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號子到網路:作為「市場/社會工具」的台灣證券營業廳

從號子到網路:作為「市場/社會工具」的台灣證券營業廳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這些投資人而言,股票市場、社會互動與營業廳(工具)相互交織,其中任一元素都與其他元素緊密扣連,難以分離,因為已經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市場工具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改變、消失,或是被新的市場工具所取代。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金融市場都會持續存在、甚至變得更為茁壯。

文:陳宇翔(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當提到「股票市場行動者」的時候,大家會想到什麼?撰寫投資建議的分析師、在交易大廳手勢比劃呼喊的交易員、在公司和客戶報告行情的營業員、專注盯著螢幕的基金經理人、電視上的解盤大師、手指頭在iPhone上划來划去的投資人?當說到「股票市場投資人」的時候,大家腦海中又會浮現什麼樣的圖像、一位穿著襯衫西裝的上班族、一位華麗雍容的貴婦太太、還是一位T-shirt牛仔褲打扮的大學生?

誰是股票市場的「行動者」?

多數人想到的「股票市場行動者」都是一個一個的「人」,例如是投資人或其他市場上的分析師、交易員等,但是法國社會學者Michel Callon延續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認為純粹的人類行動者(human agent)已經無法稱之為市場行動者(market actor),因為在當代社會中,只有「人」與「物」結合的「社會科技組構集合體」(socio-technical agencement),才具備在市場行動所需的各項能力。「Agencement 」是法文,具有安排、裝配與集合、聚集的意義,Callon使用這個字來指出「社會科技組構集合體」是「人」與「物」相互協調組裝集合。

大家可以在腦海中試著構想著一個人,想像他沒有電腦可以查詢股票價格、沒有電視頻道播報即時行情、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電子下單、沒有網路可以來連結支付帳戶、沒有電話可以打給營業員、沒有號子螢幕可以看買賣報價、甚至沒有報紙雜誌可以知道過去的資訊……,當他真的只是一個純粹的「人」,沒有任何設備工具等「物」,請問他要如何在股票市場上「行動」?他要如何分析行情?要如何判斷市場?又要如何買賣交易?在當代金融市場(與大多數其他市場)的「行動者」可以說都是「人」與「物」的結合。

Fabian Muniesa 、Yuval Millo與Michel Callon以「市場工具」(market device)來指稱「市場組構集合體」的「物」。「市場工具」具有能動性(agency),它們在市場中行動(act)抑或使他者們行動(make others act),目的即是讓事物更具有經濟性或更具有市場性。不過,英國社會學者Donald MacKenzie強調,不同市場工具、不同社會特性人類行動者,或受到不同組織文化的影響,就會產生不同組構集合體,即有不同「金融市場行動者」的型態。

粉筆黑板與電視牆:作為「市場工具」的證券公司營業廳

股票市場是台灣人最熟悉的金融市場,而證券公司營業廳(號子)則曾經是台灣股票個人投資人(散戶)最重要的「市場工具」,在股市全盛的1980後期到1990前半期,塞滿人的證券公司營業廳就是台灣股票市場輝煌鼎盛的象徵。從1960年代台灣股票市場(證交所)成立到現在,證券公司營業廳本身也曾經歷不少變化。

早期台灣股票市場交易採人工搓合,各證券經紀商皆安排人員在證交所交易大廳,代表客戶喊價買賣,經由場內的電話來和公司客戶連絡。交易大廳豎立一個大黑板,上面有各個股票的格子,交易所員工會將證券經紀商代表喊價寫在黑板上,經紀商代表即可依黑板上價格交易。這個大黑板上的股票價格就是當時的即時市場行情。當時證交所與中廣合作,在交易所大廳內設立廣播室,播報員透過廣播,報導黑板上各股的資訊,直到收盤。而在各個證券公司營業廳內同樣設立一個相似的大黑板,證券公司員工按照廣播內容來謄寫營業廳內黑板,不在證券公司營廳的投資人,則藉由收聽廣播來取得市場資訊,然後打電話到證券公司進行下單。然而,當時仍然有不少投資人偏好到證券公司下單,而非在自己家中聽廣播後,用電話來交易股票。資深投資人K當初堅持要去證券公司營業廳櫃檯下單:

在家裡就可以打電話(下單),因為收音機每天播放(股市行情)……(但)有的營業員很糊塗(會在電話中聽錯),(有的)會偷吃客戶的單子,抓到一次,因為那時候沒有電話錄音……

螢幕快照-2019-04-09-上午9_48_06

在1970年代證交所從國外購買電動行情揭示板(類似現在的籃球比賽計分板),取代了黑板。證交所人員用電動按鈕輸入證券商代表的報價,交易價格顯示在電動揭示板上。之後各家證券經紀商在營業廳內同樣設立電動行情揭示板,透過電話線與證交所的電動行情揭示板同步連線(只有延遲約30秒),在營業廳內顯示股票最新買賣報價、成交價給在場的投資人,成為能提供投資人最即時市場行情的工具。證交所在1980年代建立電腦輔助交易系統,自此證券公司透過電腦網路連線證交所,無需場內代表在證交所下單。同時透過連線,證券公司在營業廳設立的電視牆與電腦提供更為豐富的市場資訊。投資人K比較當時廣播與證券公司營業廳電視牆與電腦:

下單要怎麼下單?眼睛閉閉要怎麼下單?他要看電腦啊……廣播不就(是)要聽很久才(能)聽到一輪,一直輪啊輪,不就十分鐘才跳到,(那時候都已經跳到)漲停板……(所以)不可能,都(是到)現場(營業廳)看。

隨著1980年代與1990年代股票市場屢創新高,台灣股票投資人口短時間內大幅度成長。當時報紙專欄有描述證券公司營業廳的盛況:

台灣全球股市中,論「泡號子」的熱情,台灣股民要拿第一。早一陣且有人想出號子移師戲院的點子,冷氣強、銀幕大,讓股民泡個不亦樂乎……早到的股民有位子坐,遲來的只好靠邊站,有人帶備椅子進場,有人用望遠鏡瞄視。股民神情跟著行情揭示板走,股票漲停板,拍掌喝采,喜形於色。有人全神貫注在筆記本上逐檔逐檔做紀錄,有人噘著嘴在計算機上的的篤篤。(聯合報 1989/9/14 )

1990年代初期有線電視開始流行,轉播股市行情實況很快成為各有線電視系統必備頻道。同時期股市行情實況廣播結束,有線電視系統的股票頻道可以說已經完全取代過去廣播的功能。配合當時證券公司普遍設立電話錄音系統,大幅度改善電話下單的正確性與可靠性,許多投資人改為在家看電視,然後用電話下單。1993年證交所股票交易全面電腦化,1997年開放證券公司提供客戶網路下單服務。經由網路,股票市場資訊能夠更廣泛且迅速的傳播。投資人目前已可由證券公司網站、財金網站免費查詢個股即時行情、歷史資料、大盤指數紀錄等。有線電視股票頻道與證券公司自動錄音電話的組合,以及後來的網路交易系統,讓許多待在家裡、公司、學校、店面的投資人,可以從證券公司營業廳「解放」出來,一邊做家事、上班、上課,一邊從事股票投資。

「最好天天開市」:作為「社會工具」的證券公司營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