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萃取歐美教育「素養」的新課綱,台灣家長準備好了嗎?

萃取歐美教育「素養」的新課綱,台灣家長準備好了嗎?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因斯坦曾說「我害怕有一天,科技會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我們的世界將會充斥着一群白癡」,但從智人努力到神人的我們,在無法抗拒科技之餘,該為孩童提供什麼面貌的學習環境,成為各界的挑戰,而具備科技素養真的是保障未來生活的守護金幣嗎?

數位科技的發展勾出的教育改革,升級了知識尺度,以及放寬學習的方法,素養教育的預設立場,是「學無止境」的全人教育。倘若社會風氣還是停留在關注成績,而非個體本身可應用的知識含量以及應對事物的能力;家長只是一廂情願的寄託希望給教育體制與老師,利用影音平台上的影片或手遊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非陪伴孩子使用3C產品共同學習「素養」,發掘孩童本身的興趣與專長,那麼孩子接觸STERAM、芬蘭PBL系統等銜接未來的教育機制,就如同塞資訊給人工智慧,無法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褪去「新型態教育」的華麗外裝,看到的只是茫然無知、暈頭轉向、課業加重的迷途羔羊。

回歸本質,人工智慧具備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um)、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這三大代表模型,它可以快速地蒐集資料打敗世界棋王、偵測角色心情安撫年長著的情緒或使用者語音辨識等酷炫性能。但是它缺乏我們最珍貴的、無法用數字量化的「人性」:喜怒哀樂、道德感、同理心等,而人類的「整體智慧」允許我們擁有觸類旁通的技能,可同時學習、解決各種疑難雜症。

也許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注入教育系統,父母放多點心思在孩子的創意思考、情緒控管與人際互動的培養,收回對成績數字的依戀感,給予正向的回饋並打造專屬的親子時刻,將有益於孩子在大數據時代擁有自我特色價值的方法之一。


註釋

  • 註1:《107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國家發展委員會》:4G 吃到飽方案(71.6%)為目前最主流的行動連網方式。
  • 註2:根據該心理學家團隊表示,比起人格(Personalities),氣質(Temperament)才是個人心理發展的重點。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