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選】選後觀察:泰國新憲法與「雙頭馬車」現象

【泰國大選】選後觀察:泰國新憲法與「雙頭馬車」現象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數學者提到,此次泰國憲法規定參議院250席為軍人指派,因此本次選舉對於軍人出身的現任總理帕拉育而言相對有利,但筆者認為軍人指派的參議院是否會在總理選舉當中全數支持現任總理連任實屬未定。

編按:本文原刊於4月16日,於18日補充學者陳尚懋與陳佩修的看法。

文:洪銘謙(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秘書長)

睽違已久的泰國大選落幕,但政治情勢過了多日仍未底定,多數學者都認為選後才是真正的開始,這次選舉跟以往「紅黃衫軍對決」的情況有何不同?接下來將從「泰式雙首長制」、「憲法制度」的面向談談。

何為「泰式雙首長制」?

這次大選結束才是真正的開始,關鍵點在於「泰式雙首長制」的設計,不同於一般內閣制以眾議院進行總理推選的方式,此次憲法規定總理推選必須透過參議院與眾議院兩院一起進行投票,參議院總計250席代表,眾議院總計500席代表,兩院合計為750席代表,代表著當選總理至少要獲得375席代表才有機會,學者陳尚懋認為這個設計本身已隱含著「行政與立法不同派」的可能性,亦就是「雙頭馬車」的現象, 這種政治生態對於台灣而言並不陌生,例如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總統陳水扁,就與當時國會多數黨屬不同黨派。

學者陳佩修則在皇室、塔信勢力皆弱化,大選後泰國新政治寄望於新世代一文中提到,泰國憲政體制雖然是「內閣制」,但在運作上卻與內閣制不盡相同,並且過去就存在總理為「局外人」 的憲法設計,若以內閣制觀點看待第20部憲法,也會很難理解泰國體制的運作。而筆者更認為,「雙頭馬車」的運作模式其實更接近法國的「雙首長制」,傳統內閣制多由黨魁出任總理,並由國會議員擔任內閣部長,反對黨擔任影子內閣的角色。由於泰國選舉委員會預定5月初公告選舉結果,在選舉結果尚未底定前,我們僅能以制度層面進行推斷,若總理與最大政黨黨魁相同陣營,則回歸內閣制的狀況。倘若總理與最大黨黨魁不同陣營,則會出現總理本身與最大黨黨魁兼任副總理為首的陣營站在執政團隊當中,這種現象則形成「泰式雙首長」的現象。

憲法制度決定局勢

2017年的泰國新憲法,是1932年君主立憲以來的第20部憲法,研究泰國軍文政治的學者陳佩修就曾說過,泰國的憲法平均壽命為5年,顯示出泰國憲法的脆弱性,卻也成為泰國的政治文化:先制定規則再來比輸贏,而往往制定規則的那方可能一開始就贏在起跑點了。

1997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在泰國憲法體制規範下,泰國政黨體系以「多黨制」為主,造成泰國國會運作上各種效率不彰的現象,選舉結果往往成為各政黨搶奪中央資源的分贓派對,小黨林立更造成選舉政見難以透過單一政黨推行而實現,造成政客任意開支票而不需要兌現,將責任都推給體制,造成人民對於政治人物的不信任。

1997年的第18部憲法變革重點,是以避免多黨林立與利益分贓原則為優先,因此設計了一套優於大黨生存的憲法,造就了後來泰愛泰黨成為泰國史上第一個國會過半數的政黨。擁有絕對優勢的執政黨加強了行政效率,提升政見落實的狀況,說到做到的政治人物取代了以往的口號政治,使得當時的總理塔克辛獲得多數非曼谷地區人民的支持,但也形成後來紅衫軍與黃衫軍對決的狀況。

2007年第19部憲法的推出,仍未改變塔克辛陣營勝選且一黨獨大的結果,因此2014年政變後,憲法的修訂方向在於「避免一黨獨大」、強調「泰式協調」的合作模式,並於2017年公投後推出了第20部憲法,3部憲法歷經相隔20年的改變,也讓泰國再度回歸「多黨制」的狀況。

螢幕快照_2019-04-12_上午2_17_46
Photo Credit:洪銘謙

政黨聯盟取代一黨獨大

泰國憲法從1997年的「多黨制」走向「兩黨制」,2017年再從「兩黨制」走向「多黨制」,雖然有種退步的感覺,但時空背景與社會狀況已截然不同,不同於1997年的泰國已存在「支持塔克辛」與「反對塔克辛」的兩種「鐵票選民」,因此透過政黨聯盟取代大黨的作法,對於過往常被憲法法庭宣判解散的「親塔克辛政黨們」而言並不陌生。

這次選舉當中的兩大聯盟為「支持軍人派」與「反軍人民主派」,選舉期間可以看見分身政黨們的合作,但這種合作模式也不同於 1997年時的地區政黨為了贏得執政權力的合作模式,而是大黨為了再度獲得執政選擇透過分身進行選舉,因此同陣營的政黨之間有明確的合作默契,例如:此次選舉,為泰黨與被憲法法庭宣判解散的泰衛國黨,兩黨之間就有清楚的合作方式,為泰黨在部分選區皆選擇禮讓泰衛國黨而不提名候選人,因此後來判決解散的結果實然對民主派聯盟不利。

這次選舉還存在一群年輕首投族,而他們不同於過往的「鐵票族群」,因此造成許多選舉上的變數,包含後來得票最多的兩個政黨「未來前進黨」與「公民力量黨」都是屬於新興政黨,被視為「支持軍人派」的公民力量黨,以及「反軍人民主派」的未來前進黨都受到大量首投族的親睞,反觀老牌的民主黨因黨魁阿披實在選前明確表示不跟軍人總理合作的作風,在整體席次方面皆不如預期。雖然3月 24日大選已經結束,但大多數學者皆認為泰國政黨間的問題才剛要開始,而最大的問題點仍須回歸憲法制度層面進行探討。

螢幕快照_2019-04-12_上午2_17_55
Photo Credit:洪銘謙

回到本次選舉的結果來看,多數學者提到此次憲法規定上議院250席為軍人指派,因此本次選舉對於軍人出身的現任總理而言相對有利,但筆者認為軍人指派的參議院是否會在總理選舉當中全數支持現任總理連任實屬未定數,現階段僅能確定「為泰黨、未來前進黨」為首,七個政黨聯合的「反軍人民主派」是最有機會獲得眾議院組成政府權利的政黨聯盟,此聯盟已有246席。「支持軍人派」僅有三個政黨加入,共122席,距離過半仍有一大段差距。最後「尚未表態的政黨」以泰自豪黨、民主黨為首的17個尚未表態的政黨,總共132席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