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他鄉》:海外華人社團的地緣、親緣、神緣紐帶與兄弟會

《華人在他鄉》:海外華人社團的地緣、親緣、神緣紐帶與兄弟會
19世紀前往北美洲興建鐵路的中國勞工|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華人親緣是華人文化範本的主色調,主要包括地緣紐帶(compatriotism,同省、同縣、同鎮乃至於同村,以方言區分)、血緣紐帶(kindship,也可能是想像的)、神緣紐帶(corituality,信奉某共同神靈)、以及兄弟會(brotherhood,類似「私會黨」)。

文:孔復禮(Philip Kuhn)

親緣群體與文化範本

海外華人社團是華人親緣群體的正式組織形式,華人社團的組織形態主要可分為四大類(當然這四類組織形態時常有相互結合或重疊的狀況):華人親緣是華人文化範本的主色調,主要包括地緣紐帶(compatriotism,同省、同縣、同鎮乃至於同村,以方言區分)、血緣紐帶(kindship,也可能是想像的)、神緣紐帶(corituality,信奉某共同神靈)、以及兄弟會(brotherhood,類似「私會黨」)。這些組織形式都源自中國本土,其歷時久遠且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社會,但是它們被加以靈活地應用,不只是僵化地複製中國社會的古老模式(實際上也不可能),而是作為具有靈活性的範本,適應了海外華人在當地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中謀求生存發展的需要。

一個華人社團往往同時綜合了兩種以上的紐帶,這就是為何海外華人社團的領導職務之間經常相互交織,即一個人可能同時在數個不同社團擔任領導職務,因而可以看出此人在社會生活中擁有不同的親緣關係。實際狀況是,一個宗親組織可能又與本籍地的一個省或縣相關聯,例如「永春陳氏宗親會」就是原籍永春縣的陳氏宗親社團組織。此外,某一同鄉會組織很可能會和某一地方性的保護神相結合,而類似情況也同樣出現在行業協會的組織架構中。我們在第1章已指出,因為在某一地區從事某行業的華人往往來自同一原籍地且持同一方言,因此,行業類社團也就可能呈現出和某一地緣、神緣相關聯的組織形態。在以下的相關論述中,各種親緣紐帶之間如何相互關聯,將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核心問題。

地緣

對於海外華人社會而言,「幫」字指的是來自同一縣、同一省、持同一方言的一群人,正如「助」字是傳統的同胞情誼的象徵,即遠離家鄉的同鄉們理應守望相助。在大移民時代開始之前,在麻六甲、巴達維亞等殖民地的華人社會中,已經有某一方言群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該方言群中的商界首領人物也就自然地成為華人社會的領袖人物。爾後,隨著大移民時代到來,基於不同方言、祖籍地紐帶的各類社團紛紛建立,華人社會因此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確切言之,大批華人移民進入海峽殖民地(檳榔嶼、麻六甲和新加坡)並不是以鴉片戰爭為起點,而是以新加坡開埠為開端。1819年,英國占領了新加坡島;短短五年後,英國又在1824年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麻六甲,新、馬由此成為英屬海峽殖民地。隨著新加坡這個新興港市的迅速發展,麻六甲逐漸失去其在商貿領域的生機活力。大批麻六甲峇峇們遷居到正處於蓬勃發展中的新加坡,那兒已經接納了數量日漸增長的中國新移民。此時,那些從麻六甲再移居到新加坡的峇峇們變成這一新殖民地的商業菁英(儘管直到19世紀中葉之前,這些來自麻六甲的峇峇們一直自認為只是暫時僑居新加坡,他們在去世後仍然將遺體送回麻六甲安葬)。

從麻六甲再移民到新加坡的峇峇群體規模雖小,但普遍較為富有,這個特性使他們得以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領袖人物和庇護人,華人需要透過他們來與英國殖民政府打交道,新來的福建人是如此,其他方言群體的移民(主要包括潮州人、廣東人和客家人)亦如此。雖然英國殖民當局在1826年就廢除了甲必丹職位,但是這些已經克裡奧爾化的福建人仍然在許多領域行使從前甲必丹的權責如承包稅收。當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人數急劇上升之後,這些來自麻六甲的峇峇移民群就得定位他們和新移民之間的關係了。

1820年代,當麻六甲的峇峇商人們開始再遷移到新加坡時,他們成功地成為中間人,在英國殖民政府與華人社會之間占據了重要地位。他們有效地運用其克裡奧爾文化的各方面優點。他們認為自身對於殖民當局是有用處的(尤其是他們具有與西方人打交道的經驗),這種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源於英國人,這種思想也許來自於他們(或其子孫)在麻六甲英華書院所受的教育。反之,峇峇們與華人社會的關係則依託於其所傳承的華人傳統儀式和信仰,他們長期保持著中國沿海地區的地方神崇拜,這一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麻六甲青雲亭的建設。

儘管麻六甲的峇峇們已經部分地馬來化了,其用語中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克裡奧爾土話詞彙,但是他們的馬來化範圍並不包括信仰伊斯蘭教。他們認同中的儀式層面,仍然完全保持著福建傳統,這也就成為他們與成千上萬來到新加坡的福建新移民之間的天然紐帶。一些峇峇移民家族雖然處於文化上邊際地位(marginal position),但畢竟同時具備能夠與不同文化相溝通的特殊能力,因而得以成為新加坡福建幫的首領,並進而成為整個華人社會的首領。直到20世紀初期,他們一直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邊緣性特點,成功地以一種文化去扳動另一種文化,從而確立自己在雙方文化脈絡中都能擁有的特殊地位。

福建幫是新加坡這一新殖民地中最大、且最富有的方言群,因而他們也就處於領導與庇護其他群體的地位。例證之一就是1838年新加坡天福宮的建造,當時,正是麻六甲峇峇和那些與新加坡有生意來往的富裕福建船主的共同捐款,才使天福宮如願建成。這座廟宇迄今仍坐落在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 treet),供奉著中國沿海地區人們最熟悉的神靈——「天后」,亦即「天上聖母」,或者,用當地人更通行的尊稱「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