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如何在不消除差異性的情況下建立社會的平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這是否確實發生,一個既刺激我們想要看起來像某人的渴望也從中獲利的億萬產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有單一的美麗面容典範」的概念,不只是很荒謬,而且還具有極大的傷害性。為什麼我們都必須看起來一樣呢?
文: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我想明確指出,我並不是堅決反對可以增進健康和幸福的改變。就像世界上所有人一樣,我非常希望我的家人在生病時能獲得醫療的照護。我要說的是:這些涵蓋層面廣泛的議題都是需要周到而審慎的考量。有一件應該要考慮的是:全世界都從中受益的傳統地方習俗,當它的存續變成是犧牲的代價時,情況會是如何。這個時候應該進行全球性對話,應該為那些非物質發展、完美典範的族群保留發聲的空間。
毫無疑問地,我們在基本的人類層次上都是平等的,但是我們必須更進一步思考要如何處理我們的明顯差異。如何在不消除差異性的情況下建立社會的平等?我們如何能懷著相互尊重與和諧來接納我們的差異?
不同並非缺乏
為了開始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提出會產生混淆的幾個重點。我們似乎難以區分「平等」和「相同」。當我們將人類平等的理想簡化為「相同」的概念時,結果就是對現實的個個層面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特別是當我們受到鼓勵追求的理想取決於少數人的自身利益時,尤其如此。
美容產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許多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變得渴望擁有他們在雜誌或媒體上看到的一樣容貌和身材。他們竭力地去符合這種外在的美麗形象。女性尤其受到鼓勵,覺得自己必須化妝,而且要時常「翻修」她們的臉和身體。我們可以在這個訊息中看到性別歧視在作祟:擁有能取悅他人的外貌,是女性人生成功的關鍵。
很多人不會只是擦擦乳液或上健身房,他們真的會為了追求符合他人設定的身體標準,自願去忍受手術之苦。不管你信不信,我甚至看過一段影片,影片裡在比較我小時候的大眼睛和我現在的樣子,以此為例來證明我一定接受過整形手術,好讓我看起來更像前一世的噶瑪巴。在來到印度之前,我從來都沒有聽過所謂的整形手術,所以當聽到這種事情時真的相當震驚。但這也顯示了對人們來說,改變自己的身體以符合某個形象似乎是很尋常的事,他們甚至還想像一個佛教僧人會去做整形手術呢!
在全世界,不僅是那些在物質上的已開發國家,在任何人有可任意支配現金的地方,就有滿足這個願望的醫生。我的韓國朋友告訴我,南韓因為有特別專精的美容手術而著名。顯然有很多韓國婦女把公認最美的女性——韓國小姐選美大賽冠軍的照片給她們的外科醫生看,並要求醫生把自己整得像她一樣。他們告訴我,這麼做的結果是,韓國女性面貌的相似度讓你很難分辨誰是誰。
無論這是否確實發生,一個既刺激我們想要看起來像某人的渴望也從中獲利的億萬產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有單一的美麗面容典範」的概念,不只是很荒謬,而且還具有極大的傷害性。為什麼我們都必須看起來一樣呢?
這表示我們把「不同」和「缺乏」混為一談。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平等就被解讀為統一和相同。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誤解就發生在我們對於達到美和成功的外在標準渴求中。透過比較自己和他人來評斷自己做得好不好,並力求擁有其他人所擁有的東西,像其他人一樣行事,甚至外貌上也要像其他人。
我們對平等的觀念必須更深入。平等並非基於我們有什麼或我們看起來如何,而是基於我們到底是如何。我們在共享的人類狀態上,在每一個人內在潛藏心的崇高性上,是平等的。當我們將其作為平等和價值的標準時,我們都已經符合標準。我們可以找到平等生活的基礎,而不需要將平等簡化成一致。
差異性的價值
正如同相互依存的觀點教會我們重視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般,相互依存的觀點也幫助我們在重視人類的差異性上。相互依存能夠引導我們去欣賞差異的好處和美感。
雖然我們擁有同樣良善的內在潛力,也都渴望快樂,但不同的是我們出生在不一樣的環境,也發展出不同的興趣、嗜好和傾向。在個人的層次上,每個人都因互動和經驗而有所不同,人類社會因各自獨特的歷史和環境,也展現出極大的文化差異。這種人類的差異性有助於增長社會的力量和健康,就像植物的多樣性有助於森林的力量和健康一樣。
有一個領域是我們覺得特別難以接受彼此的不同之處,更不用說要去重視了,這個領域就是——宗教。然而,考慮到導致宗教制度、學說、習俗的歷史和文化環境的差異,宗教的差異性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宗教的差異性對人類社會來說,也是必要和正面的。既然人類在傾向和需求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精神之道中受益良多。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認為一個宗教是最好的,而其他宗教都是錯誤或低劣的論點,是不成立且沒有幫助的。這種論點沒有將各種的人格傾向和情感需求列入考慮。如果無法與我們個人的性情相應,或是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並成為更好的人,那麼遵循「最好」的宗教就沒有什麼用處了。即使有一個宗教真的是最好、最正確的,我也不認為在宗教問題上,最好和最正確是重點。以我的觀點來說,關鍵在於它適合這個人並使他們受益。
沒有理由認為所有人都要遵循單一宗教或精神之道,或者為了以示平等,而要所有宗教都認同一樣的信念和習俗。事實上,各種宗教在最重要的意義上已經是平等的了。如果他們將我們視為人類,也認識到我們想要脫離痛苦和得到永久快樂的共同願望,那麼它們就是平等。在「減輕痛苦,幫助我們找到快樂,過有意義人生」的共同目標上,它們都是一致的。所有宗教都在提供我們方法,藉由往內觀照自己的理智和情感的心為主,來達到這些目標。我認為當我們在所有宗教的根源上認識到這一共同目標時,將能夠看到它們在根本上是平等的,並進而尊重和珍視我們在它們的特質上所見的差異性——它們特有的形式和表達。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