多元協作的素養,並在與3C產品合作中,給予學習者掌握撰寫程式的基礎能力。有些家長早在孩子3歲時,使用輔助玩具如Cubetto、OSMO、Scratch平板版本等,協助孩子提早理解STREAM的基礎概念。

全民霧煞煞的教界用語

然而,「素養」一詞如「智慧」(如智慧電燈、智慧手錶等)已過度被使用,民眾逐漸好奇究竟什麼是「素養」呢?根據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高中優質化計畫主持人陳佩英談到,素養結合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與知識(Knowledge),簡稱ASK。甩開既有以老師為中心、分科零碎的專業知識教育系統,著重學習者為核心體,多領域的協作與實際運用,期待學習者在面對問題時,激發創新的「解鎖」技能。

號稱教育強國的芬蘭PBL主題式項目學習法(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成為各領域知識相互協作的最佳方法之一。從一個特定主題出發,整合多領域的知識並結合真實情境,培養解決問題與提升社會意識的能力。

例如:「一起幫領航鯨打造更好的家吧!」,但是怎麼做到呢?首先先了解領航鯨魚的家園發生了什麼變化,循序漸進地探究影響海洋生態的化學、塑膠物質對航鯨魚的影響,再帶領學習者接近海洋進行淨灘等活動,進而提升環境、生態保護的意識與核心知識。

AP_18338319140575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體制內素養導向的教於學是萬靈丹?

有人曾說「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究竟台灣的孩童是否可透過其他國家成功的國教方針而培養所需技能,我們很難從現有的數據做出「強而有力」的結論。然而,聚焦教育本質,除了師資、設備與教材外,源生家庭(originated family)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愛彌兒》(Émile)中提到「人的教育在出生時就開始了。在不會說、聽話時,她/他已經開始接受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在50年代有人格心理發展專家,針對源生家庭是否影響人類心理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由Alexander Thomas帶領的研究團隊觀察133個剛出生的嬰兒,發現出生後幾週內,氣質(Temperament,註2)上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在長期追蹤後得知,3歲前的氣質可推測20歲後的反社會傾向或家庭、社會的關係。個體氣質可能因環境、朋友、師長等因素有所調整,但源生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本身的個人氣質,是孩子個體角色氣息的基底。也就是說,源生家庭在「素養」裡的態度養成,有著如木樁般不可撼動的地位。

科技永遠起於獨一無二、無法編碼而生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